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黄瓜栽培技术
29429100000013

第13章 病虫害防治技术(3)

(3)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

(4)种子处理可用40%甲醛150倍液浸种1—2小时后,洗净晾干播种,或用50℃—60℃温水配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30—4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甲基立枯磷可湿性粉剂拌种。

(5)用黑籽南瓜,瓠子瓜嫁接防病。

(6)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等药物3—5克拌细土3千克,制成药土盖种或施于定植穴内。

(7)定植缓苗后或发病初期,用70%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50毫升,根据病情连续防治2—3次。

7.瓜类炭疽病

症状特征各生育期不同部位均可染病。幼苗多发生在子叶边缘,病斑半椭圆形,深褐色,上生黑色小点或有粉色胶状物;幼苗茎基部受害时,病部黑褐色、缢缩而折倒;叶片发病为黄褐色或褐色圆形病斑,易形成穿孔;茎与叶柄发病,病斑多为椭圆形或梭形,凹陷,上生黑色小点,湿度大时,病斑中部产生粉色胶黏物;果实发病,初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斑,暗褐色至黑褐色,有时凹陷处呈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中部产生粉色胶黏物。

发病特点炭疽病是真菌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种子表面越冬。除种子带菌传播外,还可随雨水、水流及人与昆虫传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排水不好、氮肥过多、连作重茬均易引发本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实行高垄覆膜栽培,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降低空气湿度。

(2)种子进行灭菌处理,用55℃温水浸种20—30分钟,用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药量拌种。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通风降湿,防止田间积水。

(4)发病初期可选用10%醚唑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春雷氧氯铜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防治。7—10天防治1次。

8.黄瓜疫病

症状识别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嫩头尖出现水浸状暗绿色萎蔫,后干枯呈秃头状。幼叶上产生水浸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很快腐烂,干燥时病部干缩脆裂。成株期发病以茎蔓部和节部为多,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迅速扩展,明显缢缩、软腐,患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发生不规则水浸状暗绿色大病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迅速,常造成全叶腐烂,干燥时病部呈青白色,容易破裂;瓜条多从花蒂部和瓜条的腰部先发病,病部暗绿色,水浸状,软化凹陷,发病迅速,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稀疏白霉,最后瓜条腐烂,发出腥臭味。

发病条件该病为甜瓜疫霉菌所致。温室周年均能发生。病菌随病残体经雨、风、灌溉水传播。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3℃—32℃,需要95%以上的相对湿度,并要有水滴存在。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采用无土穴盘育苗技术育苗。

(2)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轮作5年以上。

(3)采用高垄或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采用膜下滴灌或渗灌,及时通风散湿。

(4)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5)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掉。药剂防治:40%乙磷铝可湿粉剂4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7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9.黄瓜白粉病

病状识别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片两面出现小粉点,逐渐扩展成白色圆形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病叶枯死。

发病条件该病为瓜单丝壳菌所致。在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雨水传播。发病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25%—85%均可萌发。温室、大棚由于湿度大,空气不流通,容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灌水不当、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枝叶过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等均易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3)白粉病发病重的温室,定植前用硫磺熏蒸棚室,每亩用250克硫磺加入500克锯末混合,点燃密闭熏蒸一夜。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2%武夷霉素2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5—7天喷药1次,连续2—3次。

10.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症状特征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为针尖大小褪绿小斑点,背面呈水渍状,周围有油渍状晕圈;随病情发展,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浅褐色斑,并有不规则形的穿孔,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卷曲枯死;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样菌脓。果实受害时,果皮上先为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连片病斑,病部溢出白色菌脓,有时病斑可发生龟裂,导致果实腐烂。

发病条件细菌性角斑病由细菌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种子表面上越冬。病菌借种子、水流、昆虫、气流以及农事操作传播,由气孔、皮孔或水孔侵入扩展蔓延。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大、雾露重及连作重茬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年以上轮作。清除病株残体及落叶,带出室外妥善处理。

