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法国史
30042700000036

第36章 欧洲文学与艺术的心灵圣地(5)

高更与19世纪其他画家相比,应该是象征叛逆社会的浪漫风格的艺术家的典型。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的习惯势力,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发现艺术的真谛。作品《布道后的幻象》创作于1888年,通过高度压缩空间的方式,画家处理出了一种跳跃感和超越感。画面上搏斗的主角雅各和天使只占很小的一块位置,而观看的一些妇女却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似乎成了真正的主角。这预示着这一场景只是信奉原始宗教的妇女们的宗教幻想。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手法,具有伟大的象征意义。高更的绘画是,种原始的、本能的、暗示的艺术,他把绘画视为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这种对于绘画本质的信念,是高更对现代艺术作出的超凡卓越的贡献。

凡·高出生在荷兰,但主要是在法国从事艺术活动。他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对色彩极为敏感,堪称一位惊世骇俗的色彩大师。色彩在1888年创作的《夜咖啡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自画像》是画家自杀前作于精神病院的肖像画。作品如实地展现了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在不同层次的蓝色中,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雕塑般的头颅和造型感坚定的身躯。然而透过木然的面部表情,我们却不难猜度画中人对人类充满着强烈的爱。静物画《向日葵》是凡·高的另一幅不可多得之作,其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平面感和装饰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法国的建筑与造型艺术也独具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使一批脱离农业生产的民间艺人匠师出现,从事建筑艺术创作。10~12世纪,罗马式建筑艺术十分流行,这种建筑艺术主要用于教堂的建筑和装饰。

罗马式建筑是以古代罗马式建筑为基础,综合日耳曼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罗马式建筑的特点是门窗上部都用半圆形拱顶,坚厚的石墙,圆屋顶、粗大的柱子,窗户窄小,因而室内光线暗淡。室内广阔的墙壁上,饰以大量宗教题材的壁画,并广泛使用雕塑装饰。罗马式建筑外形类似封建城堡,建筑物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以防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的攻击。这类建筑多为教堂,主要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使人望而生畏,以微弱的光线,使信徒产生隔世之感,增强虔诚心。罗马式建筑艺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西欧各国,这类建筑以安高莱姆教堂、康边三圣教堂为代表。

12世纪末叶开始,在法国北部各城市兴起了哥特式建筑艺术,并流行于西欧各地。哥特式建筑艺术主要集中于城市内。由于城墙的防护哥特式教堂不需要砌建坚厚的墙。同时,由于教堂社会意义的加强,常常需要在里面举行城市典礼等公众活动,不少教堂还附设有学校、图书馆,因而要求能容纳较多的人,内部高大、宽敞、明亮。随着教会神秘主义倾向的发展,也要求在光线、颜色、高度上改进,以衬托宗教的神秘感。因此,哥特式建筑在改进罗马式建筑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尖形拱门,高耸的尖塔式屋顶,薄墙壁、细圆柱、大门窗、光线充足。在哥特式教堂内,一切暗示重量、厚度等物质世界的成分都尽量被压缩,它高耸的尖塔,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门窗彩色玻璃的明暗光线交错,加之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像、雕花,都有助于使人感到崇高,觉得神权的至高无上,使人产生惊奇和神秘的心情,产生对彼岸世界——天堂的向往。哥特式教堂是文艺复兴前法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着名的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教堂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19世纪的法国艺术的巨大成就包括其建筑艺术,被称为法国灵魂的埃菲尔铁塔是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决定为隆重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于1889年在巴黎举办一次轰动世界的国际博览会。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要在巴黎建造一座千尺高塔。在700个建筑方案中,最后仅确定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也就是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的设计方案。铁塔于1887年l月26日破土动工,但遭到了当时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跑到法院对埃菲尔进行起诉。埃菲尔力排众议,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他精打细算,一丝不苟,尽量杜绝一丝一毫的偏差。铁塔的安装工作于1889年4月5日彻底竣工,全部工程仅费时21个半月,耗资约800万法郎。建成后的铁塔高320米,分3层,共1711级台阶,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1889年5月15日11点50分,埃菲尔为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剪彩,他亲手将法兰西国旗第一次升到了300多米的高空。为了铭记这位“钢铁建筑之父”,人们将铁塔命名为“埃菲尔铁塔”,并在塔下为他塑了一座半身铜像。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参观铁塔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估计总数已达1.9亿多,其中有近8000万人次登过铁塔。今天,埃菲尔铁塔已成为法国和巴黎的标志和象征。

