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宋辽金元文学
29559400000008

第8章 (一) 辽金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概说

在两宋时期的北方中国,文学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尤其是金朝统治中原地区的100多年间,文学创作相当繁荣。辽金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受到汉文化很深的影响,金人甚至以华夏文化的正宗后继者自居。辽金与宋王朝之间的军事对峙,并未阻断南北文化的交流。南北之间使臣的往来,还常常促进文学创作活动的开展。元好问等词人深受苏辛词风的影响就是明证。而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性格,为辽金文学注入了较多的阳刚之气;戎马倥偬的时代背景,也使辽金代作家更多地注重沧桑兴亡之感的抒发。金代产生了杰出的诗人元好问,这位鲜卑族的后裔,以卓越的创作成就跻身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行列。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学的典型例证。

一、辽代文学发展概况

辽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从五代到北宋,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多次战争,也有过较长时期的和平共处,并在经济上、文化上接受汉族多方面的影响。如建孔庙,辽太祖亲临祭祀;朝廷颁行《五经传疏》《史记》《汉书》等汉文典籍,并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参考汉字创制契丹文字。辽的文学受唐宋文学影响颇大。如唐代白居易的诗在辽很受推崇,辽圣宗耶律隆绪曾说:“乐天诗集是吾师。”并将白居易的《讽谏集》译为契丹文,令群臣诵读;苏轼的作品也在辽广为流传,范阳书肆曾翻刻他的文集。辽代的文学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主要作家包括帝王后妃、贵族和由中原入辽的汉族文士,其文学形式主要有诗、文和词、曲。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精通辽、汉文字,知音律,善书画,是契丹族的杰出作家。赵翼评其诗“情词凄婉,言短意长,已深有合于风人之旨”(《廿二史札记》)。

耶律隆绪曾制曲百余首,今传《鼓吹曲》。

萧韩家奴,字休坚,圣宗时曾任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有《六义集》。他是用契丹文写作的大手笔,其对策颇著名。

萧观音是辽道宗的宣懿皇后。她善琵琶、工诗,能自制歌词,是契丹族杰出的女作家。曾作《伏虎林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等,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后因谏道宗猎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词十首,以抒其幽怨怅惆的愁绪。萧观音的词以《回心院》十首最为有名,如其五(剔银灯)、其十(张鸣筝)。这些短歌抒写自己被疏之后的愁怨,词藻华丽,感情凄婉。清人徐评其“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大有唐人遗意”(《词苑丛谈》)。

二、金代文学概况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原为游牧民族的女真族在入主中原之后,逐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并努力学习汉族文化。金熙宗时开始尊孔读经,用新创制的女真文字翻译汉文典籍,兴建太学,实行科举制,奖励诗文创作,文化大有发展。金代的作家包括汉族作家和女真族作家,汉语已成为女真族的通行语言,现存金代文学基本上是汉文文学,并与北宋文学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金朝文学较辽发达,其中,元好问则是时代所孕育出来的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为金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争取了应有的地位。代表金朝文学最高成就的除元好问的诗歌外,还有金院本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北方的讲唱文学。当时的作品不少,但现在只有一部《西厢记搊弹词》,是我国通俗讲唱文学的杰作之一,它与元好问的诗歌并列,是有金一代文坛上光辉的“双璧”。

第二章 金代文坛的“双璧”

第一节 元好问诗词作品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卒于获鹿(在今河北省)寓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山西忻县韩岩村)。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诗歌数量约1400多首;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作品300余首;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元好问词

摸鱼儿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题解”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当时元好问年仅16岁。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他被一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他买雁葬于汾水旁,并写了这首词。后又据《摸鱼儿》词调加工改定。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

问人间〔1〕、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2〕!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3〕。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4〕。君应有语〔5〕: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6〕?

横汾路〔7〕,寂寞当年箫鼓〔8〕,荒烟依旧平楚〔9〕。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10〕。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11〕,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释”

〔1〕问人间:又作恨人间。

〔2〕生死相许:立下誓言,生死相从。

〔3〕几回寒暑:多少年。指大雁已双飞多年。

〔4〕痴儿女:痴情男女。

〔5〕君:指殉情的大雁。

〔6〕只影:孤单的身影。

〔7〕横汾路:横渡汾水的路上,指葬雁处。汾:汾水。

〔8〕箫鼓:汉武帝《秋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9〕平楚: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10〕山鬼:指山中之神,化用《楚辞·九歌·山鬼》中:“香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句。

〔11〕骚人:诗人。

元好问诗

论诗绝句三十首(选四)

