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和清华的校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与企业家,王选、孙宏斌、俞敏洪……如今的他们尽管风光无限,但曾经的挫折经历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没有被挫折击溃,而是用坚强的意志成就了卓尔不凡的精彩人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正是北大清华为我们带来的最大启迪。
1.跌倒了,继续前进
凤凰涅槃,需要浴火重生。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王选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北大教授。王选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常年在北大任教。在他的身上,那种坚韧不屈的“北大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王选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的,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他和他的团队始终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一遍遍地从跌倒中爬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在骂声中成长的。
1975年到1984年,对于王选是最艰苦的几年,但是,经过了那段最困难时期的磨炼以后,他学会了冷静对待一切困难。1979年到1984年,王选设计的系统遇到Monotype和日本系统的大举入侵,用户和业内人士大多不看好国产系统;与此同时,内部面临搞理论、写论文、出国进修的巨大冲击,激光照排成了不得人心的项目,研发人员骤减,北大校内甚至流传748工程干不下去了。
这个时期的王选和他的团队,真称得上内外交困,但是他们还是挺了过来。1982年,主要协作单位的领导由于不看好项目的前景,下令停止研发,后终被技术人员顶住。1984年,另一协作单位认定他们的项目一定会被洋货冲垮,决定终止合作,并且召回了合作人员。
当时,很多人都主张放弃北大方案,改用其他技术。当年,《人民日报》请专家组论证是否要引进,除新华社代表外所有人都赞成引进。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北大的系统即使做出来,也无疑是落后的。
然而,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让王选及其团队放弃。到了1988年,他认定此时将会咸鱼翻身,尽管那个时候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1988年上半年,王选在专业排版领域,有三个实力强劲的对手,上述三家公司都参与了竞标。幸运女神眷顾了王选,最终他们中了标。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王选如此说道:“我们的压力很大,但我们充满了信心!当时1989年排版系统的评测证实了我们的信心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们的系统获得了14块金牌!”
早在一年前,曾经有一位印刷系统技术负责人对王选说,半年之内要把北大系统打垮。但是,在王选的产品问世后,那个公司的产品很快就销声匿迹。在骂声中成长的王选用实力制止了流言,并且呈现出势不可当的态势。1988年到1995年,他们研制的轻印刷系统一直独占鳌头。
我们从蹒跚学步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跌倒。但只有在不断地磕磕碰碰中,我们才能从一个不知世事的小孩,变成一个睿智成熟的人。在摔倒和失败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个人跌倒的次数越多,他就会越快学会走路。经历的挫折越多,我们越能够处变不惊,站在另一个让人仰望的高度上俯瞰人生。这是北大清华的精神,更是人生需要铭记的箴言。
试想,如果一个人经不起一点风雨的洗礼,面对挫折轻易放弃,那么又怎么可能缩短与成功的距离?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前面的路困难重重,会变得没有任何担当,习惯用逃避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不要害怕会跌倒。因为胆怯再次跌倒,我们选择了在失败面前望而却步,可是我们不知道,成功往往就在前方不远处,与困难并存的往往就是希望。
他是20世纪60年代跨栏比赛场上的风云人物,优异的比赛成绩让他顺理成章地入选奥运会,这是作为一个运动员无上的荣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艰辛。在比赛前夕,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好他,甚至还有媒体为他提前颁奖。可是人生充满太多的变数,由于发挥失误,他只得到了第三名的成绩,所有人都为他扼腕叹息。
面对这次前所未有的打击,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当初步入体坛的抉择是否正确。他想到了退役。因为他知道,要再过四年才会有奥运会,自己想要翻身,洗掉失败的印记,最起码还得等四年,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忍辱负重地坚持走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合理的出路就是退出体坛,开始在其他事业上寻求发展。
在那段时间,没有人能懂得他的迷惘和纠结,然而,在反复的抉择中,他最终放弃了退出体坛的想法,坚持了最初的梦想。他知道,他不想放弃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在明白了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他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训练,他期待着能在赛场上重新证明自己,不负众人的期望,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交代。
之后的几年时光中,他参加了多次比赛,又在60米和70米跨栏项目上创造了一些新纪录,找回了曾经的自信。1964年2月22日,他参加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场比赛。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保持了自己所创的最佳纪录。在公布结果的那一刻,1.7万名观众起立致敬,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终于像世人证明了自己。
