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变革风生(1980-1989)
30868600000069

第69章 1989年(1)

1989年是共和国经历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由于诸多原因,首先在北京发生了随后影响全国的学潮。游行、绝食、声援,参加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万分危急关头,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制止了这场风波。这场政治风波为什么会发生?邓小平一语中的:”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几个月后召开的五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成功实现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替。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艰难中受任,不负众望,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紧党的自身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使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新的转机。

初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强调了治理整顿的方针。但政治风波使会议确定的任务不能如期实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经济制裁“,使经济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最高领导人先后访华。比起美国总统布什的到访,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访问无疑更具有历史意义。虽然因为学潮,戈尔巴乔夫只能在南苑机场受到没有红地毯的欢迎,但他的到来标志着互相争吵对峙了30年的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这一年,正当壮年的十世班禅大师圆寂,而达赖喇嘛则在西方反华势力的鼓噪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拉萨,2、3月间,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多次游行,并制造了严重的骚乱事件。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中共十三大次提出了从严治党的任务,并要求党的建设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的同时,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的活动,把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融为一体,对于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据许多地区的有益做法,中共中央组织部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城乡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建立和实行民主评议党员的制度。1989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组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

《意见》的具体内容是:

.评议目的。通过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通过民主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推动清除腐败分子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评议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应当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按照这个总的要求,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党员进行评议:(1)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同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3)是否站在改革的前列,维护改革的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4)是否切实地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纪、政纪、国法,坚决做到令行禁止。(5)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在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议党员的具体内容。党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业评议党员干部,要把顾全大局、清正廉洁、严守法纪作为重要内容。

.基本方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在党委的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有步骤地进行。方法要简便易行,时间要相对集中,不要拖得过长。(1)学习教育。对党员普遍进行在新形势下坚持党员标准的教育。这项教育要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学习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一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三大报告的有关章节和十三届三中全会文件为主,学习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要讲求实效0(2)自我评价。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对照党员标准,总结个人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要检查对深化改革、保持廉洁、加强纪律的认识、态度和行动,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3)民主评议。一般应召开党小组会或党支部会,进行民主评议。评议中,要是非分明、敢于触及矛盾,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听取非党群众的意见。(4)组织考察。支委会对党内外评议的意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综合,形成组织意见,转告本人,并向支部大会报告。(5)表彰和处理。对民主评议的好党员,由党组织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扬。对模范作用突出的党员,可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对评议中揭露的违法乱纪等问题,要认真查明,严肃处理。经评议认为是不合格的党员,支委会应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妥善处置的意见,提交支部大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表决。对党员进行组织处理,应当十分慎重,原则要坚持,方法要得当。对被劝退和除名的,党组织要做好思想工作。在他们出党以后,仍要继续关心和团结他们,在工作中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加强领导。民主评议党员是对党员进行教育和加强监督的重要措施,也是扶持和发扬党内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的一种有效办法。各级党委要认真讨论研究,作出具体部署,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指导,防止形式主义。基层党组织要事先了解党员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避免仓促从事。今后,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进行一次,形成制度。

中共中央在批转这个《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不健全的,首先要把领导班子整顿调整好。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协调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的力量,共同把这项工作搞好,中央要求评议党员干部要把顾全大局、清正廉洁、严守法纪作为重要内容。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对于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全国政协制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

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一样,都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根本制度。人民政协成立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有识之士始终认为,人民政协适合中国的国情,应当不断巩固发展,充分发挥它大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独特功能。作为实现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它的任务比过去更重了,它的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还要进一步加强;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它更应当在政治方面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即应当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协在开展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反映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1989年1月23日召开第四次会议,并于27日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这就使今后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工作有所遵循。

《规定》首先阐明了制订该规定的原因和目的,即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实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规定》的具体条款内容如下:

.规定了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爱国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规定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目的是(1)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参加政协的成员参政议政开辟畅通渠道,集思广益,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协助并推动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反对腐败现象,监督国家宪法、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3)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4)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加强在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派的团结合作;(5)贯彻执行”一国两制“的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规定了政治协商的内容和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方针政策及重要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财政预算、经济与发展规划,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大事项:国家的重要法律草案,祖国统一问题及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等。形式主要有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根据需要召开的协商座谈会等,以及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会议。

.规定了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形式。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宪法与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共中央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遵守法纪、为政清廉等方面情况,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的情况。形式主要有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委会议或主席会议向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提出建议案,各专门委员会提出建议或有关报告,委员视察,委员提案,委员举报或以其他形式提出批评和建议,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和检查活动。

.规定了协商、监督活动的原则、程序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总之,从各方面情况看,制订这个规定是必要的,及时的,它的实施,将使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向经常化、制度化迈出扎实的一步,对整个社响。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产生了有益的影中共中央提出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艺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10年来的历史经验,改善和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坚持长期稳定地发展文艺的方针和政策,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民主和谐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艺的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198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

这个文件,是中共中央有关领导部门,在各级思想、文化、宣传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中广泛征求意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制定出来的。文件认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和研究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好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其具体内容是:

.正确估价当前的文艺形势。10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主要标志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摆脱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获得很大解放,创造获得很大自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艺作品不仅数量空前增加,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明显进步。在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许多文艺作品积极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内容、题材、形式、风格出现了多样化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一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和信赖的由老、中、青组成的社会主义文艺队伍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当前文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艺领导工作和文艺体制与新形势的要求不太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文艺工作方面的经济政策还不够健全;深刻反映社会变革和时代精神的杰出文艺作品不够多;还出现了一些消极、庸俗、涣散人心、对社会有不良影响的作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批评,未能经常地活跃地开展起来;文艺队伍中一些同志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专业基本功缺乏深刻钻研的精神;有些同志缺乏社会责任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建设意识,增进团结,繁荣创作,加强理论研究,就成为新形势下文艺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1)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长期稳定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根本保证。(2)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尤其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创作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多年的正确主张,它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和制约。(3)文艺基本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艺不等同于政治,不能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但是,文艺又不能脱离政治。(4)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5)社会主义文艺是政治方向一致性和内容、形式、风格、流派多样性的统一。我们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二为“与”双百“的关系,离开”二为“,”双百“就失去了方向;离开”双百“,”二为“就不能实现。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不应该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