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什么幸福——一生必须有的18种突破
29044500000013

第13章 突破八私欲不能太盛

禁止自私是一种办不到的幻想:我们总是在做我们内心想做的事情。但自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一切围着自己想问题,围着自己办事情,这样的人谁不怕?怕的时间长了,怕的人多了,人们就会避之惟恐不及。

成就自我何只一条路

一个人光溜溜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来,名利都是身外事,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多受益,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如此,才算尽了做人的天职,能彻悟生死的究竟大道,就不以死生变动,就能中断所有的障碍,自然没有生灭与不生灭的感受。

知足者常乐,减少一分嗜欲,就减少一分忧虑,也就减少一分烦恼。知足的人,平平淡淡,可也能怡然自乐,无忧无愁。

人生在世,仿佛过眼云烟。其中最贵重的就在于以成就自我人生为最高目的。要成就自我人生的道路万端,并不能仅在功名富贵中见,并不能仅在成为显赫于天下的事业中见,重在完成自我,超越自我,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修养自我。

如果人人贪图功名富贵,并以此立业,则成为维持国家、社会的许多“主业”,又留待谁去做?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误尽了天下苍生,使得自古以来的读书人认为“做官”、“治人”是惟一的志向,而竞相埋没自己于茫茫宦海之中,太可悲了!人生的目标,应以成就自我,超越陈词滥调,做圣贤哲士为最终目标。把功名富贵看做是有时不得已而去做的事,这才是高尚的境界。

人生的真谛就是成就自我的东西——道德、仁义。至于那些功名利禄,不过是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有可无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认识,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所以隐贤逸士,随处都有暖暖春意,随处可见欣欣向荣,随处都能怡然自得,甚至能达到“不知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的境界,这种周蝶无分、浑为一体的圣哲境界,自然就有无限的天趣存在。

不被功名富贵牢狱的人,才能与万事万物相和谐于天地间,庄子不愿接受楚威王以卿相的邀请,宁可做“拖着尾巴在烂泥地里爬行的乌龟”,这种把功名富贵看作累己的观念,足以昭彰天下。

明哲是圣人持躬的根本,韬隐是圣人处世的达观,所以战国时代的陈仲子,以贤名闻于当时,他的哥哥是齐国的上卿,仲子认为他不仁义。避开他而居住到楚国的于陵,自称于陵仲子。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名,派人送来百两黄金,想聘请他为相国,他的妻子说:“我家先生左琴右书,乐在其中。骑马游荡,也只是为了开阔胸襟,夫妇二人节衣缩食,饭菜也不过一味,现在足以安身。若以肉食佳肴的口味,去怀楚国的忧虑,如今乱世灾生,恐怕先生的性命难以长久。”陈仲子谢绝了聘请,夫妻二人相携而逃走了。他没有为了黄金、官职地位而放弃自己“左琴右书”的乐趣,这便是知足知乐的境界。

又有裘万顷者,不想求官位,后来被召去做司直,他却在朝中做诗说:“新筑书堂壁未干,马蹄催我上长安。儿时只道为它好,老去方知行路难!千里关山千里念,几番风雨几番寒。何如静坐茅檐下,翠竹苍梧仔细看。”于是隐退而去。也就是说,在朝中做官,远远不如茅檐下静观翠竹苍梧那种自由放任的感觉。

淡然是真味

生活中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嗜欲成痛了。如能减少一分嗜欲,就减少一分苦恼,也就多了一分真趣。能做到绝嗜弃欲,苦恼也就会随着渐渐消失,天机也就会慢慢健全,思虑足以伤神,嗜欲足以伤身。所以老子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黄石公说:“绝嗜禁欲,所以能除去牵累,”又说:“苦莫过于愿望太多。”

庄子说:“嗜欲深沉的人,他的天机必然浅薄。”道家教导人们修身养性,躬身处世。保身养世之道,全在于节制嗜欲,少去思虑,弃除烦躁,杜绝尘劳,养精保神,炼性全真。寥寥数语,做起来却不容易。然而它的基本功法,也就是最初的入门要诀,全在“淡”字上开始。淡到了最高境界,就可以接近“无”。

金缕子说:“君子把上等的宴席当作剧毒,把富贵作为不幸。所以沉溺于情的人,忘却了月满必亏的道理;用心于道的人,贵在知道日中必西斜的规律。”

如果一个人对功名利禄的私欲能做到日减夜少,他就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最后,就能使一念全无。如此,自然达到了庄子说的:“淡然无极,而众美就跟从你。”“忘却了自己的肝胆,进去了自己的耳目,茫然而访便在尘世之外,逍遥在无事无业的圣人境界与天地境界之中”。

《福寿全书》中说:“万种疾病的毒根,都生自一个浓字。浓于声色,就会生虚弱懦怯的毛病;浓于货利,就会生贪婪的毛病;浓于功利,就会生造作的毛病;浓于名声就会生偏激的毛病。唉!浓作为病毒太深。我这里有一味药来化解这些病毒,它叫做淡!”

“不怕念头起,只怕发觉迟。”念头生起就是病,觉察到了就是解药。欲望生出就是病,禁止它就是解药。觉察务求能继续,禁止务求能即止。一般说来邪念都能除去,正念正欲就会存留,久而久之地存在着,就自然回到了一,一再回归到无,这就是寂心寂念的正确方法。

《多少箴言》中说:“少饮酒,多喝粥。多吃蔬菜,少吃肉。多梳头,少思虑。少群居,多独宿。多藏书,少积玉。少求名,多忍辱。少求福,多行善。少烦恼,多欢笑。少动念,多修行。便宜不可再得,好事不如没有。”这虽然只可养生,不可以人道,然而,对于处世生活,却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坐志铭》中说:“常沉默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媚无泪,不执可图可方。不贪即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

是非何必问闲人

淡泊于富贵,富贵就不足以动心志;淡泊于名利,名利就不足以动心志;淡泊于生死,生死就不足以动志。像这样就可以随运而行,因顺而住,随处而得,随遇而安;可以一无所有,逍遥自在。

古代有位哲士,曾经作诗说:“随宜饮食观充腹,取次衣裘也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幡木于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必问闲人。”这就是“心寂境自境,心闭意自闲”的境界。

真正做到了淡泊名欲,就能信念坚定、气定神闲,对于什么事情都能保持自己坚定不动摇。

能做到绝嗜戒欲,就能复性保生。要想恢复本性,必须先能明性见性;要想保住生存,必须先能知生达生。能够见性明性,恢复本性修养本性,就能达到至诚至善。能够知生达生保生存生,就能安然地面对命运。性就是无道,性就是人性。所以《中庸》里说:“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叫做人性。遵循人性自然的道理行事,叫做道;修养人性自然的道理,叫做教。”还原本性自然的叫做复,《易经》中说:“复,它能看到天地的本心吗?”永远属于我所有,持守而不失去的叫做保;能明白有、明白无、明白始终的就叫做达。本性不可遗失,不可伤害,不可修补。

违反事物本性的事情是不可为的,就如同金鱼不能在天上飞,仙鹤不能在水里游。因为它们本性如此,如要改变,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