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的9种性格
29708700000032

第32章 北大清华的第九种性格:关爱自然,热心公益(3)

“我们也都是大学生,但我们知道肩膀上的责任。‘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引导青少年全方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大型公益事业,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主题。2011年,我们清华大学绿色协会接手此项目,并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水样采集与分析的方式,对祖国各地母亲河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讨论,分析出各母亲河水质情况以及污染来源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这场活动的负责人说道,“我们要让清华大学为公益活动努力的大旗飘扬在祖国上空!”

有这样一段文字说得好:“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身,关爱环境就是关爱人类的生存,关爱自然需要大家的参与和奉献,这样才能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爱自然需要积极投身环保的有识之士,这才是人类最大的幸福。”

很显然,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做到了,他们又一次成为了所有年轻人的榜样。我们总在说:地球只有一个。那么,我们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表现出我们对大自然的爱!无论是母亲河黄河,还是一条毫无名气的小溪,我们都要怀着崇敬的心去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因为,地球就是我们的母亲。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环境学、动物学的年轻人,肩上的责任更是应该义不容辞。就像周世武先生,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已经年过八十的周世武先生,一辈子都为了大自然而奋斗。1992年,他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涉足濒临灭绝的珍稀水生动物的保护,并从事研究工作。随后,他在宜宾市会诗沟建成了集养殖、科研、观赏、旅游、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渔场,先后创造了“胭脂鱼人工孵化成功”、“中华鲟鱼缸养水花幼苗成功”、“缸体人工繁殖大鲵鱼幼苗成功”和“内塘驯养人工催产孵化繁殖长江鲟成功”四大奇迹。

为保护长江珍稀水产资源,1993年以来,他又多次无偿放归长江的鲟鱼、胭脂鱼达5000多尾,总价值达170多万元。2001年4月的“世界环保日”前夕,他获得国家农业部、中国环保新闻工作者协会、香港地球之友等单位授予的“地球奖”。

老先生尚且为了关爱自然而继续努力,我们年轻人就更应当如此!

也许你会说:我并不是自然专家,这又何谈保护?的确,我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来关爱自然,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不破坏大自然。

1).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发电依旧以煤为主,而煤是大自然的产物,过度开采不仅不利于国家发展,更会导致对大自然的破坏。所以,养成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的习惯,这就是对大自然的保护。

2).绿色出行

出去游玩时,我们尽可能采用绿色的方式,例如骑车、步行等。我们都知道,汽车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这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并不好。所以,绿色出行是保护环境的最佳手段,我们不妨积极采用。

3).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

水,是地球最宝贵的资源。没有水,不要说人类,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生存。而对于很多城市来说,目前水资源都较为紧缺,这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必须学会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诸如洗一条毛巾要用去数盆水的习惯,一定要避免。甚至我们还要做到水的循环利用,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不被浪费。

4).郊游外出不要乱扔垃圾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陋习:在旅游的途中,随手就会把垃圾扔掉。看似细小的行为,却会让大自然遭殃:我们的很多垃圾是大自然无法分解的,有些甚至会产生毒素,给大自然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垃圾分类、垃圾进箱,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每年植树一次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们不妨种一棵小树,以此保证“绿色在身边”。一个人带来一棵绿色,十个人就能带来一片绿色,无数人就能创造一片森林。树是人类乃至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氧气加工厂”,破坏它们,就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总而言之,关爱自然是一个充满细节的行为,例如一张纸的重复利用,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生活的点滴,不浪费、不破坏,这样我们的大自然才能欣欣向荣,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越来越好!

6.爱护动物,它们是人类永远的朋友

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在北京大学,有一位老教授深受学生的爱戴,他就是潘文石。与其他教授研究的领域不同,潘教授主要进行动物保护研究。正是在潘教授的引领下,“关爱自然,关爱动物”的风潮,也在校园内越来越高。

1980年起,潘文石开始进行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他在卧龙和秦岭的野地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的生存方式及生存压力,弄清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为国宝大熊猫保存了一片自由安宁的栖息地。

关于大熊猫的研究,潘文石教授可谓全球首屈一指:第一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发现了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然而,他的这些发现并不是体现在论文上,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

对此,潘文石教授说:“保护动物必须亲力亲为,如果发表论文能保护野生动物,那么大家光发表论文就行了。”

