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粟裕兵法
30068200000025

第25章 “必须贯彻慎重的原则”(1)

许多资产阶级军事家都主张慎重初战,不论在战略防御或战略进攻皆然,而以防御为尤甚。我们过去,也曾经严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

一、慎重用兵,谋定而动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它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小心,善始善终,免得功亏一篑,或功败垂成。《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就更要“慎终若始”,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极为重视“慎重初战”的思想。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许多资产阶级军事家都主张慎重初战,不论在战略防御或战略进攻皆然,而以防御为尤甚。我们过去,也曾严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分析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之后,他明确指出:处于防御地位的红军,欲打破强大的“进剿”军,反攻的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第一个战斗给予全局以极大的影响,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为此,他得出下述三个结论:第一,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等条件,都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贯通全战略阶段及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

粟裕不但从思想上深刻领悟毛泽东“慎重初战”的思想,而且在无数次的作战指挥中亲身实践并丰富了这一思想。他深有体会地说:“慎重初战,这对战役指挥员来说是一条具有丰富内容的原则。从下定战役决心到组织战役实施的全过程,甚至在某些指挥细节上,都必须贯彻慎重的原则,以确保关键性战役的胜利。慎重初战和初战必胜,可以说实质上是一回事。”①不惟如此,他还认为,战争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战争阶段、每一次作战都有新的特点和新的情况,慎重原则不仅适用于初战,而且适用于新的作战阶段,适用于对付新的敌人、组织新的部队在新的地区作战。

在整个革命战争时期,粟裕一直处在军事斗争第一线。战场上的血与火的洗礼使他认识到,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指挥上的稍稍疏忽,一时莽撞,都会造成作战上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指挥员切不可因为自己指挥上的失误,造成士兵的无谓牺牲。

他认为,大兵团作战,是各种力量的比赛,等于一架机器一样,要全部开动,一个螺丝钉也不能有丝毫障碍,才能顺利地产生出好东西来。整个作战计划也像做一道算术题那样,一个数字错了,全盘都会错。因此,他一贯谨慎从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多方筹划,预立本案,力求做到先胜而后战。慎重用兵,谋定而动,是粟裕在作战指挥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1946年7月至8月的苏中战役是初战。它在解放战争初期起着战略侦察的任务,因而实际上具有解放战争战略初战的性质。粟裕遵照中央军委“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的指示,在作战指挥中慎之又慎,反复权衡,分析敌人的行动规律,找出我军行动的最佳方案,力求打一仗胜一仗。他后来回忆说,苏中战役的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但每次都是根据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战役指导思想,着眼于战争初期的作战要求,从当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经过全面的分析研究,他慎重地选择了与我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常实行的诱敌深入的传统战法相悖的根据地前部地区作为初战的作战地域,并且出敌不意地选择敌人进攻的出发地作为首战的打击目标,从而为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奠定了基础。

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和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初战,即华中、山东两个战区合起来打的初战。粟裕说过: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指挥的特点都是慎重,而就我个人的心情来说,宿北战役时更为紧张一些。

宿北战役是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合并后共同作战的第一仗,因而粟裕协助陈毅指挥此役深感责任重大,心情十分紧张。就敌人方面来说,敌军已对我军形成半包围的态势,我处于敌四个方向的进攻之中。

这一仗是我摆脱被动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就我军而言,前一段战事进展不算顺利,部分同志产生了一些埋怨情绪。而且,作为战役指挥员的粟裕,对情况比较生疏。这次直接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山东野战军。同时,两支野战军合并后,指挥机关尚未统一,粟裕只身前来,对司令部工作的同志也是生疏的。此外,他对淮海地区的民情、地形诸情况远不如对苏中地区熟悉,对作战对象也不甚了解。有鉴于此,他在战役指挥中极为慎重,无论是定下战役决心还是组织实施战役,都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权衡。仅宿北战役决心,就经过四次协商。他在认真研究陈毅提出的五个作战方案的基础上,选定先打宿迁、沭阳一路的敌人。尔后又制定了两个作战方案。当敌整编第六十九师全部及整编第十一师主力呈冒进态势时,他及时调整作战部署,进一步明确各部队的任务,指挥部队秘密接敌,突然攻击,乘敌第六十九师在运动中和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歼灭。

