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23

第23章

①运主厥阴初气:大寒在六气六步为初之气,在三阴三阳为太阳寒气。②时配足太阴脾湿土:大寒在二十四节气为十二中气,它与小寒一样,同处于十二月,属太阴湿土。

【译文】

此节气主厥阴之气,行功时配合足太阴脾经。

坐功方法:每日夜里十一点至凌晨三点,双手向后伸展,以手支床靠床跪坐,一条腿伸直,一条腿用力,左右腿轮换各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吐出废气吸纳新气,鼓漱并吞咽津液至下丹田。此功法可治疗经络蕴积各种病邪之气,舌根强痛,身体不能动摇,浑身像针刺痛的感觉,难以卧睡,膝内积水,阳囊,足背疼痛,肠胀肠鸣,食泻不化,头重脚轻,九窍不通,脚面浮肿,若水胀满等病症。

中医养生与自我保健

人人的必修课——中医养生学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因为它属于人们只有一次,大家通常形容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生命。健康长寿,是超越一切时代和跨越所有疆界的全人类的共同宿愿。因此,探索健康长寿,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要求,也是人道主义和世俗美德的使命。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当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演变,整个医学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意外事故伤亡等,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人口质量的提高.已变成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医学上单纯的医疗形式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一个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复合型,这是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00年人人健康”的战略目标。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进行人类终身保健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任务。这就是说,人人都要讲究养生,个个都要学习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翔实,经历代养生学家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养生学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在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了自身保健的一些方法,并互相传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把这种保健延年的活动叫作养生,其偏于养生之道方面,又可称为养牲、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其偏于老年保健方面,叫做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语,是近代西医传人以后才有的。它是指个人和集体所采用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作为一门学科,是要组成系统的,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以及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知识。中医养生学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可以称作一门学科。因此,可以说,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换句话说,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协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利用各种手段。在每个年龄阶段上,根据体质特点,修养心身,以提高人体的生活力——抗病力、抗衰力和康复力,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具体地说,指导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学说、气一元论、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又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原则:

形神共养

中医认为“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意思是只有形神共存,人们才能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所以既要养神,又要养形。

协调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只有人体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若阴阳相互诀痢,维持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就会衰竭,生命活动也就终止。

谨慎起居

人体内有个生物钟,人们的日常生活,诸如睡眠、运动必须有严格的规律,不能“以妄为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约束)。

和调脏腑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脏腑是人体的核心,养生的目的之一,是使五脏六腑的功能和调,以完成各自的任务,特别是注意保养肾气、胃气,因为二者:一是先天之本,一是后天之本。

动静适宜

生命在于运动。但又不能过度,必须劳逸结合。

养生保精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气血通调

此指气血在人体内能够周流不止,环周不休,因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养正祛邪

即保养正气、祛除邪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培补和增强人体的正气,及时排除侵入人体的邪气。

综合调理

此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养生。

三因摄生

即因时、因地、因人摄生。

中医养生学不但有丰富的理论、具体的原则,还提出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它主要包括:

①调摄精神。

②气功与导引。气功如内养功、站桩功、松静功、强壮功、快速诱导气功、行步功等;导引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

③针灸、按摩及其他外治法。如拔火罐、割治、挑治。

④食养与食疗。

⑤顺应自然疗法。

⑥药养与药疗。

⑦日常养护与个体卫生。

以上所说的各种养生方法,具备简、便、廉、验的特色,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还远传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方兴未艾、富有青春活力、有可能起到“普渡众生”、臻于长寿境域的学问,不仅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学,其他人也要学。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以保健为主的21世纪,中医养生学难道不应该成为一门人人的必修课吗?

健康的大趋势——自我保健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病因及死因的变化,自我保健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自我保健与改善生活方式

据同济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研究室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区19个城乡点的调查表明,死亡因素属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在心脏病中占45.70%,在脑血管病中占43.26%,在恶性肿瘤中占43.64%。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过量吸烟、饮酒、偏食、饮食甘脂过多、喜吃咸菜、少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等,这些都能使机体受损,或使患病者症状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关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指出:“花很多钱建一个心血管医院好呢,还是使群众懂得不吸烟避免心血管病好?是把吃的学问传授给千家万户好呢,还是任其吃甘咽肥,然后得心血管病、糖尿病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复杂的医疗技术都重要。初级卫生保健组织的任务,就是要向群众宣传什么是有益健康的因素,什么是有害健康的因素,让群众自己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马勒博士这种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归结于宣传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归结于自我保健的认识,是在总结了不少国家的实践经验后得出的结论。

全球卫生保健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采取社会医学措施。开展自我保健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如美国自1968年以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了30%;日本胃癌发病率占世界第一位,从60年代以来逐步下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心血管病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奈斯比特说,美国人有一半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有500多家公司有专职指导员负责大众健身活动。美国保健食品的销售额从1970年的1.7亿美元发展到1981年的20亿美元。1965年以来,美国成年男子吸烟人数下降了28%。

