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远渡重洋来到伦敦的游客来说,是什么使他们觉得没有生在英国而备感遗憾。许多人认为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使他们那样惋惜,那就是有千余年历史的西敏寺。此外再没有一处能比这座教堂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英国的历史气息、文化传统和民族自豪感。如果打算参加圣餐仪式,那么你将会被单独引到位于宽敞的新哥特式唱诗班席位的座位上,场面之盛大有如华贵的传统英式生活的再现。当荣耀颂歌响起,身着红白两色罩衣的唱诗班男孩齐唱圣歌,圣公会以隆重的典礼奉行圣餐仪式。
自1066年征服者威廉(英国国王威廉一世)将皇冠加在自己头上以来,几乎全部37位国君都在西敏寺就任。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盛典持续了四小时,这是第一次作为媒体事件为世人所知的加冕礼。原本大多数英国皇室成员的丧葬典礼也在这里举行,但自1760年起,国君们被安葬于温莎。就传统而言,作为官方教会的西敏寺圣彼得教会并不从属于主教,而是归于皇家名下。
最初作为修道院的教堂是奉献给圣彼得的。最后一位盎格鲁一撒克逊国王征服者爱德华,于1050年按照罗马风格重建了这座大教堂,但之后它又被改造为诺曼式建筑。直到1245年亨利三世开始了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将它修造成为哥特式教堂。最早建成的唱诗班耳堂、十字架以及部分中殿拱道都有着与法国的理姆斯和亚眠大教堂同样的风格,取材自萨里郡的柔和洁白石头散发着独特光晕。
在整整一个世纪里,哥特式唱诗席都仅仅是诺曼风格中殿的一个添加品。直到1375年理查二世把这部分建筑拆除,并着手兴建一座宏伟的教堂正厅。在亨利七世和其继任者统治时的1503~1519年间,礼拜堂的兴建给这座大教堂带来了较为重大的变化。
尚未进入这座堪称杰作的圣殿,游客们已为它西面精雕细琢的金银细丝工艺品而感到目眩和惊异了,那么应该从何游起呢?当你从无比深刻的第一印象中惊觉过来,并且将视线上移,凝视上方悬空的扶壁,礼拜堂便映入眼帘。其间属于亨利七世的礼拜堂拥有特殊的地位,陵墓高大、明亮的拱形窗有花边状金丝银线的扇形装饰,透露着一种强烈的慰藉心灵的感觉,似乎驱走了死亡带来的所有恐惧。其中另有一间礼拜堂是忏悔者爱德华的圣陵。
这座安葬了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和她的半血亲姐妹玛丽一世的陵墓堪称为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品。正如墓碑上的拉丁铭文所言,这二人既是王座上的伙伴,又是坟墓里的伴侣。受制于伊莉莎白一世的玛丽·斯图亚特身为苏格兰女王,也安息在西敏寺。玛丽的儿子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同时也是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为母亲建造的陵寝较之伊莉莎白的更为辉煌壮丽。
在大教堂的“诗人角”,许多以著述使得英国扬名于世的诗人在死后得以聚首,并受到后人敬重。诸如艾德蒙·史宾塞、威廉·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T.S.艾略特、亨利詹姆士等等,都是在这里可以看到的名字。与大教堂南耳堂的诗人角相对的,是北耳堂里一些著名政客的墓室。从帕默斯顿子爵到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甚至是以其思想塑造世界历史的班杰明·迪斯累里,这些伟大的政治家也聚集在西敏寺。
西敏寺不仅仅可以看作是一部打升的英国历史著作,它那高大月且宽敞的中殿、彩色的玻璃窗、缤纷的旗帜,都表明它也是上帝的居所。也许人们在这座哥特式风格的艺术圣殿里感受到比别处更贴近天国,因而每天都来此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