有人问粟裕:“作为战役指挥员,你认为在鲁南战役的指挥上,最特殊之处是什么?”粟裕答道:“是慎重。”在鲁南作战中,首先,敌人的阵势摆得很长,成为犄角之势,易于相互策应。其次,作战对象生疏,不仅有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主力部队,还有多兵种组成的快速纵队,这是过去未打过的。再次,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会合作战,战役指挥员与半数参战部队初次接触,互不熟悉,不大摸底。因此,粟裕在战役指挥中更加兢兢业业,格外慎重。定下战役决心,经过了一个反复慎重考虑和酝酿的过程。当我军全歼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由于敌情的变化,粟裕发现预定的寻歼敌第三十三军的战机已失,便向陈毅建议在战役第二阶段同时攻取峄县、枣庄。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场情况和指挥部队作战,他率部分人员组成的轻便指挥所到达峄县、枣庄前线指挥作战。峄县战斗一结束,他就进城亲自学习研究攻城爆破技术,并组织推广第八师的攻坚、爆破技术,从而为打下枣庄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可见,不鲁莽硬拼,不轻举妄动,同敌人斗智斗谋,把胜利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这是粟裕用兵的一大特色,由此出发,粟裕特别强调要避免一切无谓的牺牲。他常说,指挥员的心目中一定要时刻想着战士,在战斗中指挥部队既很好地保护自己,减少伤亡,又充分发扬火力,消灭敌人,那么就是最大最好的爱兵!他认为,作为指挥员,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既要不惜牺牲,又要避免一切不应该的牺牲。同志们参加革命,老乡们送子女上前方,送郎当红军,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活,活得更好。因此,指挥员不能仅仅冲锋在前就行了,而要选择适当位置,运用战术,指挥部队,尽可能地减少伤亡,一句话,慎重用兵。

爱兵、惜兵,是粟裕用兵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的名言是:“心目中一定要想着战士”;“伤病员一个也不能丢”。1948年的豫东战役胜利后,粟裕命令全线部队撤退到陇海路北,指派某师负责掩护部队北撤。为此,他专门交代该师两个任务:一是阻击敌军,二是作好后尾收容工作。并一再叮嘱师指挥员“心目中一定要想着战士”。结果该师不但完成了阻击任务,而且收容了1200余名伤员,连师长和政委也抬了一名伤员走了70里路。华东野战军每个干部战士,都为有粟裕这样多谋善断,用兵如神,爱兵惜兵的好首长而十分自豪!二、调查研究,知彼知己粟裕慎重用兵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调查研究,切实做到知彼知己。在定下每一次战役决心之前,他都要经过调查,详细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他一向重视深入战斗第一线,亲自调查了解情况。抗日战争时期,每次重大战斗,他都坚持到第一线观察和指挥。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职务更高了,但这种作风始终保持。

对于敌军,粟裕总是运用各种侦察手段,充分搜集资料,对敌人的态势和具体部署、企图、兵力,各个部队的士气、装备、战斗力、作战经历、派系、彼此之间的关系,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个性,工事的坚固程度等做到了如指掌。他坚持用记卡片的方法,详细掌握了敌人师旅以上部队和指挥官的情况,对敌情的了解往往超过参谋人员。正因为如此,凡是与他交过手的敌人,不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日本军队,无不连吃败仗。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华东战场上指挥作战的高级将领接二连三地被撤换,最后是全军覆没,其将领不是被俘虏,就是被击毙。粟裕卓越的指挥艺术是人人有口皆碑的,就连一些敌人也口服心服。

