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17

第17章 商鞅量(4)

公子昂一生忠厚,接信一看,非常高兴,本来就知道不是秦军对手,战则必败,败则有辱君命,也有辱自己名节;如能不战而和,化敌为友,那是最好不过的事。难得商鞅不忘旧谊,一片诚心,给自己这么大一个面子,何乐而不为呢?他对商鞅及其建议,压根就没起一丝一毫的疑心。这个人也真够实心眼的!

结果可想而知。会面之日,就是公子昂束手就擒之时。商鞅施一阴损奸计,不战而屈魏军,押着老朋友班师凯旋,报功请赏去了。

可怜魏国,刚被齐国打断一条腿,如今又让秦国打断另一条,一代巨人轰然倒下,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魏惠王屈辱地双手献出河西之地,向多年的对手俯首称臣,洒泪退出国都安邑,迁往大梁去了。他后悔不迭地说:“我真该死,当初为什么不听公孙痤之言呀!”

有人欢喜有人忧。秦国这厢鞭炮齐鸣,举国欢庆。秦孝公尽将於、商之地15个邑封给商鞅,封号就叫商君。商鞅之名也就由此为始。这也是他所达到的一生辉煌的顶点。

顶点?什么顶点?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都一再证明,顶点也就是终点和新起点:对于顺境中的人来说,这是辉煌的终点,困厄和灾难的起点;对于逆境中的人来说,则是晦运的终点,充满希望的新起点。这样一种朴实而简单的真理,可惜商鞅一点都没有悟出来,或者他心里早就明镜儿似的,只是不相信会在他身上应验罢了。当然这也不奇怪,从来处于辉煌顶点的人大都如此。

处在“顶点”的人一般感觉都特好,而且是越来越好,最大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听不得任何逆耳之言。商鞅也不例外,他听说政敌圈里的那个赵良一直嘀嘀咕咕,更是心里窝火。这天,他设法把赵良弄来,开始了一场着名的谈话。

商鞅微微冷笑道:“我能见到你真不易呀,知道是谁给我介绍的吗?是孟兰皋啊!怎么样,咱们交个朋友吧?”

赵良可是个不畏权贵的人。他回答说:“鄙人不敢奢望。孔丘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在下不肖,怎么敢跟你交朋友?”他瞧了瞧商鞅的表情之后,意味深长地又说:“常言讲得好,不该自己得的位而得了,不该自己享的名而享了,这就叫贪位贪名呀。我要是成了你的朋友,我不就变成了一个又贪位又贪名的小人了吗?”

“说得好!”商鞅岂能听不出对方的话音,脸不由得就沉了下来,“看来你是有些意见呀,好吧,提出来听听。”

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意见叫聪,能够自我省察叫明,能够自我克制叫强。虞舜就说:‘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有这些至理名言在,还用我多嘴多舌吗?”

杈势者易怒。商鞅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大声责问道:“你敢瞧不起我?你知道吗,当初的秦国多么落后,一切礼仪风俗就跟戎狄一般,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怎么样?男女有别,分室而居,一切都让我给改变过来了。我又给你们大造宫殿城阙,使秦国就像当年强盛时的鲁国和魏国一样。难道你不承认这是事实吗?你倒说说,我比起穆公时的百里奚来,谁更有才干?”

赵良先不理会商鞅的话碴儿,反问道:“你敢叫我直话直说吗?你可曾听说,一千张羊皮比不上一领狐腋珍贵,一千个马屁精比不上一个直言之士吗?周武王允许大臣们敢说不同意见,所以周朝就奠定了800年天下;相反,商纣王的臣下们不敢说真话,报喜不报忧,因而商朝很快灭亡。你喜欢哪一个?你敢像周武王那样叫我有啥说啥而不加责罚吗?”

“噢,你真想讲真话吗?”商鞅闭目一笑,“俗话说得好,表面上好听的话就如花朵,真诚无欺的话才如果实;奉承话是恶疾,逆耳忠言才是治病良药。那好,你今天果真敢当面讲出心里话,我就把它看做是一剂良药。我就拜你为师怎么样?”他内心断定赵良是没有这份胆量的。

