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福州府志万历本
30797200000014

第14章

车下浦

圳充埔

孤洲浦以上四都。

塘二十二

大 塘知县徐谟筑。

古浐斗门塘元延祐间疏凿,承福清界及五都、八都各陂水。以上在七都。

前曾塘

丁 塘以上八都。

凌古塘九都。

沙径斗门塘

普 塘

斗门海塘以上十都。

屿南斗门塘十都。

东洋塘

西洋塘

郑湖塘

崔 塘

海路塘宋时筑。

闾山塘以上十四都。

漳港塘十五都。

董 塘十六都。

南网塘十八都。

岭口上塘

倪 塘通西湖水。

林简塘注龙潭水,以上方安里。

上湖石塘二十三都。

屈尺塘二十四都。

溪六

丘 溪八都。

沙坂后洋溪

黄弄溪以上九都。

获洋王背大溪

中圳刘背二溪以上十三都。

堰二

镜石何师新三堰合为十一都。

嘉禾大石新城屯四堰合为一十一都。

洋一

福船洋内有横直三沟,可通潮,注大塘水,在二十一都。

陂六

荻芦陂七都。

新田陂

灌洋陂

周 陂以上八都。

章 陂

童溪陂以上十九都。

沟七

福田沟十都。

崔塘洋沟十四都。

元祐沟十五都。

承天沟

韩塘沟

百石沟以上十六都。

大官沟二十三都。

圳二

晋塘洋圳十都,接十四都界。

横 圳十三都。

埭三

保丰塘埭县北方安。

晋溪浦埭县西南通淡潮。

河头浦埭县南。

坑五

白芒坑

溪口三坑十三都。

金冬坑方安里。

堤十

大唐堤

石濑堤以上七都。

湖前堤

普塘堤十都,接十三都界。

海塘堤

旒山塘堤

前塘堤

后崎塘堤

东西二堤以上十四都。

井六

杨 井县西南一十余步。

衙里井县西隅三十余步。

天妃宫大井县西四十余步。

龙 井十都,龙泉院山。

仙 井十四都,仙人峰下。

灵 井十九都。

连江县

湖一

东塘湖隋开皇间,邑人林峣等舍田为湖,周一十里。岁久壅阏,半为民田。唐咸通初,县令刘逵奏复之;宋淳化初,县令鞠仲谋增修。在钦平下里。

塘八十

县前塘

三脚塘

方崎里塘

下 塘

四木臭洋塘

赤炉塘

双木黄塘

双木柴桥塘

北禅小崎塘

兴庆前墥头五石塘

黄贾塘

县前大渠塘

王 塘

小屿塘

浦下塘以上钦平上里。

小桥塘

四木臭上下路塘

后坂王前塘

毗田屯后大渠塘

毗田屯塘

双碑塘

县东大渠塘

赤炉洋塘

后榄塘

王蚕洋塘

后 塘

西林寺塘以下钦平下里。

师子塘

龙山茭湖新塘

水苋塘

王浦塘有斗门。以上嘉贤下里。

峡 塘

水合塘

洗马塘

大小柘塘

松坞塘以上二十九都。

秦 塘

多爻塘

王 塘有斗门。

荐福塘

师姑塘以上新安里。

高梁大塘有斗门。

湖探塘

童桥塘有南北斗门。

官庄塘

陈舍后塘

长浦塘

郑崎塘

城门塘

石桥塘

可 塘

黄崎塘有斗门。

统军塘

外塍塘有斗门。以上安庆里。

横坑塘

刘舍塘

董舍前塘

外埕塘以上永贵里。

乌烂塘安德里。

王孙塘

管渎二塘以上保安里。

橘木塘

土花塘以上建兴里。

下廉塘

官桥塘以上集政上里。

前 塘光临里。

古 塘

林湖塘以上清河里。

圆 塘嘉贤上里。

王 塘

乌石塘

刘家洞塘

罗喝塘

大门塘

括 塘

括大塘

层屈塘

官路塘

猛浦塘以上仁贤里。

溪一

小涸溪安德里。

坝三十四

财溪坝嘉贤下里。

龙潭坝新安里。

澄岩坝

西泄坝以上安庆里。

大潭坝永贵里。

