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
29156400000043

第43章 在西进道上

董元国

1936年10月西渡黄河时,我任王树声副总指挥的警卫员,跟随他西征河西走廊。古浪失败后,王副总指挥兼任红九军军长,率红九军西上抚彝,途中与敌军发生了多次战斗。

激战西洞堡。西上途中,王副总指挥总结了红九军在古浪、永昌战斗失败的教训。他说:“在四川,我们打的是山地战,往往能以少胜多;这次我们之所以吃亏,是因为我们不习惯在平原作战,我看我们不但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要学会打骑兵。”西上那阵,多是白天打仗,晚上行军。每到一处,首先是在墙上挖枪洞,准备战斗。到了西洞堡后,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那时,红九军的力量已经很薄弱,三十军的二六五团留给副总指挥使用。在西洞堡的一个庄子里,王副总指挥召开干部会议,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强调要搞好回汉关系,希望得到人民的支持,号召九军同志在西洞堡要打出个漂亮仗,灭灭敌人的威风,长长自己的志气。

我们在西洞堡住了三天,这期间,王副总指挥认真研究了战术动作和兵力使用,并详细察看了地形。第四天傍晚,王副总指挥对九军司令部的干部说:“敌人今夜可能要攻击我们,立即通知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接着他按预先确定好的方案,部署了兵力,设下了埋伏。

果然,夜间敌人出动了。敌人一来,先用大炮朝庄子里打。炮轰后,敌军便在机枪的掩护下,开始了进攻。这时,我军用部分兵力在正面抗击,牵制敌人;又以一部兵力引敌人进入我军埋伏圈。敌人钻进我军埋伏圈后,受到我军突然打击,死伤很多,队形大乱,互相践踏;而我军因每人臂上都套着一个白布袖套,容易分辨,便于协力战斗,勇敢杀敌。在战斗中,我军还用大刀砍马腿,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焦头烂额,狼狈退逃。

甘峻堡突围。

西洞堡战斗后,九军部队又休息了一天,然后向抚彝转移。这时,总部直属队的几部电台到达甘峻堡,红九军奉命前去掩护。一天晚上,我们要离开甘峻堡,王副总指挥叫各团、各连把爱叫唤的马用绳子绑住马嘴,走路有响声的东西全部丢弃。但开进途中,我们还是被敌人发现,敌人打起了照明弹,并开始向我军进攻。部队难以突围,只好又返回甘峻堡。

敌人扑向甘峻堡,把我们团团围住。包围圈越来越小,王副总指挥抓起一枝自动枪参加战斗,他沉着、机智地带领手枪队冲出了包围圈。我们很多人没有冲出去,就在堡子内跟敌人展开战斗。接近拂晓时,敌人的火力稍弱了点,我们余下的人组织起来突围,冲出了包围圈。

但几部电台丢了,总部直属队的许多人被敌人俘虏。我们到了抚彝的沙河堡,同九军军部会合。

我找到副总指挥,向他做了简单的汇报,他听后点了点头,就叫我们做饭吃。

沙河堡脱险。我们在沙河堡住了近半月,因敌人集中力量猛攻高台,这里战斗暂时平息了一下。那阵,我军弹药已十分紧缺,王副总指挥根据当时的形势,下令部队派出人员到各村庄收买老百姓的一些铁器和能作武器的东西,用来制造手榴弹,准备打击敌人。就连老百姓用来打粮食用的石磙子,也被收买来了。王副总指挥又指挥我们在堡墙上放好石磙和砖块、石头。

战斗前,副总指挥深入连队进行战斗动员,要各单位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高台战斗一结束,大批敌军掉转马头向沙河堡扑来了,战斗异常激烈。由于我军力量薄弱,弹药不足,敌人靠近了堡墙。这时,我们就用手榴弹炸,用石磙子砸。手榴弹和石磙、石头用完了,就用大刀拼杀。敌人在堡墙上搭起梯子,准备上来,大家就用手把梯子推倒。由于敌众我寡,又无弹药补给,尽管大家拼死抵抗,敌人还是攻进了堡子。九军军部在城楼上下不来,情况十分紧急。这时王副总指挥果断地说:“解下绑腿,吊下去,突围。”我们就将绑腿解下,连接起来,将王副总指挥和其他几位领导干部吊了下去。首长下去后,敌人已冲到了跟前,我们才纵身跳下堡墙,因为再吊已来不及了。由于堡墙很高,我的双臂被折断了。我们几个冲出包围圈,找到了军部,王副总指挥见我双臂受伤,忙叫看护兵给我包扎。

原载《川陕苏区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董元国同志,四川巴中人,生于1918年。1933年参加当地游击队,不久编入红军。1936年10月红西路军西征时,任副总指挥王树声的警卫员,1937年3月在祁连山失散,辗转返回家乡。解放后曾在四川南江县公安局、缝纫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