19世纪末期,法国艺术家对现代绘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立体派运动的灵感来自于印象派、野兽派和塞尚作品。今天,慕名参观卢浮宫、奥塞博物馆、国立乔治·蓬皮杜现代艺术陈列馆和毕加索博物馆的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从毕加索身上,可以看出巴黎对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感召力,凡·高、米罗、夏加尔等大批艺术家从世界各地辗转来到巴黎,进行了旺盛的艺术创作。

20世纪50年代初期,绘画流派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几何抽象艺术过渡到了流行艺术,现代艺术因而进行了革新。巴黎理所当然地让位于纽约,纽约成了先锋艺术的发源地,但法国的创作艺术并未陷入低谷,许多作家的作品仍然获得了承认。新的一代继续为现代艺术各大流派作出了巨大贡献。80年代初以来进行的大工程,其着眼点在于激发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师的想象力。70年代落成的国立乔治·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由英国人理查德·罗杰斯和意大利人洛伦佐·皮亚诺设计。闻名于世的奥塞博物馆珍藏着19世纪的艺术品,可谁还记得19世纪末期它是一个不起眼的火车站呢?它是三名法国建筑师和一名意大利建筑师的扛鼎之作。最着名的卢浮宫博物馆也旧貌换新颜,大卢浮宫由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全面设计,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是一座玻璃金字塔。

(第五节) 艺术之家卢浮宫

带着对君主专制的不满,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所有皇室象征,以及代表宗教权力的着名教堂。然而被路易十四所淡忘的卢浮宫,却正因为甩开了封建王权的帽子而逃过了这场劫难。1789年,卢浮宫正式改建为博物馆。一开始,它只作为存放法国艺术作品的场所,由于不少的藏品都曾在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卢浮宫逐渐肩负起修复,并且对艺术作品进行日常维护的重任,文化遗产的概念也就起源于此。随着博物馆的收藏日益丰富,卢浮宫开始举办一些展览以供巴黎市民参观和学习,而这也是今日卢浮宫的开端。

从1794年开始,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展示其在大革命后收藏的艺术珍品。但19纪初的一场大火再次改变了它的命运,宫殿的主体建筑和杜乐丽宫都在大火中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当时的政府由于拿不出维修的经费,只能让巴黎历史上最着名的建筑物湮没在火灾过后的尘土中。然而,灰烬下的卢浮宫依然雄伟,仿佛就像凤凰,默默等待烈火后的再生。

到19世纪中期,卢浮宫和杜乐丽宫收藏的艺术珍品,让两宫重新焕发出活力。火灾过后的宫殿重新向公众开放,各个不同主题的展厅挤满了热爱艺术的人们。这时,全世界的艺术珍品都开始向卢浮宫汇集。在1905年,卢浮宫装饰艺术博物馆在里沃利路落成。20世纪之初,伊斯兰世界艺术珍宝的加入,更进一步丰富了它的收藏。随后,卢浮宫翻修了古埃及及东方文明展厅,博物馆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其实,不断增加的不仅仅是收藏,不断扩建的也不仅仅是面积,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游人对卢浮宫的爱,也是从这时起日渐风靡。然而,战争暂缓了卢浮宫的辉煌,为了避免藏品在德军占领巴黎时被掳夺,它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上了敞开的艺术大门。

战后,卢浮宫重新向公众开放,并且又增加了不少新的艺术收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它那些修葺一新的展厅。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日常的维护,卢浮宫还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室。在1981年的9月26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进行声势浩大的卢浮宫翻修计划,以恢复它经历火灾前的面貌。在这个时候,昔日的宫殿已经完全摆脱了皇权的影子,而巨大的翻修计划,则使其真正成为一座世界级的博物馆。在1989年的3月30日,作为翻修计划的一部分,着名的玻璃金字塔正式在卢浮宫落成,构成了卢浮宫壮丽景观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