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12

第12章 水生动物(2)

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种“镜—像”发声技能,这在麦克默多海峡海域的同种海豹中是听不到的。所谓“镜—像”叫声,仿佛人照镜子一样,先有镜子,然后才照出人像来。最常见的海豹“镜—像”叫声,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在海豹前一个声音低落时,后一个声音立即升起;另一类是这种叫声由两个短句组成,前一个短句渐慢,后一个短句渐快,而每个短句有重复的连续节奏音构成。

鱼的视力

眼睛是人与动物的视觉器官,同样鱼的视觉器官也是眼。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首先是来自物体的光线射入眼睛,被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所感受,兴奋被传入脑后产生的视觉映像。因而,任何眼的结构都无不像是一架照相机。不论是人还是鱼都是如此。

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生活,鱼眼也形成了特殊的适应形式。例如生活在沿海的弹涂鱼,眼突出,鱼膜相当弯曲,水晶体稍扁平,视网膜上圆锥细胞多,适于离水在空气中观察物体;四眼鱼的眼球在水平线划分成两部分,上部分适于空气中观看物体,下部分观看水中物体,当它在水面游泳时,无论是空气中还是水中的食饵,均逃不出它的视线;生活在深海的后肛鱼,具有像望远镜一样的眼,这种眼呈圆筒状;还有一种柄眼鱼,也生活在深海,它的幼鱼,眼窝区向头的两侧外方突出,变成长柄,眼睛生在柄的末端,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在盲鱼更为明显。由于长期洞穴黑暗的生活环境,眼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因而眼完全退化而成了无眼的种类。

会变色的鱼

有些鱼不但具有和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其体色还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生活在热带海洋中的石斑鱼,能很快地从黑色变为白色,黄色变为绯红色,红色变为淡绿色或浓褐色等,它们还能使很多的点、斑纹、带和线变得忽暗忽明。据观察,这种鱼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出6种不同的底色。为什么石斑鱼等能迅速地变换体色呢?

首先我们知道,鱼体的色彩是因为鱼体的皮肤细胞内含有色素的缘故。

色素细胞共4种,即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鸟粪素细胞(或称为虹彩细胞)。由于色素的多少不同,色素的转化,以及分布而形成了色彩各异的鱼类体色。另外,鱼类的色素细胞的形状极易改变,不同的形状,会显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色素细胞在鱼体皮肤中,一般呈双层。上层的色素细胞分布在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下层则在皮肤的紧密结缔组织中。上层的色素细胞对鱼体颜色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研究表明,鱼体黑色素细胞附近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系统控制着黑色素细胞的生理活动;同时,脑下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控制黑色素细胞的生理活动,但作用的速度比神经控制速度要慢得多。至于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则是由激素进行控制的,它们与神经系统无关。因为形态学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色素细胞附近未发现有神经末梢。

鱼类之所以能够变色,主要是受环境的刺激。这些刺激包括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以及触觉等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是通过神经传至脑,促使脑的相适应的反应下传至一定部位,或通过脑下腺分泌激素经血传至一定部位,最后各种色素细胞得到信息而分泌适宜量的色素。刺激不同,分泌色素的种类与量就不同,从而显示出不同的体色变化。这种体色的变化是与环境刺激的统一。有人曾以人类的面部颜色的变化来比喻这种变化,他说,人类突然受到刺激,面部颜色可以很快地变红或苍白。

鱼也有胎生

鱼类繁殖后代有三种方式,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

卵生是雌鱼将成熟的卵直接产入水中,经雄鱼在水中受精而繁衍后代的形式,大多数鱼类是卵生的。卵生的鱼类,由于亲鱼对其所产的卵无法进行保护。加上环境因素及敌害的破坏,真正能发育存活的数量极少;由于长期进化的结果,卵生鱼类的产卵量相当可观。一般来说至少要有数百粒,最多的翻车鱼一次产卵可达3亿粒。也有些卵生鱼产卵不多,如罗非鱼,但它们的雌鱼将卵含在口内孵化,这样也保证了后代的延续。

卵胎生是指卵在雌鱼体内受精,并在雌鱼生殖道内发育。这种繁殖方式仅仅是卵在母体内发育,而营养的供给还是由卵本身提供。就像鸡蛋中孵出小鸡一样。这里只不过是“蛋”保存在雌鱼体内比体外安全一些,可以更好地保护后代。以这种方式繁殖的鱼类主要有海鲫、食蚊鱼和大多数鲨鱼。

胎生是指卵在母体内受精和发育的繁殖方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与母体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胎儿通过一条类似脐带的组织在循环上与母体相联,即其营养既依靠卵黄供给,又依靠母体供给。由于与母体相联系的结构与哺乳动物在本质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只称它们为“假胎生”。由于胎生对于繁殖后代有可靠的保证,因而每胎所产仔鱼是不多的,一般只有几条,最多也不过几十条。胎生在鱼类中是少见的,主要有真鲨科鱼类,如大青鲨。

没有鳞的鱼

鲤鱼、鲫鱼、黄花鱼等鱼的身体表面都覆盖着鳞片。黄鳝、鲶鱼等却没有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鱼的身体表面都包着一层皮肤,皮肤是保护鱼类身体很重要的结构。不同种类的鱼,皮肤的结构不一样。有的皮肤上覆有鳞,如草鱼;有的皮肤上只覆有局部鳞,如镜鲤;有的皮肤上覆有极细的鳞,而且被粘液裹住,一般不容易看出来,如泥鳅;有的鱼皮肤上鳞已退化,如黄鳝。

鱼鳞是皮肤的衍生物,也是保护鱼类身体的结构。鱼有鳞或无鳞是鱼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鳞的鱼,它们皮肤上有其他结构起着鳞的作用。如黄鳝体表粘液很多,也有的鱼皮肤紧密厚实,这些结构已足够保护鱼体长期生存下来。

此外,还有些无鳞鱼是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

能发电的鱼

发电机能产生电,电池能放出电,这已是常识,不足为怪。

鱼类也能放电,似乎也有耳闻,为什么鱼也能发出电来呢?什么鱼能发电呢?

原来这就是会发电的鱼中的一种,叫电鳗。电鳗尾部的两侧各有两个发电器。每个发电器都是一个大而扁平的结构,由多数与身体纵轴平行的六角形柱组成,每个柱由纤维状组织隔开。这种柱又由薄膜把它分成许多小室,每一小室都有一枚电板。电板的一端与神经末梢相连,神经末梢联结起来后与供给发电器的一条主神经相接,这条神经与脊柱内特定部位相连。在电板上,在神经末梢的一端为阴极,另一端为阳极。当电鳗受到外来的侵扰时,它的肌肉就会收缩与振荡,从而放出极强的电流来。据研究,电鳗放电的电压高达300伏特。所以前面所讲的牛马惊恐逃跑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了吗!

不逃会丧命的。

无论哪一种放电的鱼,在短时间内多次连续放电与其体力有关,待它精疲力尽之时也就无法再放电了。因而渔人此时再去捉它,它已无电可放,而只有落入渔人之手了。

鱼类洄游的习性

鱼类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生理习性的需要,形成定期、定向的群体规律性移动称为鱼的洄游。鱼的洄游有四种,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和垂直洄游。为什么鱼类要洄游呢?各种不同类型的洄游,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索饵洄游。鱼类在接近性成熟时期和生殖以后,身体进行生长和发育、积累或补充营养、供生殖腺发育利用或补充生殖时的过度消耗,追随食饵而进行的洄游行动;有很多鱼在生殖洄游之前进行索饵洄游,但大多数鱼类在生殖之后作强烈的索饵洄游行动。这种洄游主要在于索饵,因此洄游的方向、路线和时期不十分固定,变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食饵的分布与移动。索饵洄游路线的长短也是根据食饵的分布情况,如大西洋鳕鱼往往洄游到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生殖洄游。鱼类性成熟时,其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刺激引发它将有产卵的行为。由于它对产卵场所的条件有一定要求,因而历史上就形成了这种鱼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一定的时期,向产卵场洄游。生殖洄游的特点是鱼群聚集的数量很大,路线、方向和时间一般是固定的,生殖洄游依鱼种类不同,有三种类型。一是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如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鲐鱼等等。二是由大海游向江河,或由江河下游游向上游。如鲑鱼、鲟鱼、鲥鱼、银鱼等。三是由江河游向海洋。如鳗鲡。

越冬洄游。越冬洄游又称为季节洄游。有些鱼随着自己适宜的水温和海流进行洄游,避开不适宜生活的水域。如我国东海产的带鱼春季北上,夏季南下的洄游。

垂直洄游。有些鱼经常夜里从水底游向水的上层,进行索饵等;白天栖息在海底,这种垂直的移动也称垂直洄游。垂直洄游除与饵料有关以外,光线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鱼类的洄游原因很多,并且是错综复杂的,互相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鱼类洄游有一定的规律,能定期成群在一定地点出现,这就形成了渔场或者是仔鱼与鱼卵的产地。根据鱼类洄游的规律,对渔业捕捞和资源保护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美人鱼”与鸭嘴兽

其实一些渔民和海员见到的“美人鱼”并不是鱼,更不是人,而是海兽。

由于它们的血缘与马、牛等有蹄类相近,所以叫海牛类,它们的相貌非但一点不美,而且是相当丑陋的。海牛家族有四种,一种叫儒艮,尾巴呈扁平的新月状,中间凹入,两端尖出,体长2米左右,我国南海也有分布。另外三种都叫海牛,根据它们的分布地点,分别称为北美海牛、南美海牛和东非海牛,它们的身体比儒艮大,可达3米左右,尾巴呈圆形。海牛家族和鲸类一样,适应于水中生活,身体呈鱼形,非常肥胖,皮厚多皱,与传说中的“美人鱼”苗条的身材大相径庭,后肢退化,前肢和人一样有五指,但指间有皮肤相连,颈短,头与它们肥胖的身体相比是显得那样的小,没有耳壳,吻鼻很短。两个鼻孔朝前,向腹面开张的口倒是很小,但口唇特别厚,而且上面长有很多硬髭。海牛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在水下不能逗留过久,必须定时浮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当它们浮出水面,前体仰起,露出圆形的头、脊背和前胸时,确实有几分像人样,不过只能说是丑态,无论怎样说也够不上“美人”两字。它们是哺乳动物,母体用乳汁哺育幼仔,一对乳房位于前胸前肢的基部。在哺育时,母兽浮上水面,露出前体,用前肢拥抱幼仔授乳,此时此景,难怪一些渔民和海员在远处见到,会认为是女人在喂奶。海牛类是唯一食植物的水生哺乳动物。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海藻和水草,吃食时将头伸入细长的水草丛中,用肥厚的嘴唇拔取水草,待浮出水面时,头上带着很多长长的水草,远远望去,给人造成“美人鱼”披着一头秀发的错觉。据渔民谈,儒艮往往三五成群活动,白天潜伏在三四十米深的海底,晚间游到浅海边寻找食物。海牛类体躯肥胖,行动迟缓,几乎没有自卫反击的能力,惟一的自卫办法就是游入大陆沿岸的浅水区域,使鲨鱼和逆戟鲸等大型捕食动物无法接近它们。

鸭嘴兽体长45—60厘米,尾长10.5—15厘米,体重1—2.4公斤,体毛棕黑色,没有乳头,乳腺分泌乳汁在腹部的乳区,供幼仔舐食,除了有毛和哺乳两个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而确定它是哺乳动物外,其他很多特征都和哺乳动物格格不入。首先它是卵生的,像大多数鸟类一样,只有左侧卵巢有功能,并有卵壳腺,产圆形有壳的蛋,比麻雀蛋还小,像鸟蛋一样有很大的卵黄。它们的肛门、泌尿和生殖孔都开在一个泄殖腔内,再由一个叫泄殖孔的开口通向体外。因此,叫做单孔类。这些都表明鸭嘴兽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群,雄鸭嘴兽每只后腿的内侧有一角质距,与毒腺相连,能分泌毒液,若被毒距刺伤,会引起剧痛。鸭嘴兽过半水栖生活,它们在水边岸上挖洞筑巢,巢有两条通道,一条通往岸上,另一条与毗连的水域相通。母兽每次产卵2枚,把卵拥抱在胸部一直到幼仔孵出为止,哺乳期大约5个月。它们在水中捕食甲壳动物、昆虫、蚯蚓以及其他小型水生小动物,有时也吃一些植物。

现存的野生鸭嘴兽只生活在大洋洲和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像我国的熊猫一样,一般是禁止出口的。

鱼儿离不开水

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鱼鳃位于鱼头部两侧的鳃腔内。

一般来说,鱼具有4对鳃。鳃将水中的氧气吸收进入体内。并将体内循环排出的二氧化碳送入水中。

当鱼离开水以后,由于空气中水的浓度极低,鳃片上的水份渐渐蒸发进入空气,致使鳃很快地变干,鳃片互相粘在一起。互相粘在一起并变干的鳃片无法完成呼吸的生理功能,鱼得不到生活需要的氧气,也排不出二氧化碳,就会窒息死去。因此,一般情况下,鱼离开水后不久就会死亡。

爱接吻的鱼

在观赏的热带鱼中,有那么一种色彩一般,其貌不扬的鱼,但它却能够博得人们喜爱。当两条鱼迎面相遇时,双方都伸出自己的口唇,热烈地亲吻起来。这就是接吻鱼。也有人称它吻嘴鱼、香吻鱼、接吻斗鱼等。它们真的是在接吻吗?它们为什么接吻呢?

原来,接吻鱼与其他动物一样,在其生活中,有占区行为。当它自己的领地被侵犯或侵犯其他鱼的领地时,便以自己具有许多锯齿的宽唇向对方发起攻击,双方的互相撞击冲突都是以唇来进行的。当二者对面相遇时,看来似为亲吻的现象,实际上是它们攻击对方的形式,并不是什么亲热的表现。

有人发现,二月龄的接吻鱼便开始有占区与攻击对方的行为。

接吻鱼性情温驯,只有在“保卫家园”和抢食活饵时才攻击自己的“同胞”,但从不攻击其他鱼类,接吻鱼习于以口唇刮食鱼缸上的藻类,因而有清道夫的美名,这也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之一。

能离开水的鱼

鱼是在水中游的动物,它们离不开水。然而,有时你会看到一些鱼,如泥鳅、黑鱼、鳝鱼等却能较长时间地离开水而不会死,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