张坂坝

王宅坝

炉冲坝

小洄坝

中圳坝以上光临里。

澄田坝安仁里。

大 坝嘉贤上里。

东塘溪坝

洋门坝

柴蛇坝

神宫坂坝

王坂坝

东湾村坝

纠泉坝

神宫后坝

南洋石滩坝

石峡神宫坝

郑门前坂坝

溪柄翁前坝

南山坝

陈趣坝

新洋坝以上贤义里。

石峡坝

大溪坝

溪东坝

凤山坝

溪东大坝以上仁贤里。

溪西坝

乌石坝以上安定里。

圳十五

牛 圳

龙泉圳

荻芦岭圳

西桥圳

西川圳以上新安里。

孙 圳

官田圳以上永贵里。

水洋中圳

竹桥师姑圳

南塘圳以上安庆里。

郑塘圳

官 圳

后塘圳

南般圳以上安德里。

古 圳光临里。

井二十一

美政井县东。

傅公井儒学东北隅。

尼山井儒学尼山堂北。

龙兴井龙兴观。

河山井河山庵。

化龙井钦平上里。

西宫井祐圣宫。

童 井安德里。

炼丹井安德里章仙峰。

九 井一长街,一钦平里天王寺南,一旧社坛巷口,一大街西,一大街东,一大街中兴贤坊,一仁寿境,一兴贤云路口,一仙花宫南。

朱砂井县北。

后崎井二十九都。

五泉井

罗源县

塘一

余家塘县东隅。

渠一

永利渠宋庆历间,县令陈偁凿。

坝一

南庄坝县治西南半里。源出囗囗山并金钟潭,合流入南岸洋。

坝一

蒋坑坝县治西南半里。源出蒋山,流达县前。

井八

仁寿井县东仁寿坊左。

仙泉井祐圣宫右。

旧社稷井县西四十步。

城隍井

玉峰堂井县西五十步。

水陆寺井县西笃行坊内,周显德间浚。

孝 井孝行坊内。

南岸井莲花山下。

永福县

湖一

白叶湖康元里。

塘五

官 腊二塘永安里。

嵩口塘

峬塘以上保德里。

大邹官塘英达里。

陂一

后黄陂康元里。

井三

古 井城中。

虹 井城中。

香泉井二十七都。

福清县

湖三

竹 湖光贤里。

北 湖新宁里。

三十六脚湖其湖水清碧,有荷花发生于中,鼋鳌鱼鳖甚番。在海下里海坛山之内。

港一

香岩五峰港万安里。

塘九十七

东西二塘永东里。

官 塘修仁里。

凤 塘

愿 塘以上浔洋里。

后 塘永宾里。

王洋塘

后 塘以上方民里。

西陂塘

东陂塘

古龙塘以上方成里。

郭 塘

麻车塘

陈坑塘

刘坑塘以上福唐。

新 塘

蟹塘以上化北里。

郑 塘

垆洋塘

倪宅塘

潘占塘

曹 塘

白 塘

福坑塘

葛坑塘

信坑塘

龙潭应塘

东一龙塘以上平北里。

木 塘

括 塘

木椎塘以上并得里。

占计塘闽忠懿王筑。

黄蘗海塘

洪 塘

萧 塘以上隆仁里。

吴田塘

寺家塘

郭 塘

桑 塘

鳗坑塘以上化南里。

嘉 塘

缺 塘

马屈塘

高岑塘

林子洋塘

江阴塘

道场塘以上江阴里。

陈 塘

林 塘

沈 塘

潘 塘

薛 塘以上临江里。

东禅塘宋刘逢舍地筑。

石臼坑塘

漳 塘

池家塘

林陂塘

场前塘

黄 塘

林 塘以上万安里。

横 塘光贤里。

镜 塘

后 塘

姚 塘

戴 塘

王 塘以上清源里。

官 塘

牛天塘

麻昌塘

马槽塘

加 塘

游 塘

施 塘

洪 塘以上方兴里。

游 塘

莲荷塘以上永福里。

如 塘

官 塘

径 塘

南湾塘

笋坑塘

下莲塘

牛台塘

横溪塘

桥头塘

孤诘塘以上清远里。

乌焦塘

竹头塘

宅舍塘

白鲛塘

磨洋塘

周重塘

梁 塘

前 塘

古 塘

章 塘

兴 塘以上善福里。

溪一

龙 溪新宁里。

洋五

松潭洋仁寿里。

