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96

第96章 段宝林民俗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贡献

过伟

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发展了78年时,一位中国民俗学家获得了国际人类学彼得奖。这是东方学者首次获得此奖。此奖是颇具影响的人类学大奖,以意大利人类学奠基者彼得命名,由巴勒摩人类学国际中心组成国际学者参与的评委会评定,授予国际上杰出的人类学家。美国民俗学会前主席邓迪斯、前苏联民间文艺学家梅列金斯基等著名学者曾获此奖。1996年度获此奖的中国学者是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以意大利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学者认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都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段宝林同志1960年开始讲授民间文学,至1996年,以36年的学术积累获此奖。段氏获奖是中华学人之光荣,东方学人之光荣。

二、民间文学研究成果

段宝林同志的民俗研究,是从民间文学起步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1981年1月出版,1985年增订,是他1960年至1985年25年学术积累的成果。这是中国民俗学史和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有不少创见的、独力撰著的民间文学大学教材。它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以民间文学基本理论为纲,在具体论述中尽量作历史分析,夹叙夹议,以中国民间文学具体事例和作品来说明理论问题,结合对作品进行简约的艺术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体现出中国民间文学作品与理论之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有“立体性”、“雅俗结合律”、“笑话三分法”、“描写研究”等创新之说。《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精粹的理论贡献乃“正面喜剧人物论”。西方传统喜剧美学观认为,喜剧是“关于坏人物的模仿”,“丑乃滑稽的根源和本质”。宝林同志从中国阿凡提等机智人物故事出发,论述他们和西方传统喜剧美学里的喜剧人物的概念很不一样,他们并非丑,还是“正面的崇高的而且很美的喜剧人物、滑稽人物”,不是“单相笑话”(“暴露笑话”),而是“双向笑话”(“斗争笑话”),突破了西方美学的局限,引起国际学人对东方美学的重视。《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是民间诗律学的奠基之作,介绍了古今中外“歌唱状态下的民歌格律”。以上这些,都是开拓性、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得到彼得奖评委会国际学者高度评价。

三、民俗研究学术成果

宝林同志1987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民俗学。1982年他倡议并负责具体组织工作,建立了北京大学民俗学社,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俗学组织。他的民俗学研究有六个方面:

1.对民俗事象的“立体描写研究”。如描写西藏的“糌粑”实际就是炒面,将青稞麦炒熟了,磨成粉,食用时盛于木碗,加些酥油茶,用手搅拌,捏成相当硬的团团,拿在手上吃。这是他在西藏藏族农民家吃“糌粑”的亲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他曾到西藏、广西、江苏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进行调查。他从民俗立体描写研究中,从事理性思考,提炼民俗学理论。如《庙会的民俗本质——论生活美与庙会》,对各地的庙会,分析其内涵的“宗教美”、“市场美”、“文艺美”、“美的多样性”。又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所刊关于澳门婚俗的论文,是宝林同志1995年至1997年任教于澳门大学时,对澳门民俗调查研究的成果。他对华人婚俗中传承中华民俗文化又吸收西方民俗文化,华葡通婚,“土生葡人”(往往是华葡通婚的后裔)婚俗中传承葡萄牙民俗文化又吸收中华民俗文化,进行精到的六维立体描写研究,进行理性思考,从文化人类学之异族文化比较研究角度,论述“澳门的中西文化交融几百年来起了先驱作用。这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美好未来的建设创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民俗“历史研究”。如《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段氏引古籍民俗资料,论证春节源于尧(伊耆氏)时已盛行的“蜡祭”,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孔子时“百日之蜡”,“一国之人皆若狂”,全国狂欢。东汉许慎时,“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绵延一个月左右。岁末还有傩舞驱疫,“强烈表现了人类减灾的意识”,原是一种“清祀”,“清洁而祭祀也”,发展至今,变异为岁末大扫除“掸尘”。