粟裕特别重视敌人主要指挥官的个性及其相互间的矛盾,并在战场上加以利用。他解释说,所谓作战个性,就是在作战时是猛打猛冲,敢于打硬仗的,还是巧于智谋,能够临机应变的,或者是懦弱胆怯,犹豫多疑的,等等。他在莱芜战役的总结中说:我们对敌情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对王耀武的指挥特性了解很差。如果我们了解到王的性格大胆果断,能命令其部队一天一晚后撤数百里,那我们即可大胆地将部队插到济南附近,这样,敌第十二军也就无法逃跑了。这说明我们不仅要了解敌人番号、兵力、装备、战斗力及部署等,还应了解敌指挥官的性格特点。如对方是多疑的,我可多设疑兵;如对方是个猛将,我们则来一套软的。

他对先后在徐州坐镇指挥的薛岳、顾祝同、刘峙、杜聿明等心理上和指挥上的特点均有深刻的研究。有的多次交过手,有的是手下败将,有的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莱芜战役后,蒋介石撤销徐州绥署,薛岳另候任用,由顾祝同驻进徐州,统一指挥原徐州和郑州两绥署国民党军。粟裕认为,薛岳用兵尚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这无异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的更迭上,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走向崩溃。

粟裕曾形象地描述蒋介石在淮海决战中的心理状态:他这个人很“小气”,有一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如果你拿下了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开始舍不得丢四十四军,黄百韬在新安镇等待连云港撤来的四十四军,结果,黄百韬陷入重围。黄百韬陷入重围后,他又舍不得丢黄百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百韬没有得救,黄维又被包围了。他又让杜聿明来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有得救,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关于杜聿明,粟裕说,他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他在印缅作战时,有美国的供应,出过风头。在东北时,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突不出,守不住,被我们全部歼灭。

关于第五军邱清泉,粟裕说,他一直是华野寻歼的对象。五军战斗力比七十四师稍差,与十八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邱清泉好打滑头仗,跟友邻关系不好。这次解决他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①对于我军,粟裕总是深刻领会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全面了解兵力部署,各部队的士气、装备、作战经历、作战特点及其位置、后勤保障状况。他特别强调,要做到了解自己,必须深入连队,接近战士,调查研究下属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对我军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对我军指挥员的不同特长,我们的下级指挥员和战士对他们所在那个部队的指挥员是不是信赖等,也都应该有透彻的了解,以便正确地使用干部和部队。因此,他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掌握各种情况,从部队素质到战斗力现状,从部队伤亡到补充数字,从指挥员的脾气秉性到部队作战特点,哪个部队能攻,哪个部队善守等等,他都清清楚楚。因此,指挥作战中,他在使用部队上能扬长避短,因才施用。

孟良崮战役,将敌整编第七十四师这个“上将”从“百万军中”剜割出来,是战役的关键。粟裕经过分析,决定将原作为总预备队的一纵紧急调来担负这项艰巨任务。他认为,一纵善于野战,经常担负穿插分割任务,具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可以放心。一纵在作战中不负重望,迅速勇猛地从敌间隙楔入,割断了整编第七十四师与整编第二十五师、整编第六十五师的联系,在友邻部队协同下,胜利完成了全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任务。

豫东战役,粟裕认真分析了我军各参战部队的情况,认为华野外线兵团的几个主力纵队,总的来说,都是能攻善守的部队,但各纵队在攻坚、野战、阻击等方面又各有所长。第一阶段攻克开封,他把擅长攻坚的第三、第八纵队组成攻城集团,把长于野战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中野第九、第十纵队组成阻援集团。结果我军仅用5昼夜就攻占了开封。第二阶段的睢杞战役是野战。他认为第三和第八纵队在开封战役中伤亡较大,但因打了胜仗,士气旺盛,只要利用作战间隙把机关勤杂人员和解放战士补充进去,部队的战斗力会很快增强。第十纵队虽经长途跋涉,比较疲劳,但建制完整,实力坚强。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自渡黄河以后,只打了些阻击战,齐装满员,士气正旺。因此,他又把擅长野战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中野第十一纵队由阻援集团改为突击集团,用以围歼立足未稳的区寿年兵团;长于防御和攻城伤亡较大的第三和第八纵队以及第十纵队、两广纵队组成阻援集团,用以阻击邱清泉兵团。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部队的长处,又照顾了各部队的实际,取得全歼区兵团部和整编第七十五师、阻住并大量杀伤消耗敌人援兵的辉煌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