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19

第19章 静脉输液输血技术第(1)

静脉输液法

一、常用溶液与作用

(一)晶体溶液

1.葡萄糖溶液用于补充水分和热量。常用溶液有5%~10%葡萄糖溶液。

2.等渗电解质溶液用于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常用溶液有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和复方氯化钠溶液。

3.碱性溶液用于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失衡。常用溶液有5%碳酸氢钠和11.2%乳酸钠。

4.高渗溶液 用于利尿、脱水,减轻水肿。常用溶液有20%甘露醇、25%山梨醇、25%或50%葡萄糖溶液。

(二)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常用溶液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中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用于抗血栓和改善微循环,中分子右旋糖酐用于扩充血容量。

2.代血浆作用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相似,扩容效果良好。常用溶液有羟乙基淀粉、氧化聚明胶和聚乙烯吡咯酮等。

3.浓缩白蛋白补充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

(三)静脉高营养液

用于供给热能,维持正氮平衡。常用溶液有各种氨基酸制剂、水解蛋白、脂肪乳等。

二、静脉输液法

【目的】

1.补充营养,供给热量。

2.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平衡。

3.脱水利尿,减轻水肿。

4.扩容、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

5.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评估】

1.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感知觉、心肺肾功能、出入量等。

2.患者对输液的认知、合作程度和心理反应。

3.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状态等。

4.输液目的,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时间、滴注速度等。

【准备】

1.用物准备

(1)注射盘内常规用物皮肤消毒液、棉签、砂轮、弯盘、乙醇棉球、一次性注射器。

(2)输液用物输液卡、输液器、网套、一次性治疗巾、胶布或透明敷贴、止血带、输液架等。

(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性备皮刀,必要时5~10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备用。

(4)静脉留置针输液静脉留置针和静脉帽、无菌纱布(小包装)、无菌手套。

2.液体准备

(1)输液瓶液体准备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核对输液卡和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检查液体质量。填写瓶签(患者的房床号、姓名,添加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套网套。

3)打开输液瓶保护盖(或启开密封瓶铝盖中心部分,消毒,待干),按医嘱加药,再次核对。

4)打开输液器外包装,关闭调节器。取出输液管瓶针,去掉护针帽,自铝盖中心部位完全刺入输液瓶内。

5)再次核对,洗手。

(2)小儿吊袋输液器液体准备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核对输液卡和药物名称、浓度、剂量,检查液体质量。

3)打开输液瓶保护盖。

4)打开输液器外包装,关闭茂菲滴管下端调节器。取下护针帽,将输液瓶针刺入输液瓶,待液体流入输液袋达所需剂量时,关闭输液袋上端调节器,拨出输液瓶针,插入护针帽。

5)需加药时,用注射器抽取药物,消毒上加药管的乳胶帽,将针头垂直刺入隔膜管,注入后摇匀。再次核对,填写瓶签并固定。

6)洗手。

【操作步骤】

1.静脉输液针输液法

(1)洗手、戴口罩,备齐物品,推至床旁。

(2)核对患者、输液卡,解释目的,询问需要。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4)安置输液架,排气。核对输液卡和瓶签,将液体挂于输液架上。一手固定调节器和输液针针柄,一手倒转茂菲滴管。打开调节器,待滴管内液面达1/3~1/2时,折叠滴管根部输液管,迅速转正滴管,松开折叠部位;或一手挤压茂菲滴管,待滴管内液面达1/3~1/2时松开调节器,随液体平面下降,逐渐放低输液管,排少量液体至弯盘内。待输液管、过滤乳头和针头内空气排尽后,关闭调节器。

(5)选择静脉

1)四肢浅静脉在穿刺部位下铺治疗巾,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待干。

2)小儿头皮静脉确定穿刺部位,固定患儿头部。需要时剃去局部头发,用75%乙醇消毒,待干。

(6)再次核对,准备胶布。检查输液管,确认无气体后,取下输液针头护针帽,穿刺静脉。

(7)穿刺成功后,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观察液体滴入通畅、穿刺部位无异常改变后,用胶布固定针柄。再用带有无菌敷料的胶布固定进针部位;第三条胶布固定头皮针软管,防止针头滑脱。必要时固定输液管和患者肢体。