“题解”元好问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他28岁时,仿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而创作的。在这一组诗中,他对汉、魏至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作了较系统的评论。他的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的文学观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这里选取其中的第一、二、三以及第十二首。

其一

汉谣魏什久纷纭〔1〕,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2〕。

“注释”

〔1〕汉谣:指汉乐府民歌。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2〕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这里指泾渭分明。

其二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1〕,不教横槊建安中。

“注释”

〔1〕刘越石: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其三

邺下风流在晋多〔1〕,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注释”

〔1〕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这里也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其四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1〕。

“注释”

〔1〕郑笺:泛指对古籍的笺注。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题解”此诗为天兴二年(1233年),岁次癸巳,诗人被蒙古兵押解出京时所作。是年四月,蒙古俘金后妃宗室,送之和林。

塞外初捐宴赐金〔1〕,当时南牧已骎骎〔2〕。只知灞上真儿戏〔3〕,谁谓神州遂陆沈〔4〕。华表鹤来应有语〔5〕,铜盘人去亦何心〔6〕。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7〕。

“注释”

〔1〕初捐,指金国刚刚丧失塞外土地。捐:这里作“失去”解。

〔2〕南牧:指蒙古军南侵事。骎(qīn)骎:马疾行的样子。

〔3〕“灞上”句:用当年刘邦与项羽屯兵灞上,假和好、实对峙的故事,喻指金蒙之间的关系。灞上:亦作霸上,即灞水西之白鹿原,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4〕神州:这里指金国。陆沉:原为喻指人才隐没,此处用做覆没义。

〔5〕华表:传说中丁令威成仙化鹤归乡,感叹人世沧桑事。

〔6〕铜盘:汉武帝刘彻曾在长安建章宫前造神明台,上铸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露水,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

〔7〕青城:宋祭天斋宫名,在河南开封府治(今开封市)。

第二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就形式来讲,是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表现事物,叙述情节,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已具有北方戏剧的雏形。又因为以琵琶等弦索伴奏,也叫“搊弹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流传到现在唯一一部最完整的、最杰出的诸宫调。董解元,生卒年不详,金代诸宫调作家,以作《西厢记诸宫调》而著名。其名号、籍贯均不详,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说是金代章宗(1190~1208)时人。解元是当时对读书士子的敬称。

西厢记诸宫调(节选)

《西厢记诸宫调》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根据唐元稹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改写而成的。《莺莺传》描写了莺莺与张生相见、相悦的过程,最终以张生的始乱终弃这一爱情悲剧作为结局。而《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把“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改为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并最终得到大团圆的结局。作品非常细致地描写了青年一代为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并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开展的坚持不懈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鲜明地提出,包办婚姻是不得人心的,只有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才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婚姻。

小亭送别

“题解”《西厢记诸宫调》是诸宫调中保存最完整且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故事改编自唐元稹《会真记》,突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主题。本节选自卷六,标题是另加的。

(后数日,生行〔1〕,夫人暨莺送于道〔2〕,法聪与焉〔3〕。经于蒲西十里小亭置酒〔4〕。悲欢离合一樽酒,南北东西十里程。)

“大石调”[玉翼蝉]蟾宫客〔5〕,赴帝阙,相送临郊野。恰俺与莺莺,鸳帏暂相守,被功名使人离缺。好缘业〔6〕!空悒怏,频嗟叹,不忍轻离别。早是恁凄凄凉凉〔7〕,受烦恼,那堪值暮秋时节!雨儿乍歇,向晚风如漂冽〔8〕,那闻得衰柳蝉鸣凄切!未知今日别后,何时重见也。衫袖上盈盈,揾泪不绝。幽恨眉峰暗结。好难割舍〔9〕,纵有千种风情,何处说?

[尾]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越调”[上平西缠令]景萧萧,风淅淅,雨霏霏,对此景怎忍分离?仆人催促,雨停风息日平西。断肠何处唱《阳关》?执手临岐〔10〕。

蝉声切,蛩声细,角声韵,雁声悲,望去程依约天涯。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此际情绪,你争知,更说甚湘妃〔11〕!

