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不一定能带来快乐
现代社会,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许多人心中便产生了“金钱能带来快乐”的不正确心态,并导致生活中一幕幕悲剧的发生。
内蒙古包头市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改革开放后,周某凭其灵活的头脑、过人的胆识,很快富裕起来,成为闻名一方的大款。由于各方面因素,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成了“黄金王老五”。有了钱以后,他开始寻求伴侣。但许多女孩与他接触不久就离他而去,能留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爱慕虚荣的女子。久而久之,他失去了追求真爱的信心,转而频繁出入娱乐场所寻求短暂的刺激与所谓快乐。但每次一掷千金、疯狂作乐以后,他却陷入更深的空虚和苦闷当中。久而久之,他染上了毒品,开始在吸毒中寻求那种“梦幻般的感觉”。最终,吸毒吸得倾家荡产的他,在家中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周某的悲剧就在于他不能正确对待感情生活中的问题,误解金钱可以带来快乐,可以通过金钱买来“快乐”以弥补感情生活的不足。其实,期望用金钱换取永久的快乐是愚蠢的,一味享受物质的人,沉淀的只是空虚的浮华,不会有精神上的自由,不会有心安理得的快乐。
金钱除了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外,在人们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金钱带来的只是感官的刺激,是短暂的快乐。在这之后,却会使人陷入更深层的空虚之中。这一现象多发生在低收入者身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有这种心态的人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有这种心态的人由于收入微薄、生活窘困而自觉低人一等,转而想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窘迫的生活状况,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来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心”,以致造成不良后果。
某高中学生小明,原来家庭条件尚可,学习成绩也说得过去,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不错。但自从父母下岗以后,他的性格却发生了变化。在对父母的下岗讳莫如深的同时,为维护自己的面子,竟用父母辛辛苦苦所节省下来的钱买体面的衣服,所以同学们一直对他家里的情况毫不知情。但没想到一次意外的体检却使其天机泄露。由于事前未通知,他毫无准备,在脱衣服称体重的时候,他那双已开“天窗”的袜子使得他抬不起头来。特别是听见有同学说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候(事后调查得知别人根本就不是针对他说的),他更是恨不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事后,心理极度失衡的他把怨气全撒在班主任身上:要不是他忘了通知,怎么会出这种事呢?于是,他在一个夜晚,用刀把班主任刺成重伤,最后被绳之以法。
小明的悲剧就在于其过分为贫穷而自卑。本来,父母双双下岗是一件令人同情的事,只要他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人都不会看不起他的(他们班另外还有下岗职工的子女,学校也举办过给下岗职工子女送温暖的活动)。可悲的是,他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最后酿成大祸。
贫穷不可怕,世界上的穷人多得是,可怕的是心灵的“贫穷”,这种“贫穷”才是最致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即使出身贫寒,只要行得正、走得直,照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再说,也完全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改变处境。
贫穷不是罪(2)
人比人,气死人
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从何而来?我们人类又从何而来?这是人类一个充满疑惑,并探索已久的问题,也是在许多充满想像与传奇色彩的传说中,屡屡涉及的问题。
《圣经》中对天、地和人类起源的记载充满浪漫色彩,而其中〈创世纪〉是这么描绘的:
在东方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平原上,上帝开辟了一个园子,这就是传说中的伊甸园。上帝把亚当(字面的意思是“人”)安顿在园里,叫他培植树木,照管园子。伊甸园里生长着五花八门、赏心悦目并且结有甜果的树木。伊甸园的正中有生命之树和知善恶树。园内有一条大河流过,它灌溉着园中的树木……
上帝允许亚当食用所有树上的果子,只有知善恶树除外,上帝警告他不准触动这棵树上的果子,否则就有生命危险。上帝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是很枯燥的,于是就把在地上生活的各种野兽和其他爬虫都起了名字;但是亚当仍然感到孤寂,因为在他身边还没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同他作伴。
于是上帝趁亚当睡着的时候,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用这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后来亚当说:“她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我要把她当作自己来看待。”从此,男子成年后要离开父亲和母亲,与妻子结合;夫妻两人要成为一体。
