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朝那些事儿
30131500000010

第10章 痛失知己神黯然

柴荣、赵匡胤君臣二人同心同德,勘破了李璟的离间阴谋,李璟再也无计可施,知道自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长江阻挡不住赵匡胤,更阻挡不住后周的雄兵,对此,李璟心知肚明。

李璟决定向后周投降。他思虑再三,知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终于,南唐向柴荣呈上了降书。

李璟去除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去南唐年号,改用后周纪年。割让庐州(今安徽合肥)、舒州、蕲州、黄州给后周,划定长江为界,岁贡称臣。

柴荣见江北大势已定,命李重进留驻扬州,管理江北一切军政事务,自己则领兵回国。

这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凯旋而归了。

回到开封,柴荣大宴群臣,论功行赏。

赵匡胤年纪虽轻,此次南征却仍是军功卓著,柴荣升他为忠武军节度使。

跟随柴荣出征的将领尽皆加官进爵,各受其赏。

柴荣当然没有忘记一个人,那人便是王朴。

柴荣明白,自己登基以来,常年亲征在外,王朴坐镇后方,代他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确保了前方作战的各种军需,可谓功不可没。

柴荣想好了如何奖赏王朴,便派人去请王朴进宫。然而,柴荣等到的回复是王朴正在巡察河道防务,不在府中。

柴荣心想:“王朴啊王朴,人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封赏,你却在不停的工作。是啊,还有多少事情等着咱们去做呢,你不愧朕的知己。”

半个时辰之后,柴荣得到消息,说王朴去世了。

这个消息,对柴荣来说,直如晴天霹雳。

原来,王朴在去巡视河道防务的途中,猝然身亡。

一位可算是柴荣的左膀右臂的功臣,还没得到他应得的奖赏,就撒手而去。柴荣早就视他为心中知己,岂料天意弄人,偏让知己突然离去,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柴荣不顾皇帝之尊,亲赴王朴的葬礼,他要为这位知己吊唁。

王朴躺在棺椁中,在柴荣看来,他似乎还活着,似乎还能站起来叫自己一声“陛下”,再跟自己探讨一次“平边策”。

“咱们有着共同的心愿——中兴汉统。这个宏愿,就算朕殚精竭虑,也难以独自完成,朕需要你这样的助手啊。你怎能说走就走呢?”

柴荣越想越悲,再不能抑,伏在王朴的棺椁上痛哭不已。

朝中文武大臣对王朴也是十分尊戴的,但他们还是不明白,为何柴荣会因王朴的离世如此悲伤。

人人都来劝说柴荣,说些“请陛下保重龙体”的话。然而,柴荣充耳不闻,只是痛哭。

赵匡胤跪在柴荣身后,既不劝说,也不哭泣,他只是静静等待着柴荣起身,以便搀扶。

痛哭完的柴荣,站起身来,这才留意到棺椁边站着一个小孩儿,问左右得知正是王朴的儿子王侁。柴荣爱屋及乌,拉住王侁的小手,说:”等你长大,就到朝中为官。“王侁扑闪着双眼,不知道回答。

站在一旁的赵匡胤也轻轻抚了抚王侁的头。他不知道,多年以后,正是这个孩子,将折损宋朝的”无敌将军“。

吊唁完毕,柴荣回到宫中,神情黯然,符皇后几度规劝,他都无心理睬。

这天夜里,柴荣取出王朴的《平边策》反复审阅。这篇文章,他视若珍宝,一只妥善收藏。

“先南后北”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柴荣毕竟是柴荣,痛失知己,打击虽大,他立马调整过来,将目光对准了长风千里、雄关漫道的大漠草原。

柴荣得到情报,说是此时的辽国皇帝耶律述律为政懈怠,治国无方。在柴荣看来,时机到了。

“朕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光复中原大统。”柴荣再次在心中默默呐喊。

这“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是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大致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原是中原的大好河山。在公元936年的时候,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向契丹求援,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亲,将这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自那以后,这片土地再也不属于中原。而北方辽国的疆域也因此扩展到长城沿线。

柴荣深知北方威胁巨大,他感到刻不容缓。

回到寝宫,柴荣兴奋地将心中计划告诉给了符皇后。符皇后闻言,柔声说道:“臣妾观陛下近日神色略欠,不如稍做修养,再图此事?”

柴荣对符皇后的话一笑置之。

柴荣记得自己曾对王朴说过“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话,他将此作为人生目标,并要坚定不移的实施。

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3月,柴荣领兵从京城开封出发,征讨契丹辽国。

这位雄心勃勃的后周皇帝,坐上龙椅不过六年时间,细算下来,这已是他的第五次御驾亲征了。他没有时间享受美酒佳肴,没有时间观赏歌舞表演,他要“以十年开拓天下”。在他看来,时光不等人,唯有人抓紧时光。

就在柴荣率领后周大军意气风发地起行时,身在皇宫中的符皇后却坐立不安。她知道柴荣的劳累,便是铜铸铁造,那也经受不住的,纵然他乃一国之君,总归也是血肉之躯,这般下去,只怕……

柴荣不知道符皇后的担忧,只顾率军急进。他早已下令留驻在江南的李重进率部快速向沧州集结。

柴荣实在急得过了份,大军一路向北,几乎没有停歇,不到二十天时间,后周大军便抵达宁州城下。

宁州刺史王洪进开城投降。

说是首战,却是兵不血刃,便得一城,柴荣不禁喜悦。

三军士气正旺,还等什么,唯有继续挺进。

柴荣任韩通为陆路督部署,赵匡胤为水路督部署,水陆并进,向幽州进发。

辽国本分南北两院,在金庸先生的名著《天龙八部》中,乔(萧)峰就担任过辽国的南院大王,而幽州正是辽国南院的重镇。

面对兵家必争之地,柴荣心想接下来必是一场硬仗要打。他打起百倍精神,开始思考进攻方案。

他看着地图的“益津关(河北霸州)”,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