大湖洋跨浔洋、隆仁、福唐三里。

灵石白麟洋

灵石蟹屿洋

绵亭洋以上光贤里。

陂一百三十二

溪田陂

洞子陂

石塍陂

后塘陂

刘洋陂

郑前陂以上修仁里。

郑神陂

赌饮陂

上牙陂

两尽陂

神宫陂以上仁寿里。

建临陂

龙潭陂

东溪陂

择善院前陂以上永宾里。

程溪陂方成里。

王粤陂平南里。

古塘陂

秋芦陂

箫塘陂

前门陂

郑塘陂以上隆仁里。

灵石前陂

洪福庄陂

应天院前陂

朱步岭陂

卓岭陂

溪田陂

西洋陂以上万安里。

元符陂唐天宝间置,又名天宝陂。宋元符中,知县庄柔正修之,镕铜汁以固其基。新丰里。

苏溪陂

法海陂

漆林白獭陂唐黄蘗僧所开。

后溪陂

林塘陂

东渡陂以上光贤里。

石塘陂文兴里。宋祥符中,知县郎简筑,一名祥符陂。****希逸,明郑善夫有记。

黄 陂

庆 陂

陀 陂

马 陂

姚 陂

姚下陂

石蛇陂

万安陂

后陈陂

上姚陂以上清源里。

潘 陂

严 陂

莒 陂

天竹陂

木溪陂

玉金陂

薛洋陂以上方兴里。

新洋陂

岭口陂

下洋陂

龙潭陂

潘兜陂

张洋陂

大洋陂

景洋陂

段平陂

里头洋陂

长潭陂

北洋陂

南洋陂

郭 陂

张 陂

程 陂

新 陂

董 陂

吴 陂

官 陂

小 陂

简 陂

游 陂

磨 陂

龙溪陂

师姑陂

大莒陂

文殊陂

下宅陂

大洋陂

周 陂

溪西陂

郑马陇陂

龙 陂以上新宁里。

膳 陂

马 陂

陈 陂

岩 陂

许 陂

西 陂

滩 陂

王 陂

翁前陂

漳塘陂

小洋陂

里洋陂

双亩陂

昆仓陂

寺后陂

章东陂

百众陂

曾舍前陂以上永福里。

林 陂

高 陂

屯塘高陂

基 陂

东圳陂

后塘陂

贯林陂

东下陂

窑斜陂

黄沙陂

南洋陂

湖潭陂

北洋陂

郑塘陂

赵塘陂

官洋陂

后溪陂

卢塘陂

郑平陂

陂头陂

卓宅陂以上清远里。

无患陂

张塘陂

杜蒿陂

田源陂

林塘陂以上善福里。

沟五

南 沟

中 沟

北 沟

横 沟

赤漏沟以上浔洋里。

坑三

郑 坑化北里。

大松坑隆仁里。

南 坑新宁里。

坝一

马栖坝永福里。

槽一

琵琶槽形如琵琶,故名,在永东里。

渚一

黄蘗郑渚田宋天禧间,僧履元置。堤其上,望之若长坂,外捍内防,日与风涛为敌。在万安里。

井十一

仙 井一在石竹山,一在天竹寺,一在径江,一在烽火山,一在瑞岩山。

拜 井在井得里。相传闽王审知拜而得泉处。

石 井永东里。

瑞峰井瑞岩普光塔西。

丹 井福真观道士林知源丹井。

龙 井黄蘗山石穴出水。

通海井瑞岩山。

论曰:尝考周礼,遂人掌邦野,千夫有浍,万夫有川,稻人掌稼,下地有潴以蓄水,有坊以止水,有沟以荡水,其画甚详,其制甚备,所以水旱不能为之灾。而太史之书有年亡绝也。自井田废而沟洫随之,其法大坏,一遇水旱,民皆待命于天,相率为不终岁之计而已。我国家先民之事,以水利领之臬大夫,诚重之也。百年以来,寖失初意,星言之驾,罔说于郊,即今城西一湖,盘据而积猾,而臬长大夫蒿目焦思,力为议复,乃通神之奸,不令之阻格不已也。鸣呼!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奈何朝四暮三,必使为国中之穴开哉?忧民之忧者,愿导利而布之下,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