正是因为在失败中的坚持,他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就是著名的运动员耶士·琼斯。
面对跌倒,琼斯选择了爬起来继续前行,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琼斯才得以与成功结缘。人生也同样如此,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克服很多困难,不能在心理上首先投降。当你获取成功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就会发现,当初那些所谓的艰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艰险困苦,有的时候,是我们把困难想象得过于强大罢了。
凤凰涅槃,需要浴火重生,同样,想要取得成功也要经过风雨的洗礼。只要有所追求,就难免有失败。当遇到挫折时,坚持与放弃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需要静下心审慎地想一下,不能轻易放弃或改弦易辙。坚持就是胜利,如果为了一时的安逸而选择放弃,这恰是一个最愚笨的选择,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是吗?
生命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河流,总会遇到激流和暗礁,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在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坎坷与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学会在困境中磨炼自己,在跌倒中不断爬起,不断前行。每一次的跌倒,我们在收获苦涩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经验,挫折经历了,问题解决了,人生经验丰富了,那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我们才能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能让自己失去希望,要学会在困境中挖掘希望的种子,让自己拥有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的勇气,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2.在挫折中成长
直面挫折,才能走向成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开创人徐悲鸿是中国著名的画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少时的徐悲鸿曾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挫折。
徐悲鸿生于江苏宜兴县的一个清贫人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也是个画师。徐悲鸿从6岁时开始就跟着父亲读书,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因此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时,他就央求父亲教他画画,可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不肯教,小悲鸿只好作罢。
有一次,徐悲鸿在书中读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便偷偷求人画一只老虎,然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这件事被父亲知道了,知道儿子确实喜欢画画。
终于在9岁那年,父亲同意了徐悲鸿的画画请求,从这以后,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从此,徐悲鸿就开始了他的学画之路。
徐悲鸿在绘画方面确实有惊人的天赋,在10岁时,就能帮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染颜色,17岁便在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
然而,19岁那年的灾难,使得徐悲鸿的人生出现了转折。那年,徐悲鸿的父亲去世,因为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给,他不得不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老师,以此来解决全家的生活。但是挫折并没有消磨徐悲鸿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去了上海。在上海时,他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
为了改变穷困的生活,徐悲鸿曾经向《小说月报》投画稿,但都被一一退回。春节的时候,人们燃爆竹,敲锣鼓迎接新年,而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料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
不过,因为徐悲鸿的刻苦努力,他逐渐受到社会名流大家的注意。除了审美书馆的主办人,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很多鼓励和帮助。
1917年,徐悲鸿的人生之路开始峰回路转。只有22岁的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之后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先生的帮助,甚至有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徐悲鸿出国不久,内战便爆发,于是他的经济来源断绝了。那段时间,他的生活非常窘迫,经常饮水啃干面包度日。为了维持生计,他每天不间断地从事10小时以上的劳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一些散稿。
即便生活如此艰辛,徐悲鸿依旧努力作画。此时,他开始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在这种心态下,他对作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艺术造诣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最有名的画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常态,一帆风顺才是万千大众中的个别特例。很遗憾,我们不能成为“个别特例”,所以我们就要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在苦难中不断成长。
