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兴点,别郁闷
30593800000004

第4章 快乐,那儿去了(2)

现代人总爱自寻烦恼,这是何故?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四点假设:①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来自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②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做过多的无谓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③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像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这种无中生有的想像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中。④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然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当作生活真理,结果使自己陷入了不必要的苦恼之中。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觉有一只大蜘蛛在干扰他,他想赶走它但总是束手无策,这使他很烦恼。师父知道后,让他在坐禅前先预备一支笔,等蜘蛛来时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以便知道它来自哪里。和尚照办了,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烦恼就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引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由认知对刺激做出解释和评价,使刺激具有了意义,人再由这种认知意义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道理,下面我们以离婚为例进行分析。

离婚是个事件(刺激源)。对这一刺激源的认知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如果认为离婚说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通的,离婚使自己的幸福梦想破灭,“一失足成千古恨”,想从头再来已经不可能了。结果只会悲观失望,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假如认为对方坚持要与自己分手,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长处可以吸引人,于是从此就很自卑,在今后与异性的交往中也变得被动、悲观,甚至怨天尤人,就会给整个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假如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就很容易使自己进入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瞧不起自己,总觉得背后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总想躲避众人的视线。假如认为离婚说明了人是不可信的,男人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或者女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性,结果就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游戏人生。

假如认为离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事,很多名人都有离婚的经历,有的已经离过几次婚,人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没离过婚同样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结果就会对离婚的反应很平淡,并有可能在平淡之中还带有一丝兴奋。

假如认为对方没有良心,自己把什么都给了他(她),没想到对方竟然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玩弄和欺骗了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会怀恨对方,甚至流露出报复的思想。假如认为离婚终于使自己从痛苦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从此又自由了,又有选择的机会了,凭着这次失败的婚姻给自己留下的经验,相信再处理婚姻问题时一定会更加成熟,结果离婚带来的就会是解脱与成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件本身并不是行为反应的根源,对事件的认知才是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人的苦恼通常来自于人的不合理认知,正应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都是嫉妒惹的祸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交往中日益突出,便造成了嫉妒心理。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便会从嫉妒、怨恨,发展到打击、报复,最终导致犯罪。嫉妒心理的病源之一是过分自尊和心胸狭窄,因此,消除它既要有豁达的胸怀,还要有谦虚的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英国科学家培根就曾经指出:“在人类的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顽强、持久的了。”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觉得别人比自己强,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心里就惶惶不安、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掺杂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卑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等复杂情感,极欲消灭别人的优越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环境,这种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者容忍不了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所无法得到的名誉、报酬,或者一切他认为是很好的东西。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最好别人也一事无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拥有不了。显然这是极其阴暗狭窄的心理。

嫉妒的害处很大,对于嫉妒者本身来说,它是本质上的疵点。一个人一旦受到嫉妒心理的侵袭,往往会痛苦不堪,停滞不前,甚至丧失理智,总是以损害别人来求得对自己心理的满足,以致做出蠢事来。好嫉妒者由于总是处于事与愿违的情绪煎熬之中,其心理上的压力和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劣性刺激,可使神经系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嫉妒不仅危害自己,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它还是团结合作的蛀虫。嫉妒具有极大的分化力量,它会使集体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比如一个班级如果有几个嫉妒心强的同学,就会矛盾层出,摩擦不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嫉妒就像一条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毒蛇,它不仅分泌毒汁腐蚀自己的心灵,而且还不时地钻出来伤害别人。因此,嫉妒总是受到人们的唾弃与责备。

那么,具有这种病态心理的人怎样才能克服这个性格弱点呢?首先,要心胸开阔,放开眼界。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你强的人很多很多;其次,要尊重别人,俗话说,若要受人尊重,先要尊重别人,要敢于正视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对于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人要心悦诚服;再次,要充分认识嫉妒对自己的危害。为了报复和伤害对方,嫉妒者往往需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以及智能都下意识地投入其中,这无疑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放了一块绊脚石,结果落后者只能是嫉妒者自己。最后,要唤醒你积极的嫉妒心理,勇敢地同对手进行公平竞争。积极的嫉妒心理,必然产生自律、自强、竞争的行动意识。当你发现你正隐隐地嫉妒一个各方面都超过自己的人时,你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和结果如何?比如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我看他不顺眼?为什么他能升迁我却不行?他的长处在哪儿?如果我和他竞争结果会怎样呢?在你得出明确的结论后,你会受益匪浅。你不妨就借嫉妒心理的强烈超越意识去激发自己,升华这种嫉妒之情,以此增强自我意识和竞争的信心。