商鞅小瞧了赵良。这位名气并不是很大的人胆量却不小。他轻咳一声侃侃而谈起来:“你方才提到了百里奚,那好,我就从他讲起。百里奚的经历也不太好,他原是虞国的大夫,被晋献公俘虏后,当作我们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不久,他逃到楚国去了。穆公听人说他贤能,才千方百计地将他召到朝廷,委以重任。可是百里奚不负众望呀,他出任秦相7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代表秦国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楚……这是对外功劳。在国内,他推行一套道德教育的方针,制定仁德的诸侯政策,对来访来贡的外国使者以礼相待,连由余听到他的德政都跑来投奔……更了不起的是,他居功不自傲,贵为相国,出门不坐车,酷暑不打伞,巡视全国而不带前呼后拥的大批随从,更不带吓唬老百姓的武装卫队,什么几级保卫几级保卫的……他的人品功绩口碑相传,载于史册,藏于府库,光前裕后啊!所以,当他逝世的时候,秦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一律痛哭流涕,正在唱歌跳舞的自动停止,连舂米者都悲哀得没力气再干活了。这就是我说的百里奚。”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你。你能够见到孝公,靠的是啥?不就是一个太监吗?这还有什么名声可言!我且问你:为什么要大规模地营造宫阙?为什么要那么残酷地对待太子师傅?为什么要用新法来逼迫贵族家庭及其子弟?为什么不对老百姓施以教化却违背情理地用强权进行变法?你懂得教化老百姓比命令老百姓更得人心的道理吗?你知道老百姓模仿上边的行为比命令他们更为迅速,更为后果严重吗?《诗经》上讲:‘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你失去仁德礼仪之心,还不如一只老鼠,所以人们都抱怨你怎么还不快快死掉呢!这么看来,我实在是难以再恭维你了。”

“还有,你瞧你那派头,一出门后边必定跟着数以十计的大小车辆,车上都是武装到牙齿的卫士,一个个彪形大汉如凶神恶煞一般,招摇过市,抖什么威风?不这样你难道不敢出门吗?我真替你担心,《尚书》上怎么讲?‘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现在的处境恰如朝露,说灭亡马上就会灭亡,已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可笑你还不自知,还打算延年益寿永保荣华富贵,真是还在梦里!”

赵良一口气说到这里,两眼盯着商鞅,抬高声音结尾道:“想一想吧,自己该怎么办?依我见,你不如赶快辞职,找一个偏远僻静的地方种菜种庄稼。临走之前,不妨给大王提一些好建议,比如起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达之士,比如要体恤民情,养老抚孤,使父兄之间更充满亲情,比如真正做到以功序爵,尊重有德行的人才,凡此种种吧。我想你只有这样急流勇退一下,或许能落个好结果。假如你还要执迷不悟,贪图商於封地的富有,以独霸国政朝纲为荣宠,继续给自己树敌招怨,那么你的灭亡之日就会像一抬足那样迅速来到。我告诉你,你根本不知道秦国现在有多少人在等着收拾你,只是碍着孝公的面子罢了。一旦大王抛弃了你或者他离开王位,那可就是你的末日啊!你信不信?”

然而,商鞅不信。

不过说公道话,商鞅应该信一点。

由于政治观点的不同,赵良对商鞅本人及其一生的功过是非的评说,肯定未尽全面和公正。但是,赵良的直率、冷静、尖锐和无畏,至少应该叫商鞅感到惊讶和钦佩,从而有一猛醒,有一沉思……他为什么敢对我这样说?他说的这些逆耳之言没有一点道理和根据吗?我现在真的如此招人怨恨吗?……他其实还有一点最应该想到,孝公真像赵良所说那样离开自己,其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什么事都会发生啊!……遗憾的是,晚年商鞅什么也没有想,他身居高位既久,权势已迷乱其心志,名利早腐蚀其灵魂,太平盛世的声色犬马已使当年那个锐意变法者丧失了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竟至于死到临头而不知!

(10)

在我们中国式的政治里,想要扳倒一个贪官,最好的时机是等到他的后台或者保护网彻底垮掉,否则真困难;反之亦然,想要搞掉一个清官,促使支持他的人出问题也是最奏效的一招。这就是人治社会的突出特色,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也。

现在,秦国那些一心想干掉商鞅的人们,满腹希望就寄托在秦孝公离位而太子登基。为此,他们已苦苦等待了20多年。也真难为了他们。没办法呀,假如老祖宗的武器库里有那么一件现代民主法制社会的像样东西,早就拼命使上了,可惜太可怜了,啥也没有,只好坚持老传统。

秦孝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38年,44岁的秦君遽尔驾崩,太子继位,这就是商鞅当年想治罪没治成的那个太子,是为秦惠文王。

这一阵子,商鞅正忙活什么呢?他在为修建阿房宫的事劳心费神。咸阳城里的宫殿已经不少,所谓“北至九峻,南至五祚,东至河,西至泾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属望也”。但商鞅还觉得不够,还应该修一座雄伟壮丽的阿房宫,于是从最初的各种设想,到后来的具体设计方案,都是他拍板定案的。接着,由他亲自主持了阿房宫的破土奠基仪式,为图吉利,还叫民工们挖了一口很深的井,把他亲手杀死的一只狗填埋其中。一切都进行得庄敬严谨,井然有序。他还在极力想象着阿房宫将来会多么气势非凡,会成为咸阳城,不,会成为普天之下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景观……可刹那间,这秦孝公怎么会……这天怎么说塌就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