上述一串数字向人们显示:人们要想保障身体健康、祛病长寿,不应仅仅依靠医疗卫生机构,更重要、更有普遍意义的是,改变自身有害的生活方式,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自我保健活动,这既是现代全球卫生保健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有利于“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是我国卫生资源不足,一些地方出现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开展自我保健,有利于缓和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自我保健要发扬中国特色

在我国开展群众性的自我保健活动,要发扬中国的特色和优势。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指出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书中还把积极预防疾病的医生称为“上工”,即最高明的人。中医和其他学者留传下来的养生术、武术、气功导引和食物疗法等,也已为广大群众在自我保健活动中予以掌握和运用。现在.武术、太极拳等不仅在中国广大群众中享有盛誉。在纽约、巴黎、日内瓦、东京等地也被不少人作为自我健身术。

如何开展自我保健的活动

要广泛地开展自我保健活动。首先要让人们掌握科学的保健知识,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有害自身健康。譬如,有些农民富裕起来,误认为吃精米、白面、肉、蛋、糖,就是营养丰富,他们改变了过去吃点粗粮和多吃新鲜蔬菜的习惯,结果日子长了,不仅没有实现健身壮骨的愿望。反而被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缠上身。所以。人人掌握卫生科学知识是实现自我保健的根本。而要想人人掌握卫生科学知识,医疗卫生机构、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以及报刊、电台、电视台等部门必须重视宣传卫生知识。尤其是卫生医疗人员,要对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活动和出现的新问题加强指导。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健的质量。

开展群众性的自我保健活动,无须大量投资就能使人民获得实惠。各地卫生部门领导同志既应看到建设大医院和充实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重要意义,也应看到开展自我保健活动这个利民利国的大趋势。

养生且莫待老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但如何养生才能健康长寿?不少人并不清楚,甚至错误地认为,现在工作繁忙,待退了休再去养生吧!殊不知,养生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人老时应该保养身体,年轻时、中年时,即使是幼年,也应该珍惜身体,真正到了老年.再去研究和遵循养生之道为时就太晚了。我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意思是,上古时代的圣贤人由于自始至终学习和运用养生之道,年纪到了100多岁,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而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活不到50岁,形体就衰老了。越是工作忙,越要保健。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只有体魄健全、精力充沛,才能胜任最繁重的任务。

不少人都读过文学名著《红楼梦》,都为贾宝玉没和林黛玉结婚而感到惋惜。事实上,贾宝玉不管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都是不会幸福的,因为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他们是近亲结婚,他们的孩子不是傻子,就是发育不全。父母的健康是后代健康之本,选择爱人,不应该违背优生的原则。讲养生,不仅从生下来要讲,就是自己的父母也要讲。事实已经说明,生活在长寿家族中的人,他们的后代大也都长寿。

健康不能“下岗”

由于我国过去基本上实行的是“一岗到老”的制度,对猝然而至的下岗,不少人缺乏精神准备,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加之失去了曾经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福利保障,故而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有些人患上了“下岗病”。

据载,西安市健康教育所和西安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采取了随机抽样问卷式的方法,对500名下岗及面临下岗的职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被调查者中,有40.67%~65.33%的人发生胃部不适、胸闷气短的症状。他们精力下降、易烦躁激动、疲倦忘事、总想与人诉说。还有32%~39.33%的人表现为苦闷无望、沉默寡言、“性趣”减退、食欲不振,常觉心跳加快.不能自制地大发脾气。更有14.67%-23.67%的人精神紧张、头部剧痛、容易哭泣、月经紊乱、脑子出现“真空”,甚至想了却一生。

大家都知道,人生的旅程总不会一帆风顺.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一个心态正常的人。总能够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赢得人生的价值。下岗,作为人生的一段艰难旅程,既然绕不过去,就得靠双脚去跋涉、去攀登。悲观失望、沉溺于痛苦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作践自己、破罐子破摔却只能毁了后半生的前程。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像陈毅同志的诗中所吟诵的那样:“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心理医学与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交谈乃至倾诉。是排解心头愁烦、维护心理健康的极好方式。在一个理解与关怀交织成的氛围之中,倾诉者通常能够调节心境、整理思绪、平抑过激的心情,而且还能增强克服困难,重新生活的信心。将愁烦闷在心中、强压硬憋,则很有可能怄出不好的结果。所以。下岗者不妨主动找周围的人交谈、倾诉,掏出胸中的积郁,以获得愁烦的解脱、情绪的放松。周围的人,更应该主动接近下岗者,向他们献出一份关爱,在精神上为他们排忧解愁,在物质上给予可能的援助。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健康属于我们也只有一份。人生的最好岗位乃是健康常驻于身。作为下岗者,更应该加倍珍惜健康这一最大财富,以健康作为资本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市场”里,赚取丰厚的人生意义。

人生常有上岗、下岗,但切莫让健康“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