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原古石村许家山
29159700000016

第16章 许家山印象

许家山自开发以来,旅游观光者,进行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的人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时间里达到二十多万人次。大量的文字、图片,发表于各大报刊、网络。

打开百度,输入“许家山”三个字,显示的相关信息达到两万五千多条。

许家山到底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从海量的信息里抽取几个关键词。

原始

墙用铜板石砌,路用铜板石铺,桥用铜板石筑,门洞用铜板石扛起,路边坐凳用铜板石搭排,水井用铜板石圈砌,甚至屋基避水,也用铜板石隔断。家里的洗衣板是铜板石,台阶用铜板石,道地用铜板石。真的,像许家山村村长所说:“这里是石头的世界。”(袁伟望《许家山:不只石头会唱歌》)

一走进许家山,有恍如隔世之感,莫不是走进了原始部落?此言从何而来,皆因目之所及,处处都是石头。房子石头砌的,窗子石头雕的,道地石板铺的,小巷石子嵌的,猪圈石头垒的,甚至连拄这石窗的也是用一根石头。我想他们小孩小时候的玩具说不定也是石头呢。踢石子,跳石子,弹石子,不亦乐乎。(周晓绒《石头的世界》)

——一般来说,除非是露天的楼梯,不怕风吹雨淋,可以用石头或水泥建成;但在许家山,我还见过一户人家,一层通向二楼卧室的楼梯也是用铜板石建成的。就像那些山上供人上下的石级,够原始了。想象一对新人,新婚燕尔,踩着石楼梯,携手走向新房,该有怎样天人合一的真趣。

淳朴

至于至今仍然坚守在铜板石构筑的家园里的人们,他们同时也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片原生态的土地上,他们种植茶、花生、土豆,也种植番薯、芋头、水稻、玉米、高山萝卜等,并将传统的农家手艺进行到底:牵牛耕田、制番薯粉、做番薯烧酒、捣年糕、做竹编……这些非物质文化范畴里的古老习俗,在现代城市人看来,哪一项不是亮点?世间万物,有破有立。因为地处偏僻,几百年来许家山村的石屋还是石屋,村民还是村民。到过的人说,这里的味道最纯。这淳朴的味道吸引了不少建筑、摄影、绘画等专业人员及爱好者前来,这淳朴的味道也吸引了电影导演,这里成了陈逸飞遗作《理发师》中“新四军营地”场景的拍摄地……(柯以《“点石成金”石头人家》)

——淳朴该是天地造化最纯粹原始的本质属性,可惜的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渐渐地丧失了,以至于在我们的生活中,淳朴变得像稀有金属一样珍贵。可喜的是,许家山的淳朴,就像它的铜板石一样,无处不在,遍地生长。

诗意

有些小巷,两边石墙高耸,墙上长了青苔,站在巷子口望去,一种悠远的时空感悄然而生。有同行的女士便扶着高墙作“倚门回首”状,不想这墙顿时似乎有了活力,而倚墙的女子也因这墙的伟岸徒添了一分妩媚。如果是雨天,稍不留神,真叫人担心会一脚踏进“雨巷”的意境。会不会也有一个结了些愁怨带了些丁香芬芳的姑娘撑着油纸伞从小巷的拐角处探出头来?(南溪生《石屋许家山》)

游走在一群群石屋之间,仿佛也置身于一个玄武岩的神秘世界。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不知道身边是否也有一块石头的背面刻有某位先帝留下的碑文?两边墙上苍苔斑驳,某处的外墙头上还垂着一棵早已干枯的丝瓜,随着风的吹动一摇一晃,透着一股苍凉。脚下的小路窄窄的,也都是用一些小碎石铺就,不那么平滑,适合慢悠悠的脚步晃荡于其上。这里有不少的小巷小弄,幽幽暗暗、深深浅浅的,容易让人想起《雨巷》。(徐荻《许家山》)

——戴望舒的《雨巷》,其背景地点大约是苏州,与许家山的石头小巷差距很大,前者是细腻的,后者是粗粝的;前者是阴柔的,后者是阳刚的;前者是小家碧玉式的,后者粗犷农夫式的,但不妨碍人们把苏州的雨巷移栽到这里,通过共同的媒介——诗意。

坚硬

石头讲究的是皱,瘦,透,漏。像那些泰山石啊,太湖石啊,都被人买去案头清供,间或涵养在后花园中,让人赏玩。铜板石,你没有那种媚骨,你黝黑的铁石一块,不惹人爱怜,也不想惹人爱怜,你的志向只在能为别人遮风挡雨。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话,你就算被敲得七零八碎,又有何妨啊?难道宁海人那石骨铁硬的脾性,那石骨铁硬的话,是源自于此?(周晓绒《石头的世界》)

在叶梦鼎的铮铮铁骨鸣响之际,叶氏家族的另一支后裔,在叶大卿父子的带领下,砸石砌房的声音也铿锵而起。这里边有两个原因促使叶氏家族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一是自然原因。山高路远,那些寻常的建筑材料难以办到,而山上的石料遍地皆是。二是人为原因,是不愿与山下的人相交相往,而孤守精神家园的圣洁。那些叶氏的子孙们,在对官场乃至人间绝望透顶的时候,才把一腔热血洒在山冈的石头上。石头的坚硬,映衬他们的信念和理想,石头树立起他们千年不变的风范。(浦子《石头王国许家山》)

——许家山石头的坚硬,不单单是自然属性,更有人文属性;坚硬的石头,不单单许家山有,宁海的山山水水到处都有,不单单是许家山的个性,也是宁海的共性。因为这样的共性,在宁海这块土地上才会诞生叶梦鼎、方孝孺、潘天寿、柔石这些像石头一样的人。

