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很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甚至在进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阻碍前进的脚步,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专注与坚持,只有这种力量才能让人一步一步朝前走,越来越接近终点。
有一天,俄罗斯的着名作家克雷洛夫正在大街上行走,一个年轻的农民拦住他,向他兜售苹果:“先生,请你买些果子吧,但我要告诉你,这筐果子有点酸,因为我是第一次学种果树。”年轻的农民很笨拙地说着。
克雷洛夫对这个憨厚、诚实的农民产生了好感,于是买了几个果子,然后说:“小伙子,别灰心,只要努力,以后种的果子就会慢慢地甜起来,因为我种的第一个果子也是酸的。”
农民听了之后很高兴,问:“你也种过果树?”
克雷洛夫笑着解释说:“我的第一个果子是我写的剧本,可是这个剧本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剧院愿意上演。”
与克雷洛夫的写作命运相近,海明威最初寄出的几十个短篇全部被退了回来;莫泊桑直到三十岁才发表第一篇作品。
第一个果实常常是酸的,这是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面对这种现象,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充满哲理的话:“多走一步,就可以缩短一步接近成功的距离。胜利就在前方,你的任务就是坚持,就是再多走一步!”
多走一步的坚持精神,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由于各种原因,孩子做事很难有始有终,刚开始时认认真真,时间稍长就很难坚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
孩子由于年龄小,意志力不强,坚持性不够稳定,做事往往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使其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孩子坚持性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还可以发展他的认知能力。拥有良好坚持性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自信、乐观、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所以,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首先,家长要做出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孩子没有耐心,大多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
所以,家长首先要注意不让孩子形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其次,不要打断孩子的正常活动。
有时候,家长会出于关心,不分时间、场合经常打断正在专心做事的孩子,这也是使他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原因之一。当孩子正在画画儿,妈妈不时地问他“要不要喝水”,奶奶走过来说“孩子,吃个苹果吧”。在画画儿的过程中,孩子不断被打断,画画儿的兴趣自然会受到影响。孩子的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经常受到干扰,他的心就静不下来,长此以往,孩子的坚持性就无法养成了。因此,当孩子正在专心做事时,家长一定不要打扰他,给他一个沉下心来全心全意做事的氛围,相信孩子的坚持性是会有所提高的。
第三,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成人应故意把一些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要求孩子给它们喂食,让孩子去取牛奶等。孩子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责任,也就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第四,要给孩子设置点障碍。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第五,教育孩子做个执着的人。
执着的人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因为那是软弱的表现,所以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执着精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想了两分钟,没头绪,就转而求助妈妈。妈妈是不是马上就给孩子解答呢?不是的。妈妈如果这样做了,下一次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还会如此,很快就会放弃思考。所以,一开始,父母就要告诉孩子,尽量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让孩子自己去想。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孩子就能找到好的解题方法了。
孩子还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缺乏自制力,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往往有始无终,所以家长要把督促者的职责做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磨炼自己
传统的课堂教学,孩子学习的空间较为封闭、狭窄,眼界限于书本,限于教室,这种封闭的时空使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蒙上了成人的“烙印”。而社会实践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未弄懂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重新认识,明白真谛,加深理解。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就要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社会实践不仅为学习这一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大的好处是让孩子真正地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去亲自体验生活,通过动脑想到了要问什么。亲自询问获得答案,相信这样获得的知识一定是最牢固的。并且,经过这样的社会调查,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而当孩子走进社会,对各方面会有一个直观的明确和了解,等将来在课本上学到这部分知识时,他就能够更加用心去学习,去掌握。有的孩子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才深刻地认识到,原来这些知识这么有用,从而从思想上对这些知识重视起来。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对孩子们的关爱也就特别强烈。父母们给了孩子们太多的关爱,致使许多孩子自身存在很多陋习。为此,家长有必要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多锻炼自己。
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孩子,孩子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实践活动的每一项内容,涉及的都是孩子亲自操作、亲身感受。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说的是某中学有位老师让学生做制取氧气的实验,在操作中竟然有80个学生不会划火柴,有的同学划了几十根都没有把酒精灯点着。由此可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多么必要。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凡事都要靠父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会有效地改掉这些毛病,提高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知道,社会实践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载体来达到育人的结果。社会实践活动克服了学校那种纯理论的空洞说教和脱离实际的弊端。让孩子到军营,可以体验部队的艰苦生活、纪律严明;到工厂,可以了解工厂的生产程序,体验工人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到农村,可以体味农民的淳朴、善良、淳厚、勤俭的美德……采用这些方法,孩子可以亲身感受生活,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思想上质的飞跃。
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活动方案、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创造性地参加一些科技、生态、环保、生物等方面的活动。例如:生物智能研究、电脑网页制作、航模制作、未来家园创设等。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大胆推理和超越思维定势去演示,触及前人未曾开发的领域,延伸到一切可以延伸的学科范围,设计出前人没有设计的东西,从而大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一句话,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质的飞跃,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
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就使其直接和社会打交道,和社会中人交流。孩子要了解社会人情,挖掘地方人文资源,首先就要考察、调查、调研、访问,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要针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会该怎样解决,怎样和人对答,采用怎样的方式,尽可能地和当地居民共同交流。最后是分析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这样的过程,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不仅如此,孩子在社交过程中还会丰富他们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
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孩子勇于挑战、勇于接触社会的素质。社会实践活动之初,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环境陌生或者认为自己没有经验或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而不敢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孩子在今后面对社会时,就会有一个更积极、主动的争取和把握。
由此看来,适当地进行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努力自我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认识社会、增长见识、体验生活、感受人文等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而这些事在教室里是难以体会得到的。社会实践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