3.民俗“理论研究”。如《民俗的趋美性》,论证“民俗就是符合一定审美标准的生活事象,即是生活美”。这种“生活美”具有“相对性”、“时代性”、“民族性”、“继承性”、“趋新性”、“广义性”、“多样性”、“趋美性”。其核心学术思想,乃“民俗生活美”与“民俗趋美律”。宝林同志对今之“陋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其在远古、某些地区曾被人们认为是美的。民俗有“趋美性”,“由最美的内容和形式占据优势”,“陋俗”为新的“美俗”所取代,而旧的“陋俗”被扬弃。由此出发,在《为立新风下功夫——关于“推陈出新”、“不破不立”的反思》中,他提出“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立就是破”、“立字为重”等新概念,并举河北省柏乡县推广鲁村“红白事理事会”立新风而移风易俗的经验为例,又如兴水利取代敬龙王的新民谣:“龙王爷走了,水也有了;土地爷没了,地也肥了;灶王他滚蛋了,人也吃饱饭了”,人们由于新建设、新风尚而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宝林同志这些理论探索,是对民俗学之移风易俗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从他的论述得到启发,可以将采风识俗、移风易俗作如下表述:“对民俗进行立体采录后,认真研究,仔细分辨分清精华、糟粕,按民俗发展规律,在传统民俗精华部分的基础上,扬新风,立新规,传新俗,行美俗,从而扬弃传统民俗中的糟粕部分。”

4.外国民俗研究。他出访菲律宾后,写了《菲律宾火山纪行》、《伊富高人与梯田奇迹》等,介绍菲律宾民俗。1991年“中日民俗比较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宝林同志参与主持,并写了综述,对中、日学者的学术交流作了详细报道。他的外国民俗研究,主要体现在段宝林、武振江主编的《世界民俗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其主要特色有二:一是资料丰富,包容了六大洲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民俗;二是编排颇具匠心。“节日风采”,按月、日先后为序,介绍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节日。婚俗、饮食民俗、衣饰民俗则按洲和国家的惯用顺序编排。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生育民俗以及文化娱乐等则以各自的内容编排。这是中国第一部较为丰富的外国民俗资料汇编,还附录了各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博物馆,因为它是“历史与民俗之窗”。

5.民俗学史研究(民俗学家研究)。宝林同志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创者、先行者蔡元培、顾颉刚进行专题研究。《蔡元培与民俗学》、《蔡元培与人类学》,他从细读蔡元培全集、日记、自传、自写年谱人手,钩沉蔡先生三个时期:一是早年,二是留学欧洲期间,三是晚年,始终钟情民俗学、人类学的史迹及其学术贡献。《中国民俗学之父——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00周年》,他写出顾氏的学术特色——“民俗学调查与研究使他的主要学说(指‘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的历史学说)得以形成,历史学研究又使他在民俗研究上产生巨大的动力与学术能量。”宝林同志对蔡元培、顾颉刚的研究,都以钩沉史料、评价精当见长,为中国民俗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一章。

6.文化人类学探索。宝林同志1996年获国际人类学彼得奖后,拓宽学术视野于人类学。《人民心目中的法治典范——包公传说的人类学探索》、《蔡元培与人类学》以及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门婚俗,是他开始人类学探索的三项成果,显示了一个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拓宽学术视野后新的学术光彩。一个学者需要多备几副眼镜、望远镜、广角镜与放大镜、显微镜以及三棱镜、多棱镜。一个人类学家如果也多一些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学养,对研究人及其文化也将更深入、更广阔,也会更高瞻远瞩了。

四、民俗学理论贡献

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两者都是独立的学科,但民间文艺又是民俗的一部分,中国许多民俗学家往往由民间文艺家发展而来,从民间文艺研究扩大到民俗研究。

宝林同志由民间文艺研究向民俗研究发展,不仅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还有思维哲学的内在联系,其发展的纽带是“立体性”一“六维立体思维”的探索。他善于从实际材料中提炼理论。1980年出版过伟与杨通山、蒙光朝、郑光松合编的《侗族民歌选》,他以锐利的学术眼光,于1981年写了《民歌描写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侗族民歌选)》、《加强民族民间文学的立体描写研究》,提出了民歌有“表演性、实用性、立体性”。《中国民间文学概要》1981年初版本还没有阐述“立体性”的内容,1985年他把“立体性”增订进《概要》增订本中。

