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洒脱斋夜话
2949800000045

第45章 西戎老师请吃饭

我是1975年调入《山西文学》杂志社担任小说编辑的,不过,那时它叫《汾水》月刊社。主编就是心慈面善的西戎老师。

此前我在一家国营煤矿做事,算得上是“最底层”了,一下来到山西省最具权威的文学杂志社工作,真有一步登天的惊喜与感激。

不久,年已65岁的母亲来太原看我,到达的当天晚上,她就迫不及待地问:你们单位的头儿是谁?

我说:是西戎老师,咱晋南蒲县人,是有名的大作家。

母亲说:那人家把你从煤窑上调到这么好的地方,你没谢过人家?我说:想谢,可不知该咋谢。

母亲说:买个礼品送给人家嘛。

我说:贵重点的咱买不起,一般的又拿不出手,还是不送吧,我好好工作就是了。

母亲固执地坚持要送,说:知恩就得报恩。

我说:那送什么呀。

母亲认真想了半天说,我带来这么多花馍馍呀,挑几个好的送去。我笑了,说:老妈呀,这大白馍谁稀罕呀。

母亲说:礼轻仁义重,总是咱的一片心么。

母子们争执一夜没有结果。

第二天下午,我为一件退稿的事去找西戎老师。说完事正想走,西戎老师忽然说:听说你妈来了,她身体好吧?

我说:挺好的。

他说:明天是星期天,你和你妈上我家吃顿便饭怎么样?

我大感意外,受宠若惊,忙推让说不啦不啦,不麻烦啦。

西戎老师说:这有啥,吃一顿咱晋南的家乡饭嘛,我们蒲县剧团正在太原演出,晚上叫你妈一起去看戏。

我还要推托,西戎老师手一挥说:行啦,就这么定了。

回到住处我给母亲一说,母亲可急了,说:你看你这娃,怎么敢应承这事!

我说这没法改了。

她又反过来抱怨说:都是你不理正事,叫给人家送花馍馍,你不送,如今咋能去白吃请?

母子们叨叨的结果是:吃西戎老师这顿饭,但去时要带上花馍馍。

第二天上午十一时半,我和母亲如约去赴宴。那时西戎老师一家还住在北边那座小四合院里。

母亲一定是太兴奋太紧张了,居然将准备好的礼品——大白馍馍给忘了。

我倒是记得的,但总觉得这不成敬意,还不如不带,所以也故意不提醒母亲。

直到吃完饭回到住处,母亲才如梦方醒,大骂自己真是老糊涂了,又指责我跟她一样不理人事,说人家一家可要笑话咱娘母子们没规矩了。

看到母亲急得那样子,我心里直发笑,劝她说:妈你放心,人家大领导不计较这个的。

那顿饭,能看出是西戎老师和李英老师精心准备的,凉菜热炒摆满一大桌,喝的是汾酒,主食是猪肉饺子。我平生第一次喝汾酒,就是这次在西戎老师家里。席间,西戎老师要给母亲敬酒,说你家宗奇是个好娃。母亲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总算说出:这娃要靠你指教哩。母亲年轻时随父亲在西安也是见过些世面的,也没少吃过请,但在西戎老师家的这顿饭,肯定是她最难忘的一次。因为,到今天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母亲已是90多岁的人了,每次见我都还要提起这顿饭,提起饭后西戎老师怎样请她坐小汽车去看戏,回忆完毕后总要这么感慨地说:那是个好人!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