当大熊猫的保护问题得到基本稳定后,潘文石先生又将目光转向了灵长类濒危动物白头叶猴。他和他的团队以“科学家—民间企业—政府”三结合的方式,积极倡议,并身体力行,在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地百姓的能源、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广西崇左,潘文石建立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环境旅游产业。

正是这份关爱动物的爱心,让潘文石教授得到了广泛的赞誉。2010年,潘文石获得由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语媒体机构推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表彰他在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与突出贡献。而广大的北大师生更是在潘文石教授的号召下,成立了多个动物保护小组,为那些动物奉献着自己的一片爱心。

动物,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倘若世界没有动物,那么大自然的循环系统就会被破坏;倘若没有动物,那么人类就是地球上最孤单的生物。所以说,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也许你会说,潘文石教授的确伟大,但我们并非动物学家,该如何去保护动物?其实,保护动物不在于你保护的动物是否珍贵,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心,即使遇到一只受伤的大熊猫,我们也会无动于衷;有了爱心,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狗,我们也会蹲下来抚摸它。

所以说,爱护动物,是你的道德品质的体现。的确,救助大熊猫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太过遥远,但只要想一想,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保护的小动物:流浪猫、受伤的小鸟、被人类捕获正待屠杀的穿山甲……

面对这些受伤害的动物,我们要拿出年轻人应有的爱心,让动物同样感受到温暖!

小马是一名哈工大的大四学生。偶然的一次机遇,他救助了一只伤鹰,每日悉心照顾直到康复后放飞蓝天。这件事,在哈工大成为了师生谈论的焦点。

2010年1月,小马正在学校附近散步,发现树林里有一只大鸟无力地低飞,突然掉在地上不动了,他心想:“若留它在原地一定会被冻死!”

于是,小马急忙将这只受伤的大鸟抱回了寝室。这只鸟有弯钩的嘴,灰褐色的羽毛,展开翅膀有1米长。小马找出电脑包装箱把它放进去,在纸盒上打了通气孔,放在暖气旁给它取暖。后来,他还做了个牛皮脚绊用来拴它,套上牛皮手套给它喂食,还把旧拖把改成栖木让它休息。

随后,小马开始上网查阅资料。这时他才发现,这不是普通的鸟,可能是鹞鹰。

从小热爱动物的小马,在讲到鸟的习性时如数家珍。比如食性,他每天买来精细牛肉,小家伙一天吃3次、一次2两,喂食时要用水泡了的肉来喂。吃饱后有精力了它就叫,像放机枪似的很尖。它一住就是10余天,和人“混熟”后不再客气,在寝室里到处飞,小马将这一切点滴都用手机拍照记下。

当它完全康复后,小马和同学来到树林,恋恋不舍地将它放飞了。虽然和它已经有了感情,但小马说,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保护野生动物。

最让小马感到兴奋的,是这只大鸟的珍贵。据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专家介绍,小马救助的这只鹰学名叫隼,俗称鹞鹰、雀鹰,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以捕食昆虫、鼠类为生的小型猛禽。鹞鹰能够出现在哈尔滨,这就是一个奇迹。能够救助这样一只保护生物,小马的内心无比骄傲!

当然,救助小动物也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方法不对,我们不仅会伤害了小动物,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在救助动物的时候,我们应当遵循以下这几个原则:

1).合理地安置

通常来说,在救治动物之前,我们应当准备好笼子或者航空箱。用手直接把流浪动物抱走,这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你不能确定流浪动物是否有何种疾病,轻率地抱起,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感染。

2).有效隔离

在尚未确定救助的动物是否有疾病之前,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有效隔离。我们可以暂时将其装在笼子里或纸箱里,这样也方便观察它的吃、喝、便的情况,以便去医院时与大夫沟通。

3).进行检查

如果救助人有能力的话,建议立刻着动物带去相关的医院做身体检查。在医院里,你可以向医生汇报你对这只流浪动物的观察结果。比如它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吃粮食和喝水的状况是否正常,排便的情况是否正常等。

即使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做不到以上几点,那么也不要轻易地伤害它们。我们可以联系当地的新闻媒体或动物保护机构,请他们来处理相关的事情。总之,只要我们可以奉献出自己的爱,那么这个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