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想让孩子活得快乐,就要让孩子给别人以坦诚,给别人多一些微笑;要善待身边所有的人,不要用妒忌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人,这样孩子就会朋友多多,开心多多,幸福多多,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快乐的、幸福的人。那么,家长如何培养一个不妒忌的孩子呢?
对孩子的行为要理解和体谅
不去妒忌他人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孩子应该具备的一项美德。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显露出妒忌心的萌芽时,不要对孩子严加批评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孩子丧失自尊,身陷妒忌的痛苦之中。我们应该面带微笑,静静地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化解孩子心中不快的阴云,消除孩子因敌对情绪产生的愤怒。理解和体谅,可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并将妒忌转化为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小,遇到事情爱问为什么,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鼓励,而是呵斥指责。这种做法,极易让孩子产生妒忌心。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每一个长处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健康的心理会使孩子从小心胸开阔,大度乐观,也就远离了妒忌。
指导孩子学会不断自我完善
当孩子对某一个同学产生妒忌心的时候,便会对这个同学充满莫名的愤恨,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发泄。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冷静下来,用平和的心态分析别人为什么会比孩子强,找一找别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发现其中值得孩子借鉴的地方。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启发孩子与自己妒忌的同学交朋友,消除妒意。
让孩子了解和遵守竞争原则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因为若是孩子在与对手进行竞争的过程中,看到对方胜于自己,将对方所取得的成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就会心生妒忌,憎恨对方,进而引发不择手段、不讲游戏规则的行为。如果因妒忌生出害人之心,便会走上歧路。
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如何公平竞争和调整心态。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应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并从中体会到竞争的乐趣。
总之,让孩子远离妒忌的心理,才能让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与人合作。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妒忌心理。
让孩子主动寻求帮助
在所有的办法当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寻找别人的帮助。
成功不能只靠自己的强大,成功需依靠别人。同时,只有帮助更多人获得成功,自己才能更成功。
安赛尔是一家路桥建筑公司的职员。一天,上司让他和一个同事一起核算一个建筑项目的费用。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安赛尔和同事进行了分工,各自集中精力完成自己那一部分。
然而,核算进行到2/3时,安赛尔对其中一个数字把握不准,不知道核算公式是否正确。怎么办呢?安赛尔左思右想,最后,还是不愿意请教同事。虽然同事曾经明确表示过,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但安赛尔不想让同事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逊色于他,更害怕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影响自己在上司心中的形象。犹豫再三,安赛尔按照拿不准的公式进行了核算。
结果,安赛尔真的把公式弄错了,预算费用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故,都与这次核算失误有关。巨大的资金空洞,几乎把整个公司拖垮。公司管理层追究责任,给了安赛尔解雇的处分。
而斐尔的做法与安赛尔完全不同——他是一家电器公司的销售主管,业绩斐然,一直是同事们羡慕的对象。可很少有人知道,斐尔刚刚来到这家公司时,业绩却非常差。那时斐尔对销售工作非常陌生,于是他经常向同事们请教。然而同事们怕他抢了自己的客户,没有一个人坦诚相告。
但斐尔还是锲而不舍地询问、学习,一有机会,就向公司上上下下的同事请教业务知识,不放过公司的每一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熟悉业务的机会。
有一次,斐尔与公司的门卫闲聊,无意中发现门卫对公司业务非常精通,而且凭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对如何与客户打交道也颇为在行。斐尔很惊喜,和门卫畅谈了很久。以后,但凡遇到困扰自己工作的各种问题,他都诚恳地请求门卫给予帮助。门卫被他的诚意打动了,耐心地为他指点“迷津”。结果,斐尔如愿以偿,在门卫的帮助下,他和客户打交道越来越得心应手,工作也越做越出色。
后来,斐尔做上销售主管后,他总是热情地帮助自己的下属解决问题,耐心地指导新职员,也鼓励销售业务员之间坦诚帮助。于是,在公司的销售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斐尔认为,虽然有时信息的共享会使个别业务员的利益受些损失,但从长远角度看,只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才能使大家共同获益,共同进步。
问题永远难不倒人,只有人才会难倒人。人帮人,则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而人与人之间要是互相拆台,拒绝合作,小小的问题也会成为长久的扯皮,最终变成危害大家的大问题。
所以,作为家长,如果我们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麻烦,最好建议他们学会从别人那里寻求一些意见和帮助。毕竟,每个孩子都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一个合理反应应该是寻求帮助。然而现实却表明,许多孩子在需要帮助时却不主动寻求帮助。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如果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在别人的帮助下,可能会很快得到解决。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箱里玩耍,忽然,他在玩具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很大的岩石。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他手脚并用,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挖地弄到了箱子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箱子的边板。
小男孩憋足了力气,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箱子里,还不小心砸伤了手指。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时父亲走了过来,问他为什么哭。小男孩说:“石头太重了!我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可还是不能搬动它。”
“不对,儿子,”父亲认真地纠正道,“你还没有想尽所有的办法——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说着,父亲弯下腰,轻松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箱子。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让孩子对求人怀有偏见,产生一提到求人就皱眉头,甚至羞于告人,认为那一定是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情况。即便是向别人求取帮助,也必须是以自尊、自重、自爱为前提的,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倚。
团队教育,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一个人开车迷了路,他边开车边查看地图,结果车陷在乡间小路边的壕沟里。他虽然没有受伤,但车却深深地陷在淤泥里了。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农舍,这个人便去求援。
走进农舍小院,他发现根本没有汽车或其他现代化机械。马圈里唯一的牲口是头衰老的骡子。开车人本来以为农舍的主人会说这骡子太瘦弱不能帮忙。可农夫爽快地指着那头老骡子说:“没问题,马克可以把你的车拉出来!”
开车人看了看憔悴的骡子,担心地问:“你确定它能行?这附近可有其他农场?”
“住在这附近的只有我一个人。别担心,老马克能胜任。”农夫自信地说。
农夫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汽车上,另一端固定在骡子身上。一边在空中把鞭子抽得“啪啪”响,一边大声吆喝:“拉啊,乌克!拉啊,卡卡!拉啊,迪斯!拉啊,马克!”
没多一会儿,小轿车就被老马克毫不费力地拉了出来。
开车人又惊又喜。再三谢过农夫后,他忍不住问,“你赶马克的时候,为什么要装做还赶着其他骡子的样子?你喊马克之前,为什么还喊了那么多别的名字呢?”
农夫拍了拍老骡子,笑着说,“我喊的都是我原来那些骡子的名字,它们以前都和老马克一起拉过车。老马克是头瞎骡子,只要它以为自己在队伍之中,有朋友帮忙,干活就特别有劲,连年轻力壮的骡子都比不过它。”
看来,一个人生活在团队里,才会得到用不尽的力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个人的力量相对团队来说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奋斗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
今天的孩子将来不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加入一个或大或小的团队。有些孩子还可能会亲手组建一个团队,领导一个团队。无论你是团队的成员或是团队的领导,一定要一种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它要求在集体中有事要大家商量,个人要服从集体,少数要服从多数。可是有些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不如此,陷入了个人主义的误区,自私心理在作怪,往往以自己为中心考虑问题,缺乏共同的责任感。而团队活动却能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呢?以下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