(2)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种子采用温汤浸种或药物拌种。

(3)防止大水漫灌,注意通风降湿,及时防治田间害虫。

(4)发病初期,可选用5%春雷氧氯铜粉尘剂,每亩1千克喷粉,或用47%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喷雾防治。

11.根结线虫病

症状识别病株发病轻微时,叶片黄化,中午天热时叶片有些萎蔫。发病重时,植株明显矮化,长势弱,叶片萎蔫枯黄,一般植株提早枯死。观察病株的根部,主根朽弱而侧根和须根发达,并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根结,俗称瘤子。剖开较大的根结,在病部组织里可见到极小的鸭梨形的白色线虫。

发病条件该病为线虫所致,线虫以卵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病土、病苗及灌溉水传播。根结线虫多分布于20厘米深的土层内,一般土质疏松的地块适于线虫存活。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床土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可在定植时穴施10%苯线磷颗粒,每亩3—5千克;田间发病可对发病的部位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0.25—0.5千克。

七、黄瓜非侵染性(生理)病害

1.花打顶

症状特征生长点附近的节间缩短,不再向上生长,严重的在顶端开花,形成雌、雄间杂的花簇,开花后瓜条不伸长。

发病原因主要原因是地温低,土壤盐分浓度过高,使根系受到伤害,影响了根的正常生理机能;水分管理不当,定植后蹲苗过度,造成土壤缺水干旱,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吸收能力减弱;幼苗处于生理干旱时间过长等。造成植株吸收营养受到抑制,致使植株的营养生长不良,生长点不分化新叶,而生殖生长相对较旺,引起黄瓜花的大量形成。

预防方法

(1)育苗期注意湿度和水分管理,控水蹲苗适当。

(2)把握苗龄,适龄移栽,避免出现老化苗。

(3)增施有机肥,忌大水漫灌,影响地温,地温保持在12℃以上。

(4)发生花打顶时,及时摘掉雌花,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补肥,促进生长,同时提高地温,促使根系生长。

2.缘枯病

症状特征黄瓜生长期中、上部叶片叶缘黄化,宽2—3毫米,有时部分叶片向上卷曲呈勺状,严重时皱缩畸形。设施栽培的棚、室易发生。

发病原因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原因是:(1)土壤或灌溉水盐分浓度过高造成的盐害;(2)在棚室高温高湿下,突然放大风,叶片失水过急;(3)喷洒农药或叶面肥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液滴流于叶缘造成伤害。

预防方法

(1)实行轮作,降低土壤盐分。

(2)多施有机肥,追肥用量合理,少用硫铵类易提高土壤溶液浓度的化肥。

(3)放风避免过急过大。

(4)施用农药和叶面肥不要随意加大浓度和用量,喷雾以喷湿叶面为准,不使药液滴淌。

3.泡泡病

症状识别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鼓泡,大小5毫米左右,致使叶片凸凹不平,凹陷处呈白毯状,叶片正面鼓泡的顶部,初期呈褪绿色,后期变黄至灰黄色。

发生原因目前此病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但主要与气温低、日照少及品种有关。定植期过早,生长前期温度低,黄瓜幼苗长时间处于缓慢生长状态,或生产上遇到阴雨天气持续的时间长,光照严重不足,后来天气突然转晴,温度迅速增高均易发生此病。

预防方法

(1)选用耐低温、耐弱光的品种。

(2)低温季节注意提高棚室内的气温和地温,地温保持在15℃—18℃,严防低温冷害。

(3)早春浇水宜少,严禁大水漫灌致使地温降低过大,尤其注意地温的均衡。

(4)经常擦洗棚膜的灰尘,增加透光性能。

4.花斑病

症状识别叶脉间的叶肉形成深浅不一的花斑状。以后花斑中的淡色部分逐渐变黄,叶片表面出现凹凸不平,凸出的部分呈黄褐色,最后整个叶片变黄、变硬,叶缘四周下卷。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夜间温度过低,尤其是上半夜的温度低于15℃,黄瓜叶片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及时输送出去,在叶片中大量积累造成的。另外,与定植初期土壤温度过低,根系发育较差,引起叶片老化,生理抗性较低也有关系;钙元素、硼元素不足,也影响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中的正常转移,在叶片中积累,引起花斑病。

