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好难做的事
29395700000046

第46章 巧言打通潜在的心结

俗语有云:“树怕剥皮,人怕激气。”激就是激动,心有所感而表露于外者,不管是言语的挑拨或事情的刺激。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中生,许多事业凭一怒而成,也有无数坏事起于一怒之差。可见这“激”的功用,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祸及本身。

所谓“激将”,对众人而言,即激发人的勇气,替自己去执行任务。对个人来说是挑拨,对团体来说是煽动,手段不同,目的一样。

煽动群众最了不起的是德国的希特勒,战国时代的张仪善于挑拨离间,他们都是用了“激强法”而成为著名的战场英雄。因他们是历史人物,就被誉为“铁腕英雄”或“纵横家”,其实一个是“狂妄人”,一个“烂污鬼”。

提起诸葛亮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当时听到以后就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而在当时那些不知情的众人们都以此而取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而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的时候,他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而在当时他与周瑜当面争辩了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然后诸葛亮就接着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在当时听到以后就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激将法则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故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己方以可乘之机。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怒而挠之”的战法。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

还有就是刘备在曹操大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退守汉口,欲鼓动孙权联合抗曹,这样刘备虽然陷入困境,但却有可能坐收渔人之利。担负说服孙权重任的是被派往曼国的特使,参谋长诸葛亮。孔明到达了吴都柴桑,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孙权正犹豫不决。实际上曹操也派来了特使,要求建立友好关系。不过曹操对孙权采取的是压取手段,使孙权感到心中不快,对得势的曹军也感到担心。为了防备曹操大军的进攻,确有与刘备合作的必要,然而刘备如今已经是残兵败将,在军事上已经无足轻重,孙权的犹豫也是有道理的。吴国的重臣几乎都是投降派,多数人认为。“曹操兵力强大。由他统一天下早晚都要成为现实,没有必要进行无谓的抵抗。”都主张要考虑总趋势,先按兵不动。

孙权问孔明:“是否可以出战?”孔明回答说:“可以投降”,意思是说:连我们蜀汉的军队都退下来了,再争还有什么意义,不是白白送死。

孙权听了此话气愤地问:“那么刘备做何打算呢?”孔明回答说:“一我们的主公刘备乃是汉朝皇室后裔,以英才闻名天下,天下无不敬仰,所以无论怎样失利,也绝不会屈居人下。”孙权听到这番话大为足怒,站起来斥责孔明:“你真是个懦夫,难道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当然孙权也并不是一个等闲之人,他的话还留有余地,稍事冷静之后,他把孔明叫到别的房间,请他献计献策。

实际上孙权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刘备奋然独树一帜,那些不归顺曹操的地方力量,必然集合在刘备大旗之下,与刘备联合抗击百军,这个可能是否能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孔明,所以他很想知道孔明的实力。

孙权和孔明之间共同策划的方案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当年11月,被孔明激起来的孙权大军,在汉口上游的长江上击溃曹操五十万大军,为东吴的存在打下了基础。协助东吴作战的刘备坐收了渔人之利,不久占据了西蜀,形成了蜀、魏、吴三分天下局面。

小无是每天都处于开心状态的一个小男孩儿。在他身上,你往往不知道什么叫烦恼、忧愁,他上课反应敏捷思维跳跃很大,是一个很捧你场的学生。但往往上课设置的悬念,准备的思考题被他一语道破,而其余同学只能“坐享其成”。基于此,他有些沾沾自喜,从不或很少做作业,而且每次都有很充分的理由。课下老师就去问他周围的学生,他们都说,小无经常自夸道“我不做作业,照样比你们好”。

如果一个不做作业就能轻松地获得好成绩的人,那老师也就不用在他的身上花太多的心思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他的数学成绩总是在优秀左右徘徊,偶然能到一百零几分,从未考到过第一,总名次在班里从未进过前十名。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就让他满足于现状,就等于停止不前了,而他的老师当然也不忍心看到他这样聪明的人就这样安于现状。于是先找他谈了几次话,但是他的收效甚微。最后那个老师就决定采用“激将法”来对付他。

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按时完成他的作业,而他的老师却没有像以前那样饶了他,而把他叫到办公室后,对满脸不屑的小无说:“你认为你真的有那么优秀吗?你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是中下游,你看看你周围的同学,有几个比你弱的?虽然你上课回答很出色,但别人是深藏不露,不动声色,不要以为你能回答对问题就是你最优秀,如果真是如此,成绩为何不能证明?”就这样,从此小无的成绩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而且他在最后的期末考试当中,还进入了前十名。

所以说,在有必要的时候就需要巧用激将法达到他的目的,当然对于一个领导者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下属去依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任务。成功的领导者认为:要使部属(并非受到了上司的命令)是基于本身的意愿而完成任务。的确,这是命令的最高境界。有的人认为,上司就是要下达指令的,下属就是要服从指令的。话虽不错,但下属的执行效果呢?会不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作为一个下属,即使你想要往右前进,但是上司如果命令你向左前进时,你也只能是服从,没有办法,他是上司。如果上司不需要下达命令就能使属下本身认为应该向左走,就可以说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了。管理者要想达到如此境地,需修炼很长时间。

就像是在这种气氛下,属下必须是积极的、意志高昂的,并且能够超常发挥平时能力,而达成你的要求。属下因而得到了充实感和满足感,即使工作迫在眉睫,也能从容不迫的完成。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呢?

让你的部属有责任感:安排任务时,你可以对下属说:“这件工作拜托你了,希望你能好好地完成它,大家都拭目以待。”如此,部属会深受感动,并且努力振作,全心投入工作。此方法所有的部属都适用,交给谁做,肯定之前都是考量过的。主动性不强或是喜欢表现自己的部属用此方法激励他,你就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激起部属的英雄气概: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你已胸有成竹,想让某某部属主动承担,你与他商讨时,故装出难办的样子说:“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真伤脑筋,你有没有什么好点子?”此时若部属说:“如果这样办应该可以……”如果部属的想法与你的想法相吻合或是差不多,你要趁势追击,并诱导他,“这是个好办法,这件事就交给你办罗!”你还可以就此作点儿补充。当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能和你的想法一致,你要慢慢诱导他向你的想法靠拢。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运用此方法效果也不错。比较沉稳的部属用此法激将他,效果会更佳。

激将法也可以唤起部属的责任心。针对某问题假设你对部属提起:“这件工作难办,我看算了!”或是:“这件工作一定要由拿手的某某来做才行吧!”然后询问他的意见,此时若对方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相信他会拍胸脯说:“什么?那种工作我也可以胜任啊!”这件事很容易就敲定了。若部属欠缺魄力,你还是考虑后再做决定比较妥当。

这些方法都是为激起部属的意志力而使其听命于上司的策略,你必须认同对方的立场、想法、观念,并且给予高度的评价和信赖。基本上,这和激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句俗话:“猪受到鼓舞也会爬上树”,相信这也是促使人们卖力工作的有效办法。你可以将此原理灵活运用到各种场合。

就像是那些策略一样,他们在表面上看来似乎颇为尊重部属的人格与能力。仔细思考,却又令人觉得那也只是将部下视为自己的工作道具而已。若能为此达到目标,未尝不可,只是最好避免使用卑劣的手段,那样会弄巧成拙,即使是欺骗,真诚也能使你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