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西游记
29336400000014

第14章 威尔士的中国情结

英国威尔士第一部长摩根说:“地处英国西部的威尔士是龙和山的故乡。这里山峦叠嶂、蓝天碧海、风景旖ni。与中国非常相似的是,威尔士也用龙作为当地文化和民族的象征。威尔士的图腾红龙,就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因而,威尔士人有着特别的中国情结。

早在1870年,威尔士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来华,华北大旱时,在山西发放赈款,从事赈灾活动。他是最早在中国传播英国近代科学的开拓者,自淘腰包1000英镑,购买科技书籍及科学仪器,向中国官绅宣讲哥白尼发现天心说的秘密、化学的奥秘、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电力的奇迹等科普知识,并作示范表演。

李提摩太开创了外国人最早也是最大在华出版机构——广学会,出版了《万国公报》等十几种报刊,并筹款建立山西学堂(现山西大学)。同时,他积极宣传鼓励维新变法,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曾担任过他的中文秘书。当时,清政府为表彰他的贡献,赐他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封三代。李提摩太被评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人之一。

怀着威尔士情结,来到了美丽的威尔士首府——卡迪夫(Cardiff)。

卡迪夫位于英国威尔士南部,塔夫河和伊利河两条河汇聚这里,从卡迪夫湾流入大海。卡迪夫的兴起,是从十八世纪运送煤炭开始的。产于南威尔士峡谷的大量原煤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使卡迪夫湾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原煤外运港口。

目前,32万人口中,白人约占91%。威尔士有二种语言:威尔士语和英语。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北威尔士地区仍使用威尔士语外,卡迪夫所在的南威尔士地区仍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卡迪夫的生活离不开体育活动,他们喜好他们举办高尔夫球、风浪板、爬山等运动,威尔士的国家运动橄榄球同样为卡迪夫人所热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对能源需求的转型,以及码头集装箱化的兴起,从60年代起,原煤运输基本就停止了。八十年代初,卡迪夫湾成为被遗弃的码头和大片泥滩的荒地,大量工人失业,许多人生活无着。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审时度势,于1987年,成立卡迪夫海湾开发公司,对遗弃的港区进行改造,从而在卡迪夫开始了欧洲规模第二大的城区改造项目。

为了吸引投资,卡迪夫海湾开发公司实行项目公私参股经营、土地使用优惠等优惠措施、并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宣传,向私营企业进行招商引资。这些措施很快便刺激了英国本土和欧洲其他国家在内的许多企业,到卡迪夫进行投资。截止2002年,卡迪夫共吸引了24亿英镑的私人投资。金融、保险、旅游、饭店和餐饮等许多行业到这里安营扎寨。

滨海区的改造,特别强调个性。圣大卫酒店(St.DavidHotel)楼顶设计,如海鸥展翅欲飞;千禧年中心(MillenniumCentre)犹如一个球体的切面,给人联想到艺术和体育;荷兰保险公司大楼更犹如巨船乘风破浪。巨大油罐形状的来访者信息中心,不忍让人想起了上海龙阳路磁悬浮的终点站,是否有人早早于我之前,已来英国取经了?

现在的卡迪夫滨海区,已经成为集住房、商业、零售、休闲、展览、体育和工业开发于一体,将老城区巧妙集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创建了高标准生态城市重建的样板。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仅仅旅游一项,每年吸引了200多万游客。

现在,国内的城市改造,也是如火如荼,但是,很多时候,给人的印象是没有个性。建造出来的新建筑,一提到住宅,就是积木搭出来的,一建办公楼,首先想到的就是玻璃幕墙。千篇一律,没有创意。

何不让我们也来学一下卡迪夫的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