庸人自扰的自卑情结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点。这种人通常对自己的才能、特质等做出低于实际水平的评价和估计。或者说,自卑是一种瞧不起自己的悲观心态,这种心态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经常表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从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来看,它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首先从客观因素看,这一方面由于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一种社会地位的偏见;另一方面,因为某种心理特点和生理缺陷,人们不能自主地按个人意愿去选择生活方式从而造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从主观因素看,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偏差;从认知的角度看自卑感主要源于不合理的比较。自卑的人往往低估自己,过分看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忽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高地估计,对困难的难度也总是高估,而且通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与自卑有关的不合理信念的群集主要有下列几句:

我这样无能,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我相貌平平,自然没有人会喜欢我。

和别人比起来,我简直毫无可取之处。

像我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一事无成。

要克服自卑,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修养的最高境界。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表示人不但要克服自卑,还要愉快地接受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带有情感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意涵,即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满意还是失望。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接受,不能埋怨自己。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常常自苦、自惭、自卑、自惑乃至自毁。其实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关。

有些人虽然有生理缺陷,但并不悲观绝望;有些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但却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没有多少家产,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厌倦了生活。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但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后,心理就蒙上阴影,背上包袱,连自己的闪光点也看不到了,于是本应该成为自己优势的却被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能与智慧被自身的虚弱与自卑所埋没。能悦纳自己的人虽然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能悦纳自己的肯定更难成功。自卑者有时也能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但总以为这些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因而不敢与之竞争,从而为自己设置了前进的障碍。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弯曲着膝盖。”

与自卑相对的概念是自信,科学家们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也只不过使用了脑部潜能的1/10。可见,人人都可以有极优秀的表现,但必须有信心。有了强烈的自信心,无论你想干什么,都会有希望。可是,我们该怎样培养自信心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要以为自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为逞一时之能,做事不计后果,什么事都想由自己经手完成。这样就会由于力所不及而屡次失败,最后搞到信心全失。你应该划好自己的能力范围,估计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能完成哪些事情,然后再全力以赴。这样做事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其次,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优点有哪些?你要好好思考,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坚持每天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要锲而不舍,发挥所长,工作自然会有所成就。而成就不论大小,都能增强你的自信心。

最后,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把你最满意的作品和最骄傲的事迹一一列出来,经常拿来回味并自我欣赏。这时,你将发觉自己突然干劲十足,确信自己某些方面的才能更胜人一筹。与欣赏你的朋友保持紧密联络,要善于结识那些懂得欣赏你的朋友,与他们分享你的快乐。由于他们了解你,对你充满信心,一旦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时,他们就会有针对性地开导你,使你不至于失去完成目标的信心。

忘掉吧,挫折

人的一生,就是一直在重复挫折与成长交替的过程。在困难来临时,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奋力迎击,还有些人,懂得利用柔缓的方式,退一步想,考虑更远、更大的利益。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对于成功者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许多教育家提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在有一些人太脆弱,这与经历的挫折太少有关。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人,对辛苦特别敏感害怕。

人生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有的人整日沉沦,而有的人却把挫折、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同,影响承受挫折的因素主要有自身条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与认知评价等,现代人处世的关键是面对挫折要有一些解脱方法。

解脱就是换个角度,以更宽远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对它做出全面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圈子,使自己的精神摆脱枷锁,以便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解脱最好的解释。马丢了,从眼前利益来看,这是坏事,但你怎么能断定它不是一件好事呢?马如果不丢,而他儿子又总喜欢去骑马,结果就可能把腿摔断了。记得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江边的船马上就要开了,岸边来了两个挑担子的人,都急着要上船,两人同时来到跳板口上,争着要先上,各不相让。结果船开了,谁也没上去。两人大怒,手持扁担准备打架。忽然听到人们的呼救声,两人回头一看,只见那只船不知出了什么事故,正在往下沉。这两人惊愕之余,紧紧抱在了一起,感谢对方救了自己一命。

思考不幸中的万幸,万幸中的有幸,也是一条解脱之路。随时留心自己占优势的那一面,也是使精神愉快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之中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让心情忧郁,可是回到家里,看到一家人欢聚一堂,大家身体都健康,再想到邻居家有一个心脏病患者,你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自己所遇到的事,实在微不足道。人们应该看到自己生活在极大的幸福之中,应该多去关心一下他人才是。

解脱还不仅仅是消极的自我安慰,退一步想,它还有更重要而积极的方面。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自己心胸狭窄,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只看到周围的几个人、几件事,而没有从更大、更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于是许多纪律、约束、规定都引起反感,许多人许多事都令自己深恶痛绝、感到厌恶。受到一点损失,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看起来很精明,实际看重的只是芝麻,而忽略了西瓜。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弄得心神不宁,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原则上的大事却被抛于脑后,这不是很傻吗?积极的解脱是把长远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计较那些芝麻小事,抛开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为长远利益而全神贯注地去追求自己远大的目标。

在挫折面前,你不妨记住《伊索寓言》中的这个故事: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却苦寻而不得,只找到一些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些柠檬真甜,正是我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