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节俗文化
29502100000088

第88章 腊不可少的礼俗

腊八节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每逢此日,民间都要举行隆重的“腊祭”,宫廷之中也要在这日举办朝会,赏赐百官。此外,人们在腊八的前一天还要逐疫,以达到驱鬼纳福之效。

十二月初八是腊月最为重大的节日之一,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人们就有在腊八祭祀祖先和神灵之举,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祭祀

自古以来,腊八节都有祭祀先祖和百神之俗,其中祭祀百神的场面尤为盛大,又称做“蜡”。据《礼记 ? 杂记下》说子贡看到蜡祭的人们“皆若狂”。郑玄解释说,蜡祭是索飨之祭。“国索鬼神而祭祀”,基层社会的负责人党正也要“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于是时民无不醉者如狂矣”。这充分反映了先秦时代的腊八风俗,可见祭祀是当日的重要活动。到了汉代,腊八期间的风俗,除了腊祀先祖、五祀外,还出现了所谓的“会饮”,其间要进酒降神,进酒尊长,及修刺贺君、师、首老,其后还要进行盛祭和祀家。此后,民间的会饮从汉至唐长盛不衰,如《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延年母“欲从延年腊”,唐人颜师古注释说:“建丑之月(按:即十二月)为腊祭,因会饮,若今之蜡也。”便是很好的证明。

腊八朝会

在古代,每到腊八节,朝廷还举行朝会。东汉末年,王朗因在外不得与会,“无缘抵奉玉爵以献万寿”,特意上了《冬腊不得朝表》。此外,据《三国志》载,三国时代的孙吴曾于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腊日“百僚朝贺,公卿升殿”。可见,当时的腊八朝会已经成为定制。

朝廷在腊八节除了举行盛大的朝会,还要赏赐官吏、学士。东汉建武年间,每到腊日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此后通常的赏赐品是钱、牛肉、粳米、羊等。唐代每逢腊月初八,皇帝就会赏赐臣下头膏、面脂、口脂、澡豆等洁服用品及红雪、紫雪、小散、中散等药材。如《全唐文》中就收录了《谢腊日赐香药口脂表》,从中可以获知,一官员得到腊日香药、金花银合子一两枚、面脂一盒、澡豆一袋。

到了宋代,朝廷赐口腊面药之举逐渐深入民间。如北宋都城开封每到腊月初八,民间百姓以及寺庙都有相互赠送口腊面药之俗。据《东京梦华录》载:“寺院送面油与门徒”,“间巷家家互相遗送”。南宋则尤其盛行赏赐腊药,据《武林旧事》载:“腊日赐宰执、亲王、三衙从官、内侍省官并外间、前宰执等腊药,系和剂局造进及御药院特旨制造银合。”

腊八逐疫

中国古代,每逢腊八还有逐疫之风。逐疫通常在腊八的前一天进行,目的是驱逐疫鬼,抑制阴气。汉代宫廷就有盛大的逐疫之仪,据《后汉书》载,仪式是:选中黄门子弟年10岁以上,12岁以下120人为侲子。有人扮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还有人装十二兽,有衣毛角,逐恶鬼于禁中。方相氏和十二兽要舞蹈,众人不断欢呼,持炬火,送疫出端门。宫中这一礼仪继承了先秦时代的驱傩礼俗。

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有“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当时人们每逢腊八便系细腰鼓,扮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此外,人们在逐疫中还要不断呼喊,《南史》称其为“邪呼”,这种欢呼声是逐疫的特征之一,后来也写作“野狐”、“夜胡”,并成为逐疫的代名词。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

延伸阅读

古代腊日藏冰之俗

在中国古代,腊月是政府休民息役的时候,古人特别强调在腊日前后凿冰并将之收藏起来。腊八藏冰之俗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当时设有专门的凌人管理藏冰、出冰,每年腊月初八便命令所属入山凿冰,以预计所用的三倍藏入冰室。春天以后,便用藏冰来保存食物原料。王或后死去寒尸,都供应冰块。直到明清时代一直保留藏冰的礼俗。如《帝京景物略》记载了明代藏冰的情况,预先将冰凿成一尺见方大小,十二月八日藏于冰窖中,腊八节是由腊日藏冰演变而来。《会典》则记载清朝的藏冰,由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每年冬至后半月,司官募夫凿冰于北京的御河,取明净坚厚者,以一尺五寸见方为块。藏冰则紫禁城内五个窖为2.5万块,景山西门外六个窖为5.4万块,德胜门外三个窖为2.67万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