当时亚当和他妻子都是赤身裸体的,但他们并不觉得羞耻。
在各种生物之中,蛇是最狡猾的。有一天,它对那女人说,上帝之所以禁止他们吃那善恶树上的果子,是因为害怕人的眼睛会亮起来,变得像上帝一样能辨别好坏是非了。女人仔细端详了一下善恶树,看到那棵树和树上那些可以给人智慧的果子长得非常可爱。于是她摘下一个禁果,把它吃了,然后又劝她丈夫吃了一个。这时,他们眼上的遮障落了下来,他们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赤身露体的。他们为自己裸身感到羞耻,就摘下无花果树的叶子遮蔽身体。
上帝在乐园中散步的时候,亚当和妻子藏到树丛中去了。上帝问亚当:“你在哪里?”他回答说:“我在园里听到了您的脚步声,觉得羞耻,因为我光着身子,所以就躲了起来。”上帝又问道:“你光着身子,是谁告诉你的?莫非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
亚当把过失推到妻子身上,而当上帝斥责那女人时,她又怪罪蛇诱惑她吃了禁果。上帝非常生气,便诅咒了蛇,叫它永世在地上爬行、吃土,并且与人结下不解之怨。上帝又命令那女人说,今后她生儿育女时要备受苦痛,对丈夫要百般顺从,因为丈夫是管辖她的。最后,上帝又安排了亚当的命运,由于他违犯了他的命令,那哺育他的大地将受到诅咒。“大地要为你生长出荆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间的野草。你必须汗流浃背才有粮食吃,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来自尘土,就仍要归回尘土!”
亚当给自己的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应当成为大地上的生命之母。上帝又为他们用兽皮制作了衣服,遮蔽他们的身体,然后把他们逐出伊甸园,因为上帝担心他们再吃下生命树上的果子而长生不死。上帝另外又派了一位天使,手持一把喷发火焰的宝剑,把守伊甸园的大门。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从天堂来到了尘世,过着平凡人的生活,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子孙。
《圣经》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书,就这样记述了人类的来源。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赤身裸体地来到世上的。尽管《圣经》上的这则传说是宣扬上帝主宰人类的唯心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所排斥,甚至也为不信仰上帝者所排斥,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老祖宗确确实实是身无丝线的来到人世的,最终也确确实实是赤身裸体归于尘土的。
一个能透视人生的人,可驾轻就熟地驾驭事物而不为事物所驾驭。他有敏锐的洞察力,对金钱、名利等等东西,都能从最深处加以剖析。他观察严谨、思考周密、推断明晰。仔细想一下,天下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身外之物,所以他能在自己的一生中,静心而处,从容以对,自然能快乐无忧。愚人之所以挥不去烦恼、忧愁、苦痛,在于其被外物所迷惑,因而一遇到名利之事便撇不开、放不下,常常为欲望的不满足而受煎熬,那么,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因此,如果你真想活得有滋有味、愉悦快乐,就学学那悟得透人生来去真相的智者吧。
《周纪》里有个人物,名叫李克。此人曾为魏文侯相,助文侯富国强兵,修明法制。一天,文侯要选拔辅相,就把自己看中的魏成和翟璜两个人选提出来,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应该去谋划尊贵者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应该去考虑亲近者的事,臣是一个在野的人,实在不敢应命。”文侯说:“先生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请不必谦让!”李克说:“君王只是没有详察罢了。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得意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举荐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用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文侯道:“先生回家休息吧,我已定下辅相的人选了。”
李克辞出,恰好遇见翟璜。翟璜说:“刚才听说君王召见先生,谈论选任辅相的事,结果如何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变了脸色,生气地质问说:“防守西河的吴起,是臣推荐的。君王内心为邺县百姓忧虑,是臣推荐西门豹。君王准备攻打中山国,臣推荐乐羊。中山被占领后,未能选派出防守的人,臣推荐先生。君王的儿子没有师傅训导,臣推荐屈侯。凭着这些有眼可见、有耳可听的事实,臣哪一点比魏成差?”李克说:“你当初把我推荐给君王,难道是要结党营私做大官吗?君王向我征询选谁为相的意见,我只做了请君王详察这样的建议。我之所以知道君王必定会任魏成为相,乃是因为魏成在自己薪俸的开支上,把十分之九用到了有关国家的事情上,只将十分之一用于他个人,因此从东方吸引来了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等贤者。这三位,君王都把他们视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把他们用作臣子,你怎么能同魏成相比呢!”翟璜不安地后退了几步,向李克拜了两拜,说:“我翟璜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讲话失礼,希望终生当您的弟子!”
