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2
30918800000369

第369章 摩洛哥危机后德国陷入孤立状态

摩洛哥危机和比约克条约失败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德国陷入孤立状态。德国政府及其外交当局确信:比约克条约以及通过将法国拉入大陆联盟的方法来破坏法俄同盟和离间法英两国的企图遭到了失败。在柏林认识到这一点后,便重新对法国施加压力。于是德国又利用那个摩洛哥问题来作文章。帝国主义政论家、历史学教授施曼在《十字报》上发表了一篇授意炮制的文章。文章阐述了下列思想:如果英国发动战争并把德国的舰队消灭掉的话,那么就拿法国作为人质;德国要从法国那里索回他所受到的损失。霍尔施泰因是“人质论”的发明者。

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12月向德皇呈递了一份奏折,对于他的通过比利时入侵法国的著名计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现在他只派遣德军10个师到东部战线去。施里芬注意到俄国暂时已经精疲力竭了。因此,他认为这是发动对法战争的最好时机。1906年1月,摩洛哥危机已经结束。根据德国和法国在1905年7月达成的协议,于阿耳黑西拉斯召开了马德里条约参加国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令人感到不安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国家料想德国会把谈判搞到破裂的地步,而且可能引起战争。但是很快就出现了一种使德国感到惊慌万状的情况,因为德国已经陷入孤立的境地。不仅是英国而且连美国也支持法国。俄国是法国的后盾,俄国出了很大力气帮助自己的盟国在摩洛哥冲突中取得胜利。在形式上仍然是三国同盟的成员国的意大利,根据1900年的法意协定也站到法国一边了。只剩下一个奥匈帝国支持德国。但它对德国的支持也是有气无力和无可奈何的。比洛和德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失去了发动战争的决心,何况为了摩洛哥而打仗在德国显然是不得人心的。德国未能利用由于1904—1906年沙皇俄国被削弱而造成的有利形势。德国外交当局既未能使俄国脱离法国,也未能破坏英法协约。恰恰相反,由于摩洛哥危机,英法协约反而巩固了,尽管这种协约并未具有正式的军事同盟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