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比喻的人,用一句话就能说明事理。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三国·魏·钟会《檄蜀文》
明察的人在危机没有形成之前就能见到,有智慧的人在灾祸没有萌芽之前就能看清。
至人不相,达人不卜。
——三国·魏·嵇康《卜疑》
最聪明的人不迷信看相,通达事理的人不迷信占卜。
上智不贵难得之财。
——晋·葛洪《抱朴子·安贫》
最有才智的人不看重金钱财物。
俗有见游云西驰,而谓听之东行。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
俗人见到浮云向西跑去,便认为是月亮向东移动。比喻愚蠢之极。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聪明的人在灾祸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有智谋的人能提前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天下有智慧谋略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大体相同。
集众思广忠益。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董和传》
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以得到广泛的益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董允传》
功劳由于才智而成,事业因才能而发扬广大。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年少聪明过人,长大了未必奇异不凡。
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忠传》
明察的人对细节也慎重防范,有智慧的人能预知先兆而提防。
上智不处危以侥幸,中智能因危以为功,下愚安于危以自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汉传》
最聪明的人,不会临危抱着侥幸心理;中等智慧的人,能够把危险变为成功的机会;最愚蠢的人,则是安于危险环境等死。
以明防前,以智虑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用明察防患未然,以智慧考虑以后事情的发展变化。
才能成功,以速为贵;智能决谋,以疾为奇。
——北齐·刘昼《刘子》
才能能够使事业成功,以迅速为最重要;智慧能够实现决策,以迅疾为奇异不凡。
力贵突,智贵卒。
——北齐·刘昼《刘子》
力量重要在迅速、突发,智慧重要在于能够应急。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唐·白居易《涧底松》
高贵的人未必贤能,低贱的人未必愚蠢。
圣明不世及,后嗣不必贤,此天理之长也。
——唐·房玄龄《晋书·刘颂传》
前辈的才能并不能世袭,他们的后代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智慧,这是客观上一条普遍的法则。
智者不背时而侥幸,明者不违道以干非。
——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
聪明的人不脱离实际而存在侥幸心理,明智的人不违背道义去做非法的事。
龟灵而刳,龙智而屠。
——唐·刘禹锡《祭兴元李司空文》
龟和龙太聪明了就会被杀掉。比喻人大聪明了,有时就会遇到灾祸。
洁己是心豪。
——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示术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尽力改进自己是智力超群的表现。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
——唐·柳宗元《封建论》
既有智慧又很英明,就一定会有很多人崇拜。
聪明正直者为神。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
如果人聪明正直,那么就是神圣的人。
闻善不慕,与聋聩同;见善不敬,与昏瞽同;知善不言,与嚣喑同。
——唐·柳宗元《送从史偁罢选归江淮诗序》听到好人好事不羡慕,这如同聋子一样;看到好人好事不尊敬,这如同瞎子一样;知道了好人好事不宣扬,这如同蠢笨的哑巴一样。
日异其能,岁增其智。
——唐·柳宗元《祭吕敬叔文》
一天天地提高着才能,一年一年地增长智慧。
时欲人有耳不自闻其过。
——唐·韩愈《答冯宿书》
庸俗之辈虽然有耳朵,但从来没有听到自己的过错。
知能谋,力能任。
——唐·韩愈《与卫中行书》
有了智慧就能谋划,有了能力就能担负重任。
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
——唐·韩愈《送陈秀才彤序》
可以同聪明有学识的人交谈,但难于同孤陋寡闻的人说。
聪明则视听不惑。
——唐·韩愈《释言》
耳朵灵敏,眼睛明亮,看明白听清楚就不会疑惑。
智足以造谋,材足以立事。
——唐·韩愈《送杨支使序》
非常聪颍就能出谋划策;才气充足就可建功立业。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唐·杜牧《过骊山作》
秦始皇焚书愚弄百姓,结果反证明他自己十分愚蠢,成为困锁在千里函谷关之内的独夫民贼。
智识虽浅,罄竭则深。
——唐·张九龄《荆州谢上表》
智力和学识虽然浅薄,但只要发愤图强,仍能达到相当水平。
大块是劳生之机,小智非周身之务。
——唐·骆宾王《萤火赋》
人在天地间劳累,小智慧不能保全自身。
智士日千虑,愚夫唯四愁。
——唐·孟郊《百忧》
聪明人为天下事日夜苦心焦虑,愚昧人只为自己生活琐碎事情担心发愁。
贤人多安排,俗士多虚歆。
——唐·孟郊《连州吟三章》
贤能的人大多是勤恳敬业,平庸浅陋的人却只知羡慕他人。
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
——唐·陈子昂《答制问事·明必得贤科》
聪明的人,不为愚蠢的人谋事;勇敢的人,不为怯懦的人拼命送死。
尧舜之智,桀纣以为不智。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人部五·智》
尧、舜的智慧,夏桀和殷纣认为是不聪明的。
既知遇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唐·杨炯《祭汾阳公文》
既懂得退同时也懂得进,既能刚同时也能柔。
知询于愚,或有得也。
——唐·杨炯《公狱辩》
聪明的人向愚笨的人请教,有时也有所收益。
明者鉴于未形,智者不再计。
——唐·姚思廉《陈书·虞荔传附虞寄》
聪明的人能够在灾祸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引为鉴戒,智慧的人不需要再作相同计划。