坚守

行走在行人稀少的小径上,一面面石墙,一幢幢石屋,寂寥地矗立着。在那片空旷的废墟里,真的让人唏嘘不已。没人知道,寂寞于你,是一卷永不释手的波澜长卷。曾经和你一起辉煌过的砖块、木料、栋梁、砖瓦,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只有你还屹立于时光的芳草中,傲骨依旧。没人知道,七百年的风风雨雨,你还能笑傲在山之巅、水之湄,神采奕奕,铁骨铮铮。那是谁家的汉子,有容纳千古的胸怀;那是何方的君子,有壁立千仞的坚守。(周晓绒《石头的世界》)

大娘说,年轻人都出去了,这里留下来的就一些老人了。年轻的要出去赚钱,年幼的要出去上学,原来有三百多户人家,现在大概不到一百户了。你们没想过出去?出去干什么呢?都一大把年纪了,再说孩子们在外边也不容易。从这话里不难听出,他们一是不想给在外打拼的儿女增加负担;二是用自己的余生来完成一种坚守,为这里的山、这里的土地,为这里属于他们的根。坚守,难道不是吗?年轻人走出去了,年老者在坚守;年老者走了,那一幢幢的石屋和一堵堵石墙在坚守——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房屋塌了而石墙却仍然屹立在那里的缘由。而石屋和石墙即使塌了,大山和土地不也会继续这份坚守吗?(南溪生《石屋许家山》)

——三峡的望夫石坚守的是她的爱人,许家山的石头坚守的是什么呢?是一种传统。这种传统生于斯、长于斯,根深深地扎入泥土,扎入石头的缝隙,已成为这里的草木,这里的井水,这里的血脉。七百多年的坚守如今终于有了答案,人们需要通过她来弥补身上愈来愈少的传统的钙质。

惬意

这是一个原始古朴的村落,一排排整齐的石屋是用一块块玄武石堆垒而成。玄武岩属火山喷出岩,不晓得我的家乡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玄武岩石矿。石屋的墙都是用一块块石板堆砌而成,有大有小,像是非常随意随性创作的成果。没有一座房子用水泥来抿缝,就那么自然骄傲地裸露它们本身的体态和肤色,于是风儿也就能自由畅快地穿梭于墙体之间。我想,住在这样的石屋里,冬天虽然冷了点,但夏天应该是很惬意的吧。这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她像一个停泊的港口,让我的回忆可以避避风;她像一个安全的防空洞,不让我无谓的思绪暗涌,再多的纷扰都可以抵挡在门口……(徐荻《许家山》)

是的,许家山村没有上千年的名城资历深久,但苍苔斑驳、藤蔓披垂的石墙,远离尘嚣、古朴厚重的石屋,民风浓郁、饱蘸热情的村民却给人以特别的质感,拥有着一种无法形容的韵味。没有都市的喧闹浮华,没有钢筋的自私冷漠,也没有六朝金陵那样王气缭绕,可是这里有着一种难得的生态和环保,这里也有着弥足珍贵的田园气息,这里更有着一种本色的从容、安康和详和。(小乔《许家山石屋》)

——惬意可以人为营造,也可以自然赋予。许家山的可贵之处在于,清风明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力量

许家山的巷道很窄,阳光总是把石屋高大而沉重的阴影投在不足两米宽的石巷里,仿佛是把上几个世纪的时间都凝固在了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石屋群中。因此,即使是在阳光下,成群的青灰色的石屋也给人凝重、苍凉的感觉,那感觉来自石屋本身的质感,来自山村远离尘嚣的古朴,也来自留居的山民铜板石一般坚韧的生命力。站在村口回望许家山,青瓦石墙随着纵横交错的穿村巷道和石阶而高低起伏,几声犬吠,几声鸡鸣,几缕炊烟,几缕斜阳,一派原始淳朴的山乡风貌令人心驰神往。杂树生花、翠竹丛生、梯田环绕的许家山就像一位青筋毕露的老人,而森然壁立的石屋建筑群就像老人裸露的筋骨,透着一股沧桑、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钱晓茗《许家山石屋民居》)

古罗马斗兽场虽然是古罗马的象征,但怎么能与同样是石头砌成的许家山村相比?前者发生的一切,只是为了给作壁上观的观众带来一些原始而又野蛮的快感,反映的只是奴隶主的残忍,后者反映的是人顽强坚韧的生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向往与希望。(浦子《石头王国许家山》)

——开天辟地是一种力量,互相依存、和谐相处、默默坚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在许家山,不用说那些坚硬的石头、那些石屋,即使那些倒塌的断墙,那些从石缝中年年返青的小草,也是一种人类难以企及的力量。

最后,让我引用诗人郑士渊的诗——《许家山》来结束这一章:石子路、石头墙、石屋、石池、石井

到处都是石头的身影

一个让人踏实的地方

阳光让我们脱去外套

面对朴实的村庄

我们露出真诚的笑容

守护村庄的狗不认识我们

但认识我们脸上的笑容所以不惊叫

木莲爬上墙头眺望

多少年的等待

我们是不是它期待的人

能不能把它带出许家山

许家山人代代相传的故事

仙人曾为许家山人造石桥

方便许家山人与外面人来往

是那声啼鸣惊走了好心的仙人

我们不是仙人

不会因雄鸡的啼鸣而惊走

而许家山人杀鸡待客,希望仙人

不要被惊走,感动每一位来客

——呵,阳光让我们脱去外衣,石头让我们袒露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