当你能像徐悲鸿一样面对挫折泰然处之,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之下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时,那么你离成功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挫折,正是实力获取的“催化剂”,也是成功的动力和源泉。
事实上,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学会认清挫折,或许厄运才是你生活中最好的导师。因为它,你会更加懂得人生;因为它,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意志如同淬过火的钢铁,坚韧无比。所以,在我们收获成功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谢谢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是它们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与执著。
美国鼎鼎大名的玉蜀黍大王史坦雷先生年轻时,只是一家五金公司里的收银员,每个月领着极微薄的薪水。但史坦雷却对生活现状很满意。他觉得,只要有吃有穿,自己再努力点,那么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甚至他还觉得自己的形象挺不错,一定会得到经理的赏识,提升自己为推销员。所以,他就这样安平乐道地活着,等待上司发现自己的那一天。
但是,事实并不向他所想的方向发展。有一天,经理把他叫进了办公室,然后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道:“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但你的臂力健硕无比,我劝你还是到铁厂里当一名工人去吧!”就这样,他想要被提升为销售员的梦想破灭了,甚至连原来的工作也没了。
面对突然而来的变故,史坦雷感到极其失望。当时的史坦雷只有16岁,是一个刚踏入社会不久、年轻气盛的人,平白无故遭受这样的侮辱和打击,心里难过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气得暴跳如雷,急着找经理理论,更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完全否定自己的价值,而是反复思考经理的话,找出自己的缺点,他坚信经理能说出这样的话,就一定是自己有什么不足。
最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自己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那么我为何还要沾沾自喜呢?一个人只有不停地提升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经历了这次挫折之后,史坦雷在新的工作岗位中,开始不断磨砺自己,而不是总想着“高枕无忧”。几年后,他就有了惊人的成就,最后终于成为了有名的玉蜀黍大王。
如果没有这次挫折,也许史坦雷先生依然在五金公司做一个本本分分的收银员,最多就是通过努力得到上司的赏识,被提升为一个销售员而已。然而,正是因为这次经理的言语刺激,让他从自我编织的梦中醒来,打消了他那“心满意足”的心理,他这才能从一个无名的小店员,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玉蜀黍大王,站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如果没有这次失败,史坦雷不可能获得辉煌的成绩。所以说,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是带着这样的心态面对失败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时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可是爱迪生仍旧轻松地对助手说:“没有失败,至少我们又成功地找出了一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成功人的这种心态,却没有被我们学习。大多数人都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想着在主观上“屏蔽”挫折。所以,当我们无法面对挫折的时候,不妨试着问这样一个问题:挫折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吗?当你有了明确的答案之后,在彷徨迷茫的时候就容易做出抉择了。
史坦雷先生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本存折的话,那么,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笔收入,经历过坎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所以,挫折不可怕,有时候,这反而会给我们莫大的益处,挫折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在遇见问题的时候学会千方百计地将困难解决,更让我们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见识,这是在任何书本或者任何老师那里都学不到的东西,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北大、清华精神的精髓之一。
3.不断的壮大自己
“我应为王”是一种强者心态。
1994年,天津女孩赵爽在天津滨海新区从事文职和管理工作。2000年,滨海新区管委会开办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在职研究生班时,这让已经放下书本多年的她心动了。几度犹豫,赵爽做了决定。于是,一段历时5年的梦想之路就此开启。
众所周知,清华以严谨治学闻名,想取得去清华深造的资格并不容易。为了取得深造的资格,赵爽开足马力,铆足了劲儿学习。
临近考试前的一个半月,赵爽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进行集训。清华深厚的历史底蕴、特殊的学习气氛和人文环境无不引人入胜。初来乍到的赵爽内心有些许惶恐,压力也随之增加。每天早上6点多去自习室占座,晚上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同样是去自习室占座,每天都学习到宿舍熄灯休息为止。
虽然只是短暂地停留了一个半月,但对于赵爽来说,清华的影响却是一生的。清华学子特有的气质:勤奋、低调、强大的行动力、责任感和理想,都给人无法磨灭的印象。这让她更加有了要到清华深造的信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艰辛和汗水的赵爽终于如愿以偿,她顺利通过统考,得到了进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院读取硕士学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