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30008500000025

第25章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6)

麻省理工学院就更有意思了。麻省理工学院跟哈佛大学只隔一条河,麻省理工大学的历史只有哈佛大学的一半长,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有两到三次差点被哈佛大学并吞过去。哈佛说,你麻省就不是一个大学,大学得基本上具备人文之类的课程,你都得有啊,你培养成的都是工程师,你培养的不是市民,不是公民啊。但是麻省理工也挺牛的,它说我就不跟你合并,有好几次投票,大部分人不愿意被并吞。但它不是以一种僵化的方式来反抗,它是用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心态来反抗。你不是说我不完备吗,你不是说我这里没有其他的科目吗,我也办其他的科系。比如说,到现在为止,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名字就已经是个古老的传统了。实际上,麻省理工的经济系,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管理学院,在世界上如果不是一流的,那也至少是一流半吧;哲学语言系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政治系能靠近第一流,艺术系也很棒。

在有些方面,西方人和东方人一点也不一样。西方人,当大学遇到了挑战和危机的时候,它就采取提高大学的素质和水平的办法,而不是通过顽固地抗拒改革的办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西方的大学经过了很多年的改变后,它和最初已经是有了太多的不一样,但它却很少会去改名字,因为它的名气打出去以后,就是一个历史性的标记,不能随便改名字。像麻省理工,它现在实际上就是一所非常好的综合性的大学,但它并没有改名字。不是说,原来叫麻省理工学院,然后改成麻省理工大学,改成麻省科技大学,最后叫个麻省综合大学。

我买了两个版本的中国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年鉴,我就发现,中国很少有大学还保留着它们原来的名字。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就是说,你历届的毕业生不认同你啊,可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属于最了不起的社会资源啊。比如说我去台湾,去海外,有人要捐款给苏州大学,但是我们一认识,原来是东部大学毕业的,人家就不认同了,不认同你这个苏州大学,就不捐款了,除非你改过来。这种事挺多的。在美国就很少有这种事情发生,你看看英国,有些传统多老啊。你看,黄平教授读书的那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多棒啊。你看印度、巴基斯坦的政府官员,一多半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它没觉得叫个学院就很难听,没说我就叫个“伦敦政治经济行政大学”,它不干这种事情,因为它的LsD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人家认你呀。我们就拼命改名字,搞到最后认不出来,不知道哪个大学是哪个大学了。而且新的大学也没有长远的考虑,改来改去的,就很麻烦。

网络的兴起代替不了传统大学

提问:

首先感谢周教授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是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的记者,听说香港科技大学最近刚刚有了一个无限上网工程;此外,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写了一本书,叫做《信息化校园》;同时,清华大学据说也要推出一本叫《数码化校园》的书。这种远程教育使一些不能上大学或者上其他大学的人,也能接受一些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对这个大学的人文价值和占统治地位的技术核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您是怎样看的?

丁学良: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有前瞻性。数码大学、网络大学、遥控大学,还有虚拟大学,所有这些称呼的本身,在未来会不会取代传统的大学的校区,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实际上,未来不是完全由过去所决定的,但过去很多东西给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在1950年代,在电视机刚刚普及的时候,就有人说,传统的学校没有用了,电视很生动,而且成本很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电,有天线,就都可以上大学了。但你想一想,在过去五十年里,电视变得越来越多,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媒体什么的也都有了,但传统的大学没了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个人以为,网络只会增加信息和技术的传递,增强教育的技术手段,并且降低很多的成本,使得一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入常规大学的人,有了一个补偿的机会,它还不能,起码暂时不能取代我们所说的常规的大学。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现在的这些常规大学,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它都不变,它也是在发展的,但它还会保留很多我们今天熟悉的架构。

为什么?因为大学不仅仅体现在它传递信息,还在于它是个共同体,是个团体。当大学的教员、研究生、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它形成一个共同体,他们在一起互动,相助,在感情、知识、性格、爱好、兴趣这些方面相互影响。要是在网络上,那就差远了。换句话说,当你听cD时,不管它是怎样好的cD机子,与你亲身坐在音乐厅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有一些了不得的天才的老师,有一些了不得的天才学生在一起互相促进,产生的这种群星灿烂的效果。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个群体如何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不相信。我不知道是不是回答了你的问题。

多元化办学与大学排行榜

提问:

在美国,私立大学特别多;在中国,私立大学非常少,而且办成功的就更少了。对多元办学问题,您怎么看?

