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西游记
29336400000006

第6章 科学再探索

出自然历史博物馆,向右拐,走不到百米,便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博物馆了。

科学博物馆建于1857,主要陈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

这里记载了人类革命的科技进步:最早的炼钢炉、第一台蒸汽机、最早的计算尺、最早的听诊器、最早的注射器、最早的马鬃牙刷、最早的自来水笔、最早的电熨斗、最早的除草机、最早的缝纫机、最早的动力织布机、第一台打字机、第一个原子钟、第一台个人电脑(1976年的苹果机)、第一粒避孕药、甚至还有最早的抽水马桶。

他们也展出了一些千奇百怪的展品,包括:1945年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现场找回的瓷碗、天文学家赫歇尔用过的望远镜、转基因羊特雷西的标本、阿波罗10号宇宙飞船的航天舱、甚至建于1937年的粒子加速器以及最早的双翼飞机等等。

为探索未来,他们不断推出新科技的概念性展品。例如,其中一套100万伏的放电装置,可以表演人工闪电等。

同时,专门开辟了儿童展览室,通过多种专门设计的设施和模型,通过交互方式,让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他们还通过播放科学电影、举办科学讲座,编印宣传小品等,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1964年他们开始办流动展览,把表演和实物结合起来,把科学普及到一些偏远地区。

在很多英国人心目中,最受他们尊敬的英雄,居首位的是推动人类前进的科学家,然后是为国征战的将士、救病抚伤的医生、志愿者,然后是艺术家等。而那些政客则与计时停车处管理员

(专门开罚单的那种)、足球运动员、公关人员等一样,排在最厌恶的十大职业之一。

如今商品化大潮下,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在变形:比如,很多机械设备的设计,至今还在热衷于测绘,也就是买一台国外设备,然后用测量各零件尺寸后,依样画瓢,组装一台机器。不从原理出发,不对材料、工艺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的结果就是生产出被人藐视的产品。

现代的科学,材料越用越少、成本越用越低、规模越用越大、研发周期越来越短,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我们赤着脚,也难以赶上。比如广泛应用于电脑芯片、太阳能电池等高科技产品的硅,是从我们最常见的最不值钱的沙子中提取的,其关键技术是纯度,将小小的沙子中的硅,提纯到10个9(也就是99.9999999999%),甚至更高。我们缺乏技术,就得用高昂的费用去买。当我们买了单晶硅的技术,多晶硅的技术就接踵而来,当我们花了50亿,买来了多晶硅的9个9的技术,人家已经在做碳化硅晶体,做纳米管了。

而且,现代的软件、互联网等产业,更是做到了不用材料。其中,最核心的,往往是一个算法,一个工具、一个概念。更何况,很多国家,将核心部分,作为国家机密,采取措施,防止外泄,我们有钱也买不到。

数学家艾夫拉汉・特雷特曼(AvrahamTrahtman)早时身无分文,为养家糊口,他经常去教会领救济品,后来在好心人的介绍下,他成了一名值夜班的保安员。就是这样一位不修边幅、衣服邋遢的人,后来成功解决了图论中最著名的猜想之一,路线着色问题。于是,他立刻成了国际超级明星。英国《独立报》为此事专门发表了一篇题为“身无分文的移民成了数学超级明星”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在我们的一些领域,人们对足球运动员、对歌唱明星的崇拜,竟远远超过了对科学家创造性发明的尊敬。对运动员、明星的崇拜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有,但对科学家创造性发明的尊敬落后于人是十分不应该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也十分缓慢。一些企业一味急功近利,一谈技术改造,就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很少想到过自己研发。须知没有自己的根基,是无法走入高端市场与人竞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