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学校现任名誉校长是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教授,党委书记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物理学家汤洪高教授,校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朱清时教授。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新型的理工结合、兼有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对学校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在创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经过短暂的第一次创业,迅速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70年初从北京迁移至此,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教育战线上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改革开放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称赞:“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
1993年以来,学校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九五”期间,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1998年6月,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科大建校四十周年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建设中国科大协议,决定共同支持学校在2l世纪初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科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以合肥为本部重点发展。在合肥和北京分别设有研究生院,与中科院合肥分院联合成立中国科大高等研究院,在北京设立了管理学院。合肥校本部共有10个学院、24个系和少年班,40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覆盖了现有59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39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2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专业,具备培养学土一硕士一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是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有数学、物理学、力学等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火灾科学、信息安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有选键化学、结构分析、结构生物、内耗与固体缺陷、认知科学等5个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
校本部(合肥)校园总面积137万平方米(2055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拥有资产总值达3亿多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62万多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
良师骄子
校本部现有教职工近4 000人,其中教师1 80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教授4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80人),副教授970人。另有博士后研究人员44名。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他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充满朝气与活力,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
学校一贯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78年以来,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定了合作交流协议,常年有2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合作研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经武、Jen—Marie—Lehl、AntonZailinger、丘成桐等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聘为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许多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被聘为兼职教授。学校先后派出教师2 000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或地区访问学习或进行合作研究,许多学成回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学校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设立岗位津贴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凝聚了一批甘愿放弃优厚待遇,以在该校工作为荣的知名学者和教授。
校本部在校学生11 250多人,其中博士生640余人,硕士生1 430多人,本科生8 470多人,专科生710多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学生5 600多人。本科生入学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身系社会
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国家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创办初期,就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首倡恢复高考制度,创办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和研究生院,率先派遣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坚持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办不分系科的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实行“四二三本科一硕士一博士”分流培养制、硕博连读制和双学位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和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制度,深化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等,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现代实验技能。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多名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他们具有基础知识宽厚扎实、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现代实验技能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后劲足等显著优势,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在科技、教育、经济、管理和国防部门的科教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公认的良好信誉。
学校还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1978年以来,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8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5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40余项,院省部级奖励超过400项。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及被引用情况一直居全国高校前列,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研业绩最佳的四所大学之一;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和法国《研究》杂志评出的中国13所杰出大学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学之一。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国家在大学中建设的惟一大型科学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又分别独立承担和参与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HT—7U超导托卡马克等“九五”期间国家首批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参与提出和实施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等大科学工程项目。在保持基础科学研究优势的同时,学校还不断调整科研布局,积极进行高新技术跟踪与研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
转化应用和技术开发,加强产学研合作,巩固和发展了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石化总公司、宝钢集团、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著名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在面向全国的同时,还积极为地方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展规划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全校上下正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力争在21世纪初,即到2018年建校六十周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事实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知识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相当长的办学过程中都是以工科为主。即使现今仍是以理工为主只是平衡发展了一些其他学科领域,这与最初的办学背景不无关系。中科大的诞生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生物技术、航空技术为代表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生长期,科技进步为人类展现出一个全新景象。然而,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科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