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原古石村许家山
29159700000004

第4章 到许家山去

随着石头古村许家山的名气越来越大,去许家山的人越来越多。从宁海城区出发去许家山,有数条路可走。如果是车行,一条是从城区出发顺着沿海南线,经亭头、梅岙,至茶院分岔口折而向北,经苔芳、南溪、庙岭,至茶院乡政府折而向西,行约两公里,至一叫“竹家岙”的小村,折而上岭,即可至许家山;一条是指从城区出北门,沿兴海路或桃源北路北上,至桥头胡,折而向东,至黄墩桥附近有一岔口,一往大佳何、象山,一往建设(旧乡名)、茶院,选后者,经建设、铜岭祝,越铜岭岗,经道士桥、双宫,下至铜岭脚,转过一山嘴,即至竹家岙。

在这里,竹家岙像一个节点,也像一道门户,过了这道门户,上山,就到了许家山。

两条路,距离不一,路姿各异,风景也相异。南线,穿过白峤岭隧道,至亭头一带,途中可见新标准海塘,逶迤穿行于海塘边。目光越过塘坝,可见港湾上船帆片片、鸥鸟点点。至宁海大梁山啤酒的发祥地——南溪村,可见那高大的啤酒发酵罐,依然耸立在东方岭脚。岁月的锈迹,掩不住那曾经的光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还可见南溪村背后的大梁山、羊祜殿。大梁山危崖高矗,草木苍翠,羊祜殿就依崖就势,蹲伏在危崖底下。那洞开的窗户,那黄色的琉璃瓦,使人觉得它是一个智者,在为芸芸众生冰释人世困扰。较之南线的平缓,北线走的开始是开发区、城区,而后是翻越那座高耸又险峻的铜岭岗。宁海有句俗语:“十里铜岭岗,后生爬黄胖。”意为铜岭岗高且长,即使是青壮后生也要爬脱力了。尽管如此,铜岭岗上亦有不少可观之处,如山顶村庄道士桥,村居沿山坡砌筑,层叠而上,站在自家窗口,即可一览众山小;铜岭岗上有烽火台,为明时抗倭而筑,历经四五百年,除了边角有所坍塌,依然形制完整。最惬意的是车在冈上行驰,山似海,峰似浪,车即是行舟了,随山势而逶迤,随峰谷而起伏,有万千鸟鸣和翠色扑面而来的惬意。

另一条是国家登山步道,从宁海城区出发,爬上杜鹃山顶,沿国家登山步道,至废村王社,再经横金山、瓦窑头、邵家,至许家山。

去许家山,首先必须爬上海拔两百多米的杜鹃山顶。虽然海拔不高,但爬起来也是很费力的,特别是对于长期养尊处优的城里人来说。好在现在人们十分注重健康,爬杜鹃山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热门选择。

道路大多是山林小径,但经开辟,比原来平坦、宽阔多了。一路前行,原始的生态保持良好。有时是纯粹的泥石路,有时为了防滑,是竹竿铺成的山道,有时又有人工的泥石台阶,当然,有时也有原来就开辟了的机耕路。路的两边,植被都很好,郁郁葱葱;有的是茶园,一垄一垄的茶树,蓬蓬如盖。春天,一定山花烂漫;秋天,一定满山斑斓。我们去的时候正值秋去冬来,路上满是落叶,踩着沙沙作响。暖暖的冬阳从树隙里照进来,落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甚是舒服。不经意间,头顶蓦然伸出一串野果,如珍珠,如玛瑙,惹得你垂涎欲滴。很多的路段,都处于植物夹持之中。这些植物,有竹子,有藤蔓,还有不知名的。它们密密麻麻的,站在路的两边,像两列仪仗;植物的梢头,都弯弯地碰在一起,组成一个穹窿,人行其下,仿佛步入一条绿色的长廊。我想,即使在炎热的盛夏,步行其中,也一定凉爽宜人。

这段道路途经的第一个村庄,就是王社。王社是一个废村,原来的居民大都迁往宁海城里,只剩下两三位老者,依恋这里的山水,不想搬走。他们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看着仿佛突然之间络绎不绝经过他们村边的外人,目光里充满了天真的好奇。

离开王社,接着的一段大概算是古道了。路都是用石块铺就。可以说村边的道路,一定如村庄一样古老,甚至比村庄还要古老。这些用石块砌就的路,坚固、好走。

又行约3公里,经过一条劈山而过的小路,便来到瓦窑头。这里的瓦窑头,又称“马摇头”,意为这里山高林密,道路险峻,连马都摇头——害怕。瓦窑头原来出产木材,这里的松树、杉树很多都有上百年历史,大可双手合抱,是造房、锯板做家具的上好材料。而现在,山依然高,林却不再密——大树都被砍光了。瓦窑头村也从“深闺”里走出来,坦然面对人世的变迁。

穿村而过,然后经过一座石拱桥,就到了邵家。邵家的人大都姓邵,可不像许家山人都不姓许。

从邵家到许家山这段路则一路上行,因为许家山处于山顶,而瓦窑头、邵家都在山脚。如果不是由于体力的原因(因为走了两三个小时,一般的人至此已体力不支了),人在旅途,应该有转折,应该有起伏,一马平川,反而会更加累,身累,心累。而许家山就在不远处的山顶上,目标就在我们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