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发明大家
30952700000021

第21章 爱迪生(5)

爱迪生支持1919年的禁酒令,而且主张饮食要少,照他的说法就是决不能做三马力的活,却要消耗足够驱动50马力的发动机燃料。

爱迪生的饮食的确少而简单,早上只是一杯咖啡和一块烤面包。中餐与晚餐在实验室中凑合应付,而且常常忘记吃饭。

爱迪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表现在做事严谨,原则性极强。1916年,他行程1000英里旅行,从新泽西州出发,几乎走到加拿大。一切设备都由自己提供,他的一只蓄电池不仅可供照亮营地,还为4个帐篷的照明准备了充足的电力。他出发前曾与朋友商定了一条规则,必须睡野外。但没过几天,朋友们就坚持不住了,先是偷偷地跑到旅馆里,最后都公开要求住饭店。爱迪生本人并不劝阻或嘲笑朋友们“纨袴子弟”的行为,只是默默地遵守这条规则。此时的他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

伟大的发明家是人们对爱迪生的赞誉。他的每一项发明都能为他赢得荣誉,他的名声远扬全世界。有一次,爱迪生旅行到一个偏僻的小村落,迷了路,他向一位当地的小姑娘打听道路时,说了自己的姓名,那位小姑娘立刻兴奋地叫道:“你是留声机先生!”

名声对于一个成功人士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许多人因为它而披上了傲慢的外衣。的确,名声也是最能令人飘飘然,忘乎所以的兴奋剂。而在爱迪生身上,看不出一丝傲慢的影子。

在芝加哥国际博览会的闭幕宴会上,爱迪生因为不是大会代表,讲话台上没有他的座位。当时在座的许多科学家都对爱迪生有偏见,认为他的研究丝毫没有科学理论系统,而只是试制实用品。但参观者们却在间歇时候开始敲起桌子,大声叫喊着,让爱迪生讲话,爱迪生微笑起身,鞠了一躬,又坐到座位上。人们沸腾了,又开始呼叫,而爱迪生的反应与第一次一模一样,仅仅是微笑。

对爱迪生勤奋工作,节制欲望,朴实无华的称颂在美国各地引起共鸣。

人们最难忘的是他对自己年龄的看法。有许多科学家到中年以后,成就便日趋减少,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而爱迪生却是一个相反的例证。

50岁时,他仍然对自己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将来创造出更新奇的,让世人震惊的发明。他的表情中始终流露着一种智慧的光彩,而那双眼睛也总是那么明亮,似乎随时都准备探索新的事物。

1915年,他为支持和平游说到西欧。他在战争期间有40余项发明,例如,反潜装置、无人驾驶电动平底船等。

这时的爱迪生已有70岁了,却还在阅读科学领域的新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生平无大志,另一些人则是中途而废,特别是那些做出一些成就的名人们也是如此。

“爱迪生看上去没有一点自私或自傲,这品格在那些成就与名声轰动整个世界的人们之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个熟悉爱迪生的朋友对他作出的崇高评价。的确,爱迪生唯一厌恶的,是人们对他退休问题的关注。

每当有人问到爱迪生何时退休,他不是转过头避开,或是不回答,就是干脆地说,“葬礼之前”,或是“当医生搬来氧气瓶时”。

爱迪生的回答,不是幽默的表示,而是真心的愿望。在他81岁时,患了肺炎,他坚持散步锻炼,并拒绝服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到非要用药物维持的地步。即使在这时候,他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仍然对“一切”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1929年9月,在美国历史博物馆按照爱迪生在门洛公园研究实验室的原貌复制了一个“实验室”,爱迪生被邀请来参加揭幕典礼。在人们啧啧赞叹、镁光灯频频闪耀的时刻,爱迪生走到一把椅子前静静地坐下。

大家在一番嘈杂之后也慢慢安静下来,望着这位老人,保持着肃静。此刻,老人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双手交叉,显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孤零,这是天才的孤寂,因为同时期的许多着名的科学家都已相继逝世。爱迪生不时四下探望,双眼噙满泪水,也许老人的回忆正如潮水般展开:

就是那本《化学辞典》,常被爱迪生当枕头使用,说睡梦中会得到新的启示。

就是那张小书桌,爱迪生常把它当床,有一次睡醒后抓起帽子戴上,却觉得头上有东西爬动,摘下一看才知道,不知什么时候老鼠爬了进去。

就在这间实验室里,为了研制留声机,盛夏季节,天气闷热,蚊子疯狂地叮人。爱迪生挥汗如雨,光着膀子做实验;饿了,就吃两个馅饼,喝一杯咖啡。不知是否还记得,剑桥一位像老古董一样的公爵,在听见留声机发出声音时,瘫倒在椅子上,失声叫着“里面有鬼!”而一位红衣主教则对一位留下声音的少女说,“啊,年轻的女人,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世纪之前,人们会把你当作女巫烧死。”

就在这间实验室里,当研制电灯陷入困境时,英国一些着名的电器专家公开讥笑爱迪生的研究“不过是荒唐无稽的梦呓”。但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却没有畏惧,就像儿童时趴在鸡蛋上孵小鸡一样,顽强地坚持着,要把“小鸡”孵出来,要把明亮的电灯研制出来。

就是在这间实验室里,当爱迪生在研究用高熔点金属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发现:当灯丝白热以后,给金属板正极加上电压,金属板和灯丝虽然没有接触,却有电流通过;而给金属板负极加上电压,金属板和灯丝之间就没有电流通过。当时这被称为“爱迪生效应”。但可惜的是,爱迪生没有继续探索、解释这个现象,直到1897年,约瑟夫·汤姆逊发现电子以后,人们才明白“爱迪生效应”是热电子发射现象,它可以起整流和检波的作用。这可以说是爱迪生的一大遗憾了。

老人慢慢环顾着这复原的实验室,显然,为了再现原貌,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乎没有遗落一个细节。此时此刻,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老人。大约10分钟后,爱迪生开口了,只有很平静的一句话:“我们当时的地板从没有这样干净过。”

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艰辛。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体。门洛公园的实验室已经成为一个过去,再精心的布置也不可能再现它的风采。这段过程,已成为一种记忆被保留在爱迪生的脑中。然而,精神是可以永恒的,门洛公园研究实验室留下的顽强勤奋的创造性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敬仰,正如它的主人。

1918年1月24日,所有在门洛公园研究室共过事的成员们创建了“爱迪生先驱会”,该会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在爱迪生生日这天聚会,表达对爱迪生敬仰之情。事实上,对他产生敬仰之情的人们早已遍及世界。

1924年5月,美国投票选举国内最伟大的人。爱迪生得票最多,光荣当选。美利坚合众国赠给他一枚特级国会荣誉勋章,这是国家的最高奖赏。而当时77岁的爱迪生还照样“一天干两班”。

1929年4月21日,人们举行了爱迪生发明白炽灯50周年纪念大会。82岁的爱迪生怀着激动的心情,上台讲了话。但自从那次大会以后,他的精力便有些衰退了,接着就病倒了。

爱迪生是个心地纯真的人,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他甚至不允许电影中出现不美满的结局,一看见就要提出批评。尽管电影的发明有他很大的贡献,他仍然不能阻止电影中的悲惨场面。但他对自己生活却充满乐观,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高兴地同大夫合作,一同商量治疗的方案。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点24分,这位84岁高龄的伟大人物与世长辞。

对他的悼念是世界性的,人们想出了各种悼念他的形式。人们想把全世界的电灯关闭一分钟,让黑暗的星球也向这位伟人默哀。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不可能也正好充分体现了爱迪生把光明带给人类的伟大。

爱迪生的一生正处在现代美国发展的全部时期,从1847年林肯进入国会到1931年胡佛总统执政,这一时期正是美利坚合众国及全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爱迪生在此期间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他结束了以往理论科学家同实用科学家的区别,使今天的人们一想到科学上的发现,就会联想到这些发现在现在或者将来都会被人类应用。爱迪生用严密的科学理论指导实验和研究的方法,代替了工业上单凭经验的做法,同时他又把科学研究引上了实用的道路。可以说,从爱迪生开始,才有了近代科学研究。而电气工业、电信网、留声机业、电影业的相继问世,正是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的杰出产物。

有人评价爱迪生说,“他不发明历史,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又有人说,“他没有统率过三军,驰骋战场;也没有占领过哪个国家、征服过哪国人民,但是他发挥的力量,却不是哪个军人所能梦想得到的。”

爱迪生凭借能穿越时空的头脑和顽强的精神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他的贡献举世无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发明大王”。借用他的座右铭而言,那就是:

“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