[斗鹌鹑]嘱付情郎:“若到帝里〔12〕,帝里酒酽花秾〔13〕,万般景媚,休取次共别人〔14〕,便学连理。少饮酒,省游戏,记取奴言语,必登高第。专听着伊家,好消好息;专等着伊家,宝冠霞帔〔15〕。妾守空闺,把门儿紧闭;不拈丝管,罢了梳洗。你咱是必〔16〕,把音书频寄。”

[雪里梅]“莫烦恼,莫烦恼!放心地,放心地!是必是必,休恁做病做气〔17〕!”“俺也不似别的,你情性俺都识。临去也,临去也!且休去,听俺劝伊〔18〕。”

[错煞]“我郎休怪强牵衣,问你西行几日归?着路里小心呵〔19〕,且须在意。省可里晚眠早起〔20〕,冷茶饭莫吃,好将息,我倚着门儿专望你。”

(生与莺难别。夫人劝曰:“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仙吕调”[恋香衾]冉冉征尘动行陌〔21〕,杯盘取次安排〔22〕。三口儿连法聪外,更无别客。鱼水似夫妻正美满,被功名等闲离拆〔23〕。然终须相见,奈时下难捱。君瑞啼痕污了衫袖,莺莺粉泪盈腮。一个止不定长吁,一个顿不开眉黛。君瑞道:“闺房里保重,”莺莺道:“途路上宁耐〔24〕。”两边的心绪,一样的愁怀。

[尾]仆人催促怕晚了天色,柳堤儿上把瘦马儿连忙解。夫人好毒害〔25〕,道:“孩儿每回取个坐车儿来〔26〕。”

(生辞。夫人及聪皆曰:“好行!”夫人登车。生与莺别。)

“大石调”[蓦山溪]离筵已散,再留恋应无计。烦恼的是莺莺,受苦的是清河君瑞。头西下控着马,东向驭坐车儿。辞了法聪,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临上马,还把征鞍倚。低语使红娘,更告一盏以为别礼。莺莺君瑞,彼此不胜愁,厮觑者〔27〕,总无言,未饮心先醉。

[尾]满斟离杯,长出口儿气,比及道得个〔28〕“我儿将息,”一盏酒里,白冷冷的滴够半盏儿泪。

(夫人道:“教郎上路,日色晚矣!”莺啼哭,又赋诗一首赠郎。诗曰:“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29〕。”)

“黄钟宫”[出队子]最苦是离别,彼此心头难弃舍。莺莺哭得似痴呆,脸上啼痕都是血,有千种恩情何处说?夫人道:“天晚教郎疾去。”怎奈红娘心似铁,把莺莺扶上七香车〔30〕。君瑞攀鞍空自〔31〕,道得个“冤家宁耐些”。

[尾]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

“注释”

〔1〕生:指张生,名珙,字君瑞。

〔2〕夫人:崔夫人,已故崔相国遗孀,崔莺莺母亲。莺:指崔莺莺。

〔3〕法聪:普救寺僧人。与:参与。

〔4〕蒲:蒲州(今山西运城)。城东有普救寺。

〔5〕蟾宫客:古人把科举得中比做蟾宫折桂,因而赴考的人也就被称做蟾宫客。这里指张生。蟾宫:指月宫。

〔6〕缘业:前生注定的缘分。这里指崔莺莺与张生的姻缘。

〔7〕早是:本来已是。

〔8〕漂冽:当做“凛冽”,寒气刺骨。

〔9〕舍:原本作“拾”,据六幻本《西厢记》改。

〔10〕临岐:分别的路口。岐:同“歧”,岔路口。

〔11〕湘妃:古代神话中的湘水女神。

〔12〕帝里:指京城。

〔13〕酽(yàn):形容饮料的浓、厚。秾:形容花开的茂盛,此处比喻繁华世界酒色迷人。

〔14〕取次:随便,轻易。

〔15〕宝冠霞帔:即凤冠霞帔,指受皇帝封号的命妇的冠服。帔:一种披在肩膀上无袖的服饰。

〔16〕你咱:指你。咱:人称代词词尾,无义。

〔17〕做病做气:惹病惹气。“莫烦恼”七句为张生劝慰莺莺。

〔18〕“俺也”六句:为莺莺回应张生语。

〔19〕着路里:在路上。着:表示命令吩咐。

〔20〕省可里:休要,勿要。

〔21〕冉冉:形容尘土渐渐飞扬起来。

〔22〕盘:原本作“拌”,根据六幻本改。

〔23〕等闲:轻易,无端。

〔24〕宁耐:忍耐。这里引申为保重,当心。

〔25〕毒害:狠心。

〔26〕孩儿:对仆人的称呼。每:们。坐车儿:车子。

〔27〕厮觑者:互相注视着。者:通“着”。

〔28〕比及:等到。

〔29〕“弃置”四句:移用元稹《会真记》中原诗,表送别之意。这里“眼前人”当为莺莺自指。

〔30〕七香车:古代妇女乘坐的华贵彩车。

〔31〕:这里为顿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