担雪塞井徒用力,炊砂作饭岂堪吃。
——唐·顾况《行路难》
挑着雪去填井不过是白废力,用砂子做成的饭岂能吃!比喻不要做愚蠢的事。
贪耳目之玩,忽祸败之端,是无智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
贪图声色玩享乐,忽视灾祸败乱的出现,这是愚昧无知。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谋有奇诡,而不徇众情。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陆贽传》
处理事情。应不拘泥那些固有的规矩;奇谋具有变化莫测的特点,不能附和一般人的想法。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六祖法宝坛经·忏悔》
一盏灯能照亮千年黑暗,一个智者能改变万年的愚昧。
明者未形而知惧,暗者患及而犹安。
——五代·张昭远等《新五代史·宦者传序》有智慧的人在祸乱还未形成以前就提防,而糊涂的人在灾难临头的时候还安之若素。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
——宋·苏洵《明论》
天下的人有知识多的,有知识少的;人的智慧思虑有的能达到,有的达不到。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宋·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
真正勇敢的人往往显得有点胆小,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显得有点蠢笨。
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宋·苏辙《颖滨遗老传》
没有事的时候深怀忧虑,有了事的时候也能应付自如。
凡人之用智有长短,其施设各异。
——宋·欧阳修《孙子后序》
一般人使用智能有其强项,也有其弱项,表现在行为上也各不相同。
为谋于未然,聪者或莫听。
——宋·欧阳修《奉答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在危险没有出现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聪明人在没有听到声音之前就预计到了。
远求而近遗,如目不见睫。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
到远处寻觅却把近处遗漏了,这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比喻舍近求远的愚蠢行为。
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宋·黄庭坚《拙轩颂》
卖弄才能反而成了笨拙,画蛇添足就是实例。
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为能,不能为不能,明为明,不明为不明,乃所谓明。
——宋·陆九渊《与曹立之书》
每个人都有其能干的一面和不能干的一面,有聪明的地方和不聪明的地方。如果能干就表现为能干,不能干就表现为不能干;如果聪明就表现为聪明,不聪明的地方就表现为不聪明,这才称之为聪明。
敏是得理之速,明理而行。
——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
敏捷就是能迅速地领悟道理,然后尽力地付诸行动。
大小之事,皆须用智。智犹水也,不流则腐。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
大小事情,都必须用智力。智力如同水一样,不流动就腐臭。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聪明通达的人必须警戒过于明察,寡闻少见的人要力戒闭目寒听。
明者销祸于未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聪明人总是把灾祸消灭在萌芽之前。
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
看到黄雀想捕捉,却忘记前面有陷阱,聪明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百岁无置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虽活百岁,愚蠢笨拙,像小孩一样无知;虽是小孩,聪明过人,像老人像练达。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君子力气如同牛一样大,但从不与牛竞争谁的力气大;奔跑如同马一样快,但从不与马竞争谁跑得快;智慧如同知识分子一样丰富,但从不与知识分子竞争谁的智慧高深。
人虽至愚,贵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人虽然很愚笨,指正别人就头脑清醒;人虽聪明,宽恕自己就头脑昏乱。
自智者,无明也;自材者,无能也。
——宋·崔敦礼《刍言》
自以为是的人,没有明智;自以为有才能的人,没有才华。
懦者能奋,与勇者同力也;愚者能虑,与智者同识也;拙者能勉,与巧者同功也。
——宋·崔敦礼《刍言》
懦弱的人能够发奋,就如同勇敢的人一样具有同等力量;智力差的人能够多加思考,就如同聪明的人一样具有同等见识;笨拙的人能够激励自己,就如同灵巧的人一样具有同等功绩。
老成虑事,不必皆高年;轻躁寡谋,不必皆年少。
——宋·刘炎《迩言》
考虑事情成熟的人,不一定都是老年人;轻率急躁谋略少的人,不一定都是年轻人。比喻智能的高低并不都与年龄成正比。
世俗之所谓智,乃天下之至愚;世俗之所谓愚,乃天下之极智。
——宋·刘炎《迩言》
平庸之人所说的聪明,就是天下最大的愚蠢;平庸之人所说的愚蠢,就是天下极端的聪明。
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宋·许棐《樵谈》
仗恃强大的人自己就会削弱自己,仗恃智巧的人自己就会变得笨拙。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从心上起经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苍天从一字中分开天地,人从心头上兴起思维和智慧。
痴人妄认逆境,平地自生铁围。
——宋·范成大《自箴》
无知的人极端错误地认为自己总是处在逆境,似乎平坦的地面也生出了钢铁围墙。
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样的工夫,如何得?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一般说来做学问的人,虽然多数有聪慧的天资,但必须下迟钝功夫才能获得成功;自己本来天资比较迟钝,却装出一副聪明人的样子,如何取得成功呢?