丁学良:

现在,多元办校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得到共识了,至少在小学、中学这个层次,多元办校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大学、在高等教育这个层面上也必然要走向多元办学这条道路,这个很简单,也是大势所趋。政府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民间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如果不让中国的民间办学的话,就迫使中国人把越来越多的钱,把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送到外国去。那将是整体损失,而且不是一般的损失。

至于多元办学怎么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很多的私立大学。大学完全变成公立的,这是1949年以后的状况。既然有了私营企业,老不让民间的资源去办学的话,也说不过去。但是,在这点上,我们要关注的是,在中国,要让私立大学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并且能够为社会、为个人提供非常好的综合型的效应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非常好的大学的评审机构,这点太重要了——就是评审一所大学的资格,评审一所高等院校的资格。

在美国,实际上有那么多的私立大学,但并不是放野马。那么多的大学,想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自己,或者说,想授什么学位就授什么学位,不是那样的。像在美国西部、中部、南部,每个大区都有一个评审资格委员会。一个学校有没有资格授予学士学位,有没有资格授予硕士学位,有没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都需要一些硬的指标。这些是由那些独立的评介机构来进行评审的,而不是由学校自己或者本地政府决定的。

因为有中立的机构来评审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历,所以在美国,高等院校其实很多,但很烂的情况基本能得到抑制。我不是说没有,但是很好地抑制了。因为在美国全国来说,高中毕业以后能上的各种院校就有近1万所,在这l万所中间,得到我所讲的这种资历的大概有1200所左右。

它用了几个指标。第一,四年制的,或者比四年更长的。第二,全日制的学生不能低于1000或2000。第三,其他的,像教师什么的。在这1200所大学中间,办得比较好的,像研究型大学,可能有100所或者150所左右。在这100所或者150所左右的大学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可能有50所左右,顶尖的有25所左右,而这些排行榜都不是自己定的。大学每年都在竞争,都在评比,没有一家的评比结果是完美无缺的,但正因为评比是多方面的,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的评比标准。而且这种评比也促进了一些学校注意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改进。

有一些很有名的大学,在开始评比的时候,根本就不理睬,摆架子。摆了两次架子以后,学生就说,你如果是个很好的大学,你干吗摆架子。因为以后人家来的时候,还要考虑付学费,一年为一个孩子上学要付两万美元,他要考虑你是不是物有所值呀。在这个市场的压力之下,一般的大学对参加公开的评介这一点,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

评比这个风潮,主要是由工商管理学院带起来的。有人以为它们最喜欢干这个事情,其实,这件事是个非常严谨的事情,它的标准是公开的、是透明的,必要的时候要拿出你的资料,让人家来评审你的标准是不是合格。

结语

周孝正:我想起一件事情。中央电视台有一期节目,请郑也夫教授和几个民办大学的人去作专题研讨。那几个人就说,我们要办一个哈佛,为了对付美国的考试,为了让学生去美国。就这么一个短训班吧,好像是新东方吧?郑也夫就说,你们开什么玩笑啊。人家就说,我们怎么就没有资格呀,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们就办不成哈佛呀?后来郑也夫就说了一句话特到位——“常识”。今天,丁学良教授又给了我们很多常识。

听完了丁学良教授的讲演,我有一个感想,就是我以后不敢说自己是大学毕业了。如果有人问我什么学历,我说我高中毕业以后读了几年书。呵呵。场外访谈问:对即将步入大学的、现在正在参加高考的这些考生们,您作为过来之人,对他们有什么忠告?答:我想对全国即将在炎热的季节进入高考的所有的青年朋友们说:第一,你们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发挥好。第二,你们在高考之前肯定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的备考,背书啊、看书啊、做习题啊,已经很疲劳了,你们一定要注意在进入高考前的两三天时间里,绝对要休息,完全地放开自己。我自己过去考试的经验,反复地使我从这个方法中间得到好处。比如说,我不管备考是多么紧张,在进入考试之前的两三天里,我一定要完全放松。只有放松,你的大脑才会处于最佳的健康状况,然后你的记忆力才能保持最好的状况。

第三,你们当然希望你们的第一次考试就考得很满意,即便你们的第一次考试没有发挥到应该发挥的状态,也绝对不能因此在这个时候泄气。考大学、考分数等不能只看百米赛,更重要的是要看万米赛,把那个四百米的圈子一圈一圈跑下来的人,才是英雄,才是好汉。今天中国的社会为你们提供的机会比较以前已经是多得多了,以后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你们要相信,一次机会抓不着,不等于以后的机会抓不着,千万不能丢失了信心,未来是属于你们的。祝你们成功。

问:考上大学对所有的考生来说就是他们的希望,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更是现在的学生包括家长焦虑的事情。对这些正在为自己孩子择校问题而苦苦思索的家长们,你们有什么要跟他们谈的?