他对“立体性”的阐述,和他的《概要》、“笑话与正面喜剧人物”、“民间诗律”等研究一样,也具有持续研究、不断深化的发展轨迹。1995年写《论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从六方面论述:(1)众多异文,每一异文只构成作品的一个侧面,所有侧面的总和形成一个立体。(2)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3)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4)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5)从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6)其内容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是立体的。民间文学记录工作应该把作品的立体性也全面地保存下来,这就要进行立体描写。民歌、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戏曲是在民俗环境里演唱、讲述的。从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研究,自然演进到民俗的立体性思考。段宝林同志的理论思考由“四维立体”发展到“六维立体”。1994年《庙会的民俗本质》初见“六维立体”,1996年《中国民俗大全总序》(今改名为《中华民俗大典》)进一步完善,他这样阐明“六维立体思维”:

“为了更科学地记录和研究民俗事项,我们主张运用科学的立体思维方法而不用点性思维、线性思维和平面思维、静止思维的方法。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六维的立体空间里存在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理应运用六维的立体思维模式去分析一切事物(包括民俗),才能全面地认识它,科学地把握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特点和本质。这种六维的立体思维,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任何事物时,要求平面的二维空间(长、宽),发展到‘多侧面的立体的’三维空间(长、宽、高)。这还不够,还要加上时间一维,由静止的立体发展到‘动态的四维立体’,要分析事物的历史发展、来龙去脉和未来前景;这还不够,还要加上事物的内部空间一维,由表及里,发展到‘内层本质的第五维’,要分析事物的各个层次,由浅入深,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运动规律,达于多层次的五维立体空间;这还不够,还要加上环境一维,分析事物的生态环境、外部条件,达于‘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多种内外条件因素综合作用的六维立体空间’。”

这一论述颇富于哲理性。从民俗学的方法论思考,升华为哲学的思考——哲学思辨的层次了。这篇《总序》是段氏此前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总结,有4个突出的学术价值:(1)属于思维哲学层次的“六维立体思维”。(2)对“民俗”的界定。汲取前贤的成果而发展出自己的论点:“民俗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总称,是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是人类整个文化的根基,是各族人民的集体创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极大的凝力”。(3)提出“民俗趋美律”,“民俗学的实质就是一种生活美”,“作为生活美的民俗具有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民俗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是趋美的、进化的”。(4)提出民俗的改造“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民俗改良首先要具备客观物质条件和审美观点的改变等主观条件,并且只能由人民自己动手自觉自愿地去改革”,“如果没有新的更美的民俗创造出来去代替旧民俗,旧的民俗是不可能真正破除的。”[1]关于“民俗”的界定、民俗趋美律和民俗改革的不立不破,是他长期思考、不断深化的学术成果。他先后写过《民俗的趋美性》、《为立新风下功夫》、《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民俗中的象征》等论文,而《民俗大典总序》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深刻化。总之,《中华民俗大典总序》是宝林同志民俗学研究一大闪光点。

宝林同志民俗学研究另一大闪光点是1094年起草的《民俗大典编写提纲》,具体体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是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等学术观点,较诸1994年以前出版的民俗学著作对民俗事象的分类,有所发展,颇具新意。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对推动学术发展起了哪些作用(或者可以说起了哪些“历史作用”)。《民俗大典编写提纲》以民俗学理论为主干,为根本,融进入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民俗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内容和要求。中国现代民俗学是与民间文艺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与中国各民族民俗实际及其历史演变紧密结合,从而发展的。段氏《中华民俗编写提纲》总结中国民俗学家们的学术成果与经验,继承中国“描写民俗学”(也称“记录民俗学”)的优良传统,独立思考,有所发展。

总之,段宝林教授所倡议并写了“总序”和“编写提纲”的《中华民俗大典》,经过各地民俗学家的共同努力,将是20、21世纪之交的中华民俗学经典之作,是中华学者合力建构的、钟敬文教授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的重要基石。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注释:

[1]刊《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