(8)取出止血带和治疗巾,将患者肢体或体位安置舒适。

(9)依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整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者输液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的患者输液速度可快;一般溶液输入速度可快,高渗盐水、升压药物、含钾药物输入速度宜慢。若需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剂量和输液速度时,可使用输液自动控制器。

(10)再次核对,在输液卡上记录输液内容、液量、输入时间、点滴速度、穿刺部位情况,护士签名后挂在输液架上。

(11)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如滴入速度、穿刺部分保护、故障和不适表现。

(12)整理床单位。

(13)清理用物,洗手。

(14)监护输液过程,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及时排除故障,更换和补充液体,填写输液卡。

(15)液体更换或补充

1)输液瓶液体更换核对液体瓶签和输液卡,打开输液瓶保护盖或消毒铝盖中心部位。从空瓶中拔出输液瓶针,刺入更换的输液瓶内。观察或调整茂菲滴管液面高度,确认点滴通畅后再次查对,填写输液卡。

2)小儿吊袋输液器液体补充添加液体时,核对输液卡和液体,取下输液瓶针护针帽,将针头刺入消毒后的输液瓶内,打开输液袋上端调节器,待液体流入所需剂量时,关闭调节器,拔出输液瓶针,插入护针帽。或用注射器抽取所需液体,消毒上加药管的乳胶帽注入。再次核对,填写输液卡。

(16)输液毕,核对输液卡。拆除固定,迅速拔出针头,同时按压穿刺部分止血。

(17)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18)清理用物,分离针头,放入耐刺容器内;输液器毁型、浸泡消毒。

(19)洗手,必要时记录。

2.静脉留置针输液法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输液针理想的换代产品。留置针外套管为特殊生物材料制成,柔软光滑,可随血管弯曲,不易刺破血管壁,不影响肢体活动;而且刺激性小,留置时间长,减少了输液针多次穿刺造成的浅静脉损伤,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上的负担。

(1)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推至床旁。

(2)核对患者,解释目的,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3)核对输液卡和瓶签,将液体挂于辅液架上,排气。

(4)选择穿刺部位,在穿刺点上方约10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直径≥8cm,待干。

(5)打开静脉留置针和静脉帽外包装,戴无菌手套去除护针帽,检查导管外观,旋转360°松动外套管。

(6)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握持回血腔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放平针尾,沿静脉方向平行推进0.3~0.5cm。

(7)右手固定引导针座、左手持套管软座,缓缓将套管送入静脉。

(8)松开止血带,左手示指固定套管软座避免其移位,中指或无名指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防止血液溢出。右手抽出引导针,迅速将静脉帽插入针座,旋紧。

(9)脱去手套,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软管座,填写置管日期。

(10)再次核对,检查输液管,常规消毒静脉帽,取掉输液针护针帽,将针头刺入静脉帽内,固定。

(11)调节滴速,填写输液卡。

(12)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2~5mL肝素盐水(10~100U/mL)或生理盐水5~10mL,连接输液针头进行正压封管,1~2次/天,预防形成血栓(使用可来福接头替代静脉帽,无需肝素盐水封管)。

(13)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静脉帽,先用注射器推注5~10mL生理盐水冲管,再将输液针刺入静脉帽内输液。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连续输液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2.保护组织,减少损伤

(1)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程和药物性质合理选择静脉,长期输液患者应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血管,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选择较粗大的静脉,穿刺时应先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时再加药,以防止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对昏迷、不易合作的患者,要适当约束穿刺部位肢体,防止针头拽出造成损伤。

(2)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注意保护肢体。不进行输液时,要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对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避免在下肢留置,以免回血堵塞导管。每次输液前后,应评估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有无红、肿、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应及时拔除导管,对局部进行处理。

3.对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自我护理指导,以提高执行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4.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减少职业暴露。注重保护手部皮肤的完整性;加配细胞毒性药物时要戴手套和护目镜,一旦药物溅在皮肤或黏膜上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接触过患者的针头,严禁套回护针帽,避免刺伤皮肤。

三、常见输液故障及其排除

(一)溶液不滴或滴入不畅

1.静脉注射失败导致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见第六章 ),在输液过程中均可导致溶液不满或滴入不畅。应及时更换针头,另选部位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可调整针头角度或肢体位置使点滴通畅。

