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79

第79章 青年民俗学家郑土有

黄景春

近年来,有一位民俗学界十分活跃的青年学者,他从研究民间文学切入到民俗学,主要致力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就是郑土有先生。

郑土有,1962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西南山区,从小接受山区丰饶的传统文化熏染。他的家乡有美丽的黄大仙仙话,有烂柯山的传说,有激动人心的城隍出巡,有旖旎的节日礼俗和奇特的婚丧仪式,有浓厚的吴越文化氛围,他身上蕴藏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都培养了他对民俗学的兴趣,也为他日后展开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便利。他的名字也很特别,许多新朋友都会问是不是命中缺“土”,因而取此名,经证实是他慈母随意取的,这更证明了他命中注定要跟民俗学打一辈子交道。

高中毕业后,他在家乡务农,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劳动,田间插秧、割稻,山上开荒、采茶、砍柴,水碓舂米、榨油……,在众人的嘻嘻哈哈中,聆听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后来靠了父亲的一点“小特权”,他当上了赤脚医生(业余的),此前从未接触过医学的他,居然在全区的赤脚医生考试中名列第三。1980年他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当时称上海师范大学),在乡亲们的一片惊奇声中从偏僻的山区来到大上海。在大三时,有一门选修课“民间文学概论”,由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研究专家罗永麟先生讲授。罗先生虽然一口四川普通话,但用于讲授民间文学却格外生动有趣,民间故事的魅力勾起了他对家乡生活的回忆,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罗先生的指导下,与同学一道成立了民间文学兴趣小组,开始了田野采风活动。据说有一年寒假到崇明岛采风,因下大雪,航船停开,还被关在岛内好几天。接下来投考罗先生的研究生,是班上惟一一名毕业当年直接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一直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如今是该会专业研究人员。从1988年开始编辑《民间文艺季刊》(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一个人承担着从组稿、编辑到出版、发行的所有工作,直到刊物因经济拮据于1997年停刊,经他的手总共编辑了40期之多。该刊为中国民俗文化尤其是吴越地区民俗文化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

郑土有身上有山里人的朴实能干、刻苦执着的气质。他在充满物质诱惑的大都市上海,孜孜以求地探索在中国民间文化这一远离金钱又劳心伤神的领域。他勤勉地守望着这片神圣的领地,默默耕耘。他几乎每年都抽出一部分时间深入城镇乡村参与民俗文化田野调查,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增添新的动力。十几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专业研究从不松懈,成绩斐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中国城隍信仰》、《关公信仰》等著作8种。

郑土有不仅有丰厚的学术积淀,而且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在开拓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同恩师罗永麟先生一道倡导仙话研究,经过他们的努力,仙话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终于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多本民间文学辞典中将仙话列为条目。《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对仙人信仰的研究也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以往只是在道教研究中涉及的仙人信仰,他把它划入了民间信仰研究的范畴,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学理分析;接下来完成的《中国城隍信仰》,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城隍信仰的专著。上述两书已成为部分道观培养年轻道士的重要阅读书目。2002年应邀参加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中国昔话研究的综合研究”,他完成的《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故事的出版与研究》专题(该成果已在日本出版),填补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史上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郑土有的学识和学术成果已为民俗学界所公认,自1999年始当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还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开发中心研究员、日本国新泻县立历史博物馆共同研究员。

郑土有先生一向谦虚好学,看到学界同仁写出好文章,他总是啧啧称赞,歆慕不已,自己则常自称才疏学浅。为了使自己的学术研究能走在时代前列,他在拿到硕士学位14年后,又于2001年返回母校,师从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陈勤建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民俗学理论。有理由相信,经过一番锤炼和淬火,他必能在不远的将来呈现给我们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