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89

第89章 民俗学家刘魁立研究员

刘亚虎

在1998年中国民俗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刘魁立当选为常务副理事长。1999年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会上,连任四届理事长、德高望重的钟敬文教授请辞获准,推荐1934年出生的刘魁立研究员为新的理事长。

早在1955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期间,出生于黑龙江省小镇昂昂溪的刘魁立,就“从感情深处、从理性上热爱起民间文学”。在莫斯科大学,所有的课程中他最爱听拉慈克教授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契切洛夫教授的俄罗斯民间文学,二年级时选择了以民间故事为题写作学年论文。他还利用假期参加了民间文学考察队,到过临近芬兰的卡累利亚地区寻访过接近消亡的民间史诗踪迹,在异国导师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开始了采风实践。回校以后,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了《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一文,刊登在1957年6月号的《民间文学》上。文章提出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在最初记录时要“一字不移”,竟引发出一场讨论;而在当时一个大的政治运动背景下,还殃及钟敬文先生被当作“一字不动论”的代表受到批判。二十多年后,钟老笑言这是“代人受过”。

在留学期间,他选修过托卡列夫教授的《世界民族学》,梅列金斯基教授的《史诗原理》、《神话诗学》,这一切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在由大学本科生转为研究生时选定了民间文学作为方向。

1961年夏,刘魁立学成回国,到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民间文学等课程。这期间,他多次到省内各地包括满族、朝鲜族、回族、赫哲族地区进行民间文学调查和搜集工作,一直到风云突变的1966年。

1979年以后,刘魁立研究员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当时,学术界百废待兴,长时期对国外状况闭目塞听阻碍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感于此,刘魁立开始系统研究西方民间文化研究史问题。随后,他结合主编《原始文化名著译丛》,给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讲授《欧洲民俗学史》课程,陆续撰写了关于西方民间文化研究史的系列论文,解析神话学派、流传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功能学派、历史一地理学派等的诸种学说,把诸位名家博大的理论体系浓缩在一篇篇一两万字的文章里,并站在时代或历史唯物论的高度给予准确的定位、精湛的评价,可以说组成了一部高度凝练的西方民间文化研究史和比较研究概论。这是刘魁立先生对中国民俗学事业的一大贡献。在担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组织了两项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提出了著名的撰写多民族文学史“三个台阶”(族别文学史、文学关系史、多民族文学史)论,并写出了一系列带指导性质的文章,为建构这个具有破天荒的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魁立还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并先后任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等重要职务,对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理论建设有诸多思考,为学科的建设提出过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和前瞻性的规划;但他更多的是以学者的身份出现,以精妙的文章享誉。为此,上海文艺出版社在推出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民俗学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民俗学论集”时,刘魁立也被列入其中。对此殊荣,他受之无愧。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