预防方法

(1)适时定植,前期通过中耕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的温度,促进根系的发育。

(2)合理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不要缺钙、硼、镁。结瓜后,要均匀灌水,不能控水过度。

(3)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5.叶烧病

症状识别多发生在植株的中上部叶片,尤其是接近或触及棚膜的叶片更为严重。叶烧初期叶绿素减少,叶片的一部分变成漂白色,后变成黄色枯死。

发病原因叶烧是高温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黄瓜在相对湿度低于80%时,遇到40℃的高温就容易产生高温伤害,尤其是在强光照的情况下更为严重。高温闷棚控制霜霉病,处理不当极易烧伤叶片。

预防方法

(1)作好棚室的通风管理,避免长时间出现35℃以上的高温。

(2)高温闷棚要严格掌握温度和时间,以垄头处的气温44℃—46℃,维持2小时安全有效。龙头高触棚顶时要弯下龙头。高温闷棚的前一天晚上一定要灌足水,提高植株的耐热力。

6.黄瓜苗“戴帽”

症状识别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由于子叶被种皮夹住不易张开,致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发病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如使用成熟度差或陈种子,以及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受潮,这些种子由于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子尚未出土,表土已变干,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或是播种过浅,覆土过薄,进而造成表土失水过快,床土过干。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种子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经受的土壤压力小,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易出现“戴帽”。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或在晴天中午撤掉塑料棚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预防方法

(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

(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厚度要均匀,不可过薄。

(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多数种子顶土出苗时,如苗床过干可用喷壶喷洒清水,表土过薄时加盖少许湿润细沙土。

(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7.缺素症

温室、大棚栽培黄瓜,生长周期长,收获量大,中后期容易发生因土壤缺素引起的生理病害,如果不及时对症防治将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症状识别

(1)缺氮茎蔓细弱,叶片小,从下向上逐渐变黄,生长发育缓慢;叶脉间黄化,叶脉突出,随后扩展至全叶叶脉突出黄化,结瓜少、膨大慢。

(2)缺磷苗期叶片小、硬化呈浓绿色,结瓜期叶色浓绿,下位叶枯死或提前脱落,易形成“僵瓜”,品质差,成熟晚。

(3)缺钾苗期叶缘开始黄化,随后扩展到叶脉间;结瓜期瓜条短、发育不良,下位叶片叶脉间黄化,叶缘枯死,随后向上位叶发展,叶片向外侧卷曲,叶色深绿。

(4)缺钙节间较短,紧挨生长点的几个叶片小,卷缩呈降落伞状或蘑菇状,叶脉间黄化,叶缘枯死。

(5)缺镁结瓜盛期(长至16片真叶以后),叶脉间产生褐色小斑点,下部叶片叶脉间失绿、黄化,严重时病叶黄枯;生育后期叶缘上卷,叶片呈黄白色,直至枯死。

(6)缺硼植株生长点萎缩变褐干枯,新形成的叶芽和叶柄色浅、发脆、畸形,节部变短,茎顶簇生小叶,株形丛状,叶片卷曲,不开花结实。

(7)缺铁幼叶叶脉褪绿,呈黄白色,严重时全呈变黄白色干枯,但不表现坏死斑,也不出现死亡。

(8)缺锌叶色发黄失绿,有斑点,叶脉间组织坏死,茎变短。

防治方法

对策是在施足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的基础上,根据黄瓜对养分的需求配方施用化学肥料,当发现黄瓜植株缺素时要及时对症补给。

(1)缺氮及时追施速效氮肥,结合浇水冲施尿素,也可叶面喷施1%—2%的尿素液。

(2)缺磷结合浇水冲施磷酸二铵或叶面喷施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