贫穷不是罪(3)
这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至今仍然实用。为人正直的李克,在位时一心辅佐文侯,为国家建功立业,功居榜首却从来不与其他大臣们比物欲、争高低,因此深得文侯的喜爱和信任。李克下野后,文侯面临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仍忘不了征求他的意见;而他,却总是不以个人利益为本,而以国家利益为重。他对魏成的评价,尽管讲得不够全面,但他特别强调其不视俸禄为私产的贤明,以及在招纳人才上出以公心的高尚品德,应该说是抓住了其人的根本,即使在今天,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根本去评价别人,也是非常得体的。反观翟璜,总觉得自己有很多长处、很大功劳,辅相的位子非他莫属。他得知文侯见李克谈论这件事,便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心有不甘,要与魏成一比高低,总觉得自己要高人一等,相位定然是非他莫属,否则便是选拔不公。这种现象古代有,现代社会也可谓司空见惯。就是因为他私心太重,太想与人争个高低,结果才导致了他的“落选”。
别总是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是人们熟悉的一句成语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其原文是:“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它的本意就是讲已经取得了陇右,还想进攻西蜀,可谓不知满足啊!后来,人们便用“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这层道理,在《伊索寓言》中也讲得很透彻:“有些人因为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人的贪欲,尤其是对权力的贪欲,是永无休止的。人在未踏入仕途时想当官,当了科长思处长,可当了处长之后呢,又会想当厅长,等当了厅长之后,又会想做副省级,得到副省级的职位之后又会考虑更高的头衔。
这就是人的贪欲。有人说,“得陇望蜀”是人的天性。这种看法,似乎无可挑剔,但为人处事,总在一味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爬到一定的官位,戴上一定的乌纱帽后,仍不满足,还想追求新的官位,拥有不曾拥有的权力,那么到头来,只会被权力弄得疲惫不堪。
通晓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在汉桓帝时期,梁冀权倾朝野,专权弄权,飞扬跋扈,不仅对反对他的大臣加以迫害,而且连同他意见相悖的皇帝也不放过。据史书记载,八岁即位的质帝年幼但聪明过人,曾经因为在群臣朝见的时候,注视梁冀,说他是蛮横霸道的将军,而受到梁冀的痛恨,并寻机害死了他。质帝死后,梁冀与梁太后狼狈为奸,为控制朝政,立15岁的刘志为帝,史称桓帝。梁太后继续临朝摄政,实际上,真正的大权仍在梁冀手中,桓帝成了傀儡皇帝。迫于无奈,桓帝将梁冀、梁太后之妹立为皇后,一干忠臣均被免职、迫害。梁冀凭借着两个妹妹,越发肆无忌惮,百官受到提拔升迁,都必须先到梁冀家谢恩。但梁冀这一专权的局面,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安和恐慌,也使得不少清流人士尖锐地抨击时政,给桓帝极大的打击。
延熹一年(公元159年),梁太后、梁后相继去世。桓帝对梁冀擅权之事早已忍无可忍,于是找了个机会,下定决心,于此年八月诛除了梁冀及其党羽300余人。
梁冀贪心不已,争权夺利的行径,以贪权、篡权始,也以专权、弄权终。对这种结局,北宋的思想家、史学家司马光曾经指出:“为人生之大害者,欲壑矣!”也就是说人生最大的祸害,无非是欲壑难填了。此中道理,在今天已为人所共知。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仍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热衷于名利,处心积虑地争权夺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人不仅失去人生的乐趣,将在企盼、争斗的煎熬中度过一生,而且必定会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
陈毅元帅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伸手,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和满足,自由和满足代表幸福快乐。伸手,意味着心灵的私欲和贪婪,浮躁和贪婪代表着苦海无边。不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洗涤,一味地攀登高峰,其结果不是上天堂,而是把自己推向苦海。
人若是能知恩惜福,不贪心,不妄求,苦痛便会烟消云散,祸患、灾难亦不能近身,幸福、快乐将不召而至。
假如你领悟了这样的处世原则,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与快乐!
寻找生命的平衡点
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平衡的心理。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出了国、某人盖了别墅……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对比促成了心理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取得一种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丧失道义,自私贪婪之心膨胀,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将陷入难以回旋的败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