能审利害,则为聪明。
——元·欧阳玄等《宋史·田锡传》
能够审察分清利害得失,便是聪明人。
中人之性,如水之在器,方圆不常。
——元·欧阳玄等《宋史·王化基传》
平庸的人,气质就如同水放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一样,是方还是圆总是变化不定。
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糊涂富。
——元·马致远《荐福碑》
越聪明越受苦,越痴呆越享福,越糊涂越豪富。
人伴贤良智转高。
——元·秦简夫《东堂老》
如果与有德有才的贤人相伴随,那么自己的智慧就能逐渐提高。
晴干不肯走,直待雨淋头。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天晴路干不肯走路,直等到下雨才走。比喻该做不做就会自讨苦吃。
经一失,长一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经历一次挫折,就积累一分聪明才智。
宁可蒙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蒙懂。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宁可由糊涂清醒变聪明,不可由聪明退步变得糊涂。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善良的人不乘人之危来获得利益,聪明人不心存侥幸来获得成功。
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
——明·刘基《郁离子》
有智慧的人表现得如同个平庸者,这才是天下最大的智慧了。
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明·刘基《说虎》
用力不用智,刚愎自用不用人,都是和老虎一样有勇无谋。比喻有勇无谋和刚愎自用。
冬华之木,春不必实;早慧之子,年不必寿。
——明·刘基《拟连珠》
冬天开花的树木,春天不一定结果;很小就聪明的儿童,不一定长寿。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明·刘基《郁离子·羹藿》
如果聪明的人不自我炫耀,那么就没有人和他争着比谁更聪明了。
椎鲁朴钝,非学者之愚也;聪明绝异,学者之深患也。
——明·归有光《六言六蔽》
迟钝笨拙,并不是治学的人应该忧愁担心的;聪明超群,才是治学的人应该深深发愁的。
事出于意外,虽智者亦穷,不可苛责也。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事件出于意料之外,就是智慧的人也没有办法应付,不能苛刻地责备。
强梁自有强梁赛,聪明反被聪明害。
——明·冯惟敏《醉太平》
凶残的人还有比他更凶残的人,聪明的人反被自己的聪明所伤害。
有智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有智慧不在于年岁大,没有智谋就是活到一百岁也是枉活一世。
一己之见有限,众人之智无穷。
——明·何汝宾《兵录·论将》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才是无穷无尽的。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明·马天锡《中山狼传》
讲仁义却误入了愚蠢,这不是有德行的人所赞同的。
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清·曹雪芹《红楼梦》
用尽心思,反而把自己算计进去。
慧黠而过,乃是真痴。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
聪明过了头,就是真正的白痴之人。
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虚,肯受人讥弹,钟鼓虚故受考,笙竿虚故成音。
——清·袁枚《随园诗话》
天分高的人必然胸怀宽广,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就如同钟鼓虚心,才能接受敲打;笙竽虚心,才能吹出声音来。
规于一致而昧于两行者,庸人也。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杂卦传》
固执于表面的一致而不懂得相反相成的,这是平庸的人所为。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智慧是从学习、询问、多听、多看中顺其自然产生的,不是勉强得到,勉强得来的智慧是愚笨虚假的。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才智聪明敏捷的人,最好是不断地追求学问。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天亮睡醒了之后,能够没有一点妄想,可以说是一个聪明人。
不服一人,与逢人便服者,皆妄人。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对每所有人不佩服,或对遇到的人都佩服,都是愚昧无知的人。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清·魏源《默觚·学篇》
使用智力像用水一样,水多了就会四溢泛滥;使用勇力像用火一样,火猛了就会焚烧成灾。
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尧禹。
——清·魏源《默觚·治篇》
把四十九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就会胜过尧、禹那样圣人的智慧。
万乘之变,可以试智。
——清·魏源《默觚·治篇》
经过战事磨炼的人,便可以运用自己的智谋。
质敏不学,乃大不敏。
——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
天资聪明而不善于学习,是最大的不聪明。
智者不以一能求众善,不以一过掩众美。
——《袁子·正论》
聪明人不由于自己有才能而要求大家都如同自己一样,也不由于别人有一个错误就掩盖人家的许多优点。
好问好察,改过不吝之谓上智。
——清·陈确《瞽言》
擅长询问和观察,爽快地改正自己的过错,叫做最聪明的人。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
——清·陈确《瞽言》
最聪明的人一定不自以为是,最笨的人一定不自认为愚笨。
水底捞月,愈捞愈远,则何益之有哉。
——清·陈确《瞽言》
到水中去捞月亮,越捞月亮离得越远,水中捞月一场空这有什么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