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14

第14章 水生动物(4)

雄招潮蟹的大螯

招潮蟹是在泥滩中掘穴而居的小海蟹。当涨潮时,它们各自钻入洞穴,用泥封住洞口,海水淹没了洞口,它们也能呼吸,当落潮时,它们纷纷出洞,密密麻麻地拥挤在河口湾上,它们向着海水眺望着。远看去它们是一片红的、黄的、粉红的,也有绿色、蓝色。这五彩缤纷的彩带,正是雄蟹大螯的颜色。

它们还不时将大螯举起,微微颤动,仿佛在招呼