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的重要日子。所以其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至今民间都还保持着七月十五放灯、普渡祭祖等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在这一天,古人有放河灯、普渡、祭祖等民俗。其实,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放河灯
放河灯是民间中元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河灯,也叫“荷花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载:“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清史中也有记载,皇宫内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后嫔妃都要到北海观看河灯。届时上千名的太监及侍卫,手持荷叶,叶上点燃蜡烛,烛光闪闪罗列两岸,太液池水上几千盏琉璃河灯随波漂荡,并伴有梵乐和禅诵之声。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此外,七月十五日前后的晚上,孩子们还要在夜晚相互比谁的灯更美更亮,称“斗灯会”。不过,七月十五既已被人们认为是鬼节,故这一夜,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普渡孤魂野鬼
中元节要普渡孤魂野鬼,即为一些阳间没有亲属祭拜的孤魂进行施祭,使其尽早投胎转生,以尽行善之意。
一般要在普渡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渡后,还有“抢孤”的活动。祭拜孤魂野鬼后,主持人便将祭品或物牌子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就是“抢孤”。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在孤棚前立有一纸糊的青面獠牙鬼王,或称孤王。
“抢孤”活动据说是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互相抢食,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举行普渡的当天下午还要“拜门口”,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摆上丰盛的菜饭以及其他食物,每盘菜上都要插上一枝香,用来祭拜。
祭祖
这天,还有祭祖的传统。老北京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代《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也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皇宫内祭祖一般是在太庙举行大典,而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就多种多样了。有的亲自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据明代《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孩子们更是早把“鬼节”抛之脑后。
延伸阅读
松花江上放河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松花江里住在一个巨大的水鬼。它经常沿江游窜,作恶多端。一个隋姓老汉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在江上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淹死了。儿子托梦给父亲,说只要明年七月十五夜晚在江面点燃火把,就可以烧死水鬼,为自己报仇。
第二年农历七月十五,老汉拿了许多纸准备到江上去燃烧。路上,他遇见了一位燃灯道人,道人说必须做擒魔灯、捉鬼灯、招魂灯、利剑灯等七种灯才能烧沸江水让水鬼有来无回。老汉便按道人的指点,做了七种灯,四千九百九十九盏。入夜,水鬼闯入,正要蹿上岸来吃人时,却被水面的火光吓了一跳,慌忙向下游逃窜。燃灯道人立刻用一只巨大的捉鬼灯向它砸去,水面上一道白光升起,水鬼从此不见了。
老汉的儿子在四百九十九盏招魂灯的簇拥下活了过来,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日,松花江上都会放河灯,不仅限于招魂,更有寄托花好月圆、人寿年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