书城军事军事通信
28933400000043

第43章 流水传讯

在中国古代,凡需要公开而迅速地传送军事信息时,正式的方式有烽火制度等,此外,利用水流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一般的做法是,将所要传送的情报书写到木板之类的东西上,然后将之大量投入河流之中,顺流而下,以达到广泛传送信息的目的。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当时,突厥兵盛且围攻甚急,形势异常严峻。为了迅速调集援军前来解围,隋炀帝除利用正常的通信手段外,还将诏书写到木板上,投之河中。这一招果然奏效,许多地方的官员就是这样得到消息,然后一面广泛传播,一面召集军队前来救驾的。不久,隋援军源源而至,雁门之围遂解。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实现统一,朱元璋派兵向割据四川的明升政权大举进攻。明军分兵两路,一路以舟师为主,由汤和率领,出瞿塘峡(今四川奉节东)进攻重庆;一路由傅友德率领,以步、骑兵为主,由秦、陇一带向成都方向进攻。

为阻止明军进攻,明升遣将以铁索横断瞿塘关口,并在铁索桥上架炮进行阻击。明舟师进攻瞿塘、夔州(今四川奉节),均告失败,汤和部主力则被阻于大溪口(四川奉节东南)不得前进,后被迫退回归州。

傅友德在陕西集中兵力后,潜出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南),一路进展顺利,连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县、青川、杲阳关(今四川平武东南),渡过白水后,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击败蜀将向大享部,兵锋直逼汉州(今四川广汉)。为使汤和了解北路进展情况,傅友德命人将书有战报的数千块木牌投入汉水(古西汉水,即今嘉陵江)。

沿江蜀将见到木牌后十分惊恐,蜀军将士斗志丧失。镇守瞿塘的蜀将戴寿得知消息后,立即率军支援汉州。而屯兵大溪口的汤和也“于江流得木牌,乃进师……乘胜捣重庆”。明升见明军兵临城下,只好出城投降。

傅友德军也逼至成都,这时传来了明升投降的消息,守将于是向傅友德投降。至此,四川遂告平定。

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四川永宁(今四川叙永)土司奢崇明奉调率兵援助辽东战场。其部将樊龙等率兵至重庆时,由于巡抚进行整编,淘汰老弱,且没有按时发放饷银,结果激起兵变。樊龙遂杀巡抚徐可求及以下府、道、总兵二十余人,占据重庆而起事。

十月,奢崇明公开叛明,立国号为大梁,并派兵攻城掠寨。四川布政使朱燮元一面积极布防,固守成都,一面令人“投木牌数百锦江,流而下”,要求各地官员,沉舟断桥,严阵以待。此举果然奏效,沿江各地的明朝官吏得到消息后,立即进行防守准备,有效地扼阻了奢崇明的进一步扩张。

朱燮元坚守成都百余日后,援兵陆续赶到。于是他组织力量实施反击,用佯退诱敌之计,火烧叛军营寨,大败敌军。随后,他联合诸部,并与土司秦良玉配合展开反攻,相继收复失地,为最终平定叛乱立下了大功。

这种水流传讯的方法,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有人使用。当时,四川同盟会员龙鸣剑便将成都地区斗争情况书于木牌之上,投之锦江之中。这些木牌从锦江人岷江、长江,最远至于武汉。沿江各地的革命者得到消息后迅速行动起来,终于导致了四川保路同志军武装斗争的总爆发。当时有“纷纷水报锦江来,‘同志’风潮动若雷”的诗句,以赞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