3.针头阻塞可折叠滴管上段输液管,轻轻挤压滴管,若有阻力感,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切忌加压疏通,避免造成小的肺栓塞。

4.压力过低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或体位改变等原因可致输注液体压力过低,应根据情况予以处理,如适当提高输液瓶位置或改变体位,必要时报告医生处理。

5.静脉痉挛因液体或环境温度过低,或输注药物浓度使患者敏感性过高所致。可在穿刺部位上端热敷,必要时加温液体或稀释药液。

(二)滴管内液面过高

倾斜输液瓶或输液袋,使输液瓶针露出液面,待滴管液面下降至合适高度或挤压滴管后,恢复输液瓶位置。

(三)滴管内液面过低

挤压滴管,使液体流至适当高度。

(四)滴管液面自行下降

由滴管或滴管以上部位漏气所致,应立即更换输液器。

四、输液反应与防治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1)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输液器污染和操作过程中液体配制、皮肤消毒等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空气质量不良等,均可导致热物质进入人体。

(2)微粒污染。

(3)输液量大、输液速度快、液体温度低。

2.症状输注液体后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患者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等症状。轻者体温常在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可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谵妄等症状。

3.护理

(1)预防

1)输注前认真检查液体、药物和输液器的质量。

2)在输注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根据药物性质适当加温。

(2)症状护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对反应较重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液,维持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和液体,查找反应原因;执行高热患者的护理计划,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循环负荷过重

1.原因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或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力衰竭。

2.症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气促、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严重时有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自口、鼻涌出。双肺可闻及湿性罗音。

3.护理

(1)预防详细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心肺功能和输注药物的性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监护高危患者。

(2)症状护理

1)立即停止输液,维持静脉通路。报告医生,协助进行紧急处理。

2)安置患者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3)加压给氧,用20%~30%乙醇湿化。以增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毛细血管漏出液的产生,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

4)必要时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以阻断肢体静脉血流,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

(三)静脉炎

1.原因

(1)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2)穿刺针过粗或静脉内留置管刺激性较大。

(3)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而引起局部感染。

2.症状

局部皮肤红肿、灼热、疼痛,或沿静脉走行出现索状红线。细菌感染时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

(1)预防

1)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时,尽量选择血容量充足的静脉,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交替使用静脉。必要时应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

2)选择与穿刺血管相适应的针头。静脉留置时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发现异常立即拔管。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症状护理

1)更换输液部位,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90%乙醇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或超短波治疗。

2)有全身感染症状者,遵医嘱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1.原因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更换液体不及时或加压输液无专人监护时空气则有可能进入静脉。如果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而死亡。

2.症状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异常不适或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持续响亮的“水泡音”。

3.护理

(1)预防

1)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密切监护输液过程,及时更换液体。

2)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守护,不得离开。

(2)症状护理

1)立即将患者置于头低脚高左侧卧位,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舒缩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梗死。

2)高浓度氧气吸入,与医生密切合作,进行抢救。

(五)药物渗漏

1.原因

(1)输注高渗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刺激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加。

(2)输液时间过长或速度过快时,溶液可沿针体漏出血管外。

(3)进针的角度、方向、深浅不妥,或针头固定不当,使针头滑出血管壁。

2.症状穿刺局部肿胀、变硬,与对侧肢体相同部位比较增粗。高渗溶液和刺激性强的药物渗漏时,有明显疼痛。

3.护理

(1)预防

1)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时,要充分稀释并选择较为粗大的静脉。熟练穿刺技术,妥善固定针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肢体。采用静脉留置针或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减少刺激和损伤。

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尽早对症处理。

(2)症状护理

1)立即拔针,更换肢体穿刺,局部理疗。

2)必要时配合医生处理。

五、输液微粒与控制

(一)输液微粒概念

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不溶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

(二)输液微粒的来源

1.输液器具本身的材质脱落,如玻璃内壁、橡胶塞等受药液浸泡时间过长,腐蚀剥脱。

2.药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3.液体准备过程中的污染,包括消毒密封瓶的棉签或棉球纤维、切割折断安瓿时的玻璃碎屑和反复穿刺密封瓶加药。

4.配输过程中的输液器具和空气污染等。

(三)输液微粒污染及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