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93

第93章 民俗学家段宝林教授

黄杰

丁丑之岁,春风传喜:意大利人类学国际中心将1996年度人类学研究彼得奖(Premiopitre)授予了一位东方中国学者。此奖历来只授予西方欧美人类学者,中国学者获得此奖可说是史无前例。这位幸运的中国学者就是民俗学家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民俗学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段宝林教授。

段宝林教授于1934年生于江苏扬州。1949年春夏之际,段宝林投笔从戎,从军南下江南,曾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作家协会工作。部队的大熔炉锻炼了他,他在工作之余也刻苦自学,后考上了北京大学。1958年毕业,系主任杨晦教授留他为助教。从此以后,他便致力于探索文艺理论、艺术起源与民间口头创作问题,在民间文学、俗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许多学术领域内有很深的造诣,取得丰硕的成果。

段宝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俗学研究。1960年由大跃进转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许多大学的民间文学课程纷纷下马,段宝林得到知名教授杨晦、林庚、王瑶等的支持,仍将民间文学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别人不上自己上。19年后,在1979年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民间文学培训班上钟敬文教授说,当时全国许多大学(含北师大)民间文学课都下马了,惟独北大段宝林1960~1966年七年连续讲七遍,坚持民间文学教育,有坚贞不屈的“张志新精神”,号召民间文学工作者、民间文学教师学习他。“文革十年浩劫”(1966~1976年)是学术严酷的寒冬,他却十年埋头苦读,从西方古典作家的传记、作品、书信中记下不少重要言论,“文革”后编成《西方古典作家谈文学创作》(50万字),为写作《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一文,和提出“雅俗结合律”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学术的春天,他更不断到各地调查,脚印布及20多省(区),持续为本科生进而为研究生讲授12门课程,涉及范围极为广泛,非持续进取者不能为之。从1981年段宝林开始培养研究生以来已毕业阎云翔、刘亚虎、陈小红、靳玮、陈连山、万建中、刘晓英等人。段宝林还先后指导过不少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民间文学。俄罗斯人李福清1965~1966年间在他指导下写成博士论文,后来成长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成长为国际著名汉学家、中华民间文学研究家。他还指导过日本早稻田大学牧田英二教授,原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司徒洛娃研究员,美国达特斯大学白素贞教授,日本博士生泽野典枝、长绳誓子,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生傅玛瑞等高级进修生。这对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外人民友谊作出了贡献。

段宝林教授思维敏捷,治学严谨、勤勉,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问世,不断有新观点向学术界提出。至今已正式出版独立著述、合著、主编、合作主编的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人类学著作约21种。由于他学术成就突出,因此也担任了许多学术职务。除上述已提及之外,他还任过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和中国故事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歌谣学会理事,并为最早加入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的中国籍会员之一,并享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