答:一般来讲,择校至少要看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按照中国现在的程序来说,如果考生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你是取一个有名大学里的不太好的专业,还是选一个名气不是很大的大学里的一个好的专业?我想,这个选择的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从对孩子以后就业,以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的建议是稍微对专业本身的素质要给予比较多一些的关注。一个一流大学的三流专业,可能对你孩子以后的发展和成长,不一定比得上一个二流大学的一流专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以后就职就业,你是在一个行业里发展,所以说这个专业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就像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每一种选择都包含着风险,每一种选择都需要父母亲包括考生本人之间进行非常民主的、心平气和的、比较周密的讨论,最后还是让孩子自己做出这个选择,因为未来之路是他自己去走。

问: 作为一个初人大学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特别是第一年,往往被人称为“高四”,说你还不具备一个大学生的水平。很多人还不是非常理解,究竟到了什么样的一种状态,才是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佳状态?

答:大学生的最佳状态,应该在第一年的后期就进入了。一开始你自己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对学校情况也不熟悉,对大学里面特有的一些气氛还不能驾驭,到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时,你就应该大概了解到在你所在的这个大学、你所在的系里面有哪些资源值得你应用。你所在的这个大学周边,还有其他的大学的话,也应该出去看看周边的、临近的大学的情况,有什么很好的资源可以借鉴。千万要记住一点,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有很多的信息,有很多对你成长有用的东西,你不能守株待兔,要靠自己积极去求索,你自己的求知和探索这些有用的知识或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大学生活中非常有价值的财富。

问:历史发展到今天了,可很多人还是相信“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特别对北京的考生来说,很不愿意考到外地去。事实上,很多外地的大学也是有很高水平的。不知道您对这一点怎么评价?

答:这个问题是中国特有的户口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可能有的同学会想,如果考到外地去,再回到自己心爱的北京就比较困难了。我完全理解这个心理。当然了,如果你有机会进入北京的几所比较好的大学,祝贺你有这样一个好的机会。对有些学生来说,你实在在北京的几个好的大学里面找不到一个位置的话,你不应该把自己的路完全给堵死,而应该到外地的一个很好的大学,比如说到西安啊,到上海啊,到南京啊,到中国科技大学所在的合肥啊。如果你去的是个很好的大学,还是能为你以后的成长,开辟一个新的门路。

问:近年来,北京的一些高校频频发生学生因为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心理上的很多因素,而跳楼自杀的悲剧。您对现在大学生自身的这种状态怎么评价?

答: 我非常同情在这个严格的考分制度之下,很多同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我完全理解这一点。在这一点上,大学生一定要超越这种限制。你要想一想,压力很大的时候你要看一看,人生的道路不是由一条线,而是由多条线像河流一样,有主流有支流,有很多东西组成的。你在一条线上走不通,不等于你在多条线上走不通。在一条支流上船开不上去,不等于在所有的支流和在主流上开不上去。最重要的是,你要树立一种乐观的、开朗的、相信自己也相信未来的人生观。不要把自己、把未来看得太狭窄了。

问:每到这个时候,人们还特别关注那些应届毕业生的状态,许多大学生也在为自己的择业而苦恼,或者说埋怨自己所在的大学或所学的专业不够时尚,或者说行业萎缩了,或者说自己学习的领域不够宽广,有的学生为自己不能出国留学而苦恼……在择业问题上,不知道您对这些大学生有什么想说的?

答:大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很好的工作,这是现实的事情。全世界的大学毕业生,都会有共同的这样一种挫折感——如果他们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职务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仍然要劝大家,要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假定你找到一个工作不是很满意,这并不等于说这个不满意的工作会一辈子把你锁住。因为今天中国社会里面所谓嫁业从终,就是一个单位把人捆在那里的那种现象,已经逐渐改变了。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走向市场化,你第一个选择的工作,很少会成为你一直干下去的职业。还是应该在找到一个职业后,能够尽可能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好;同时,也把眼光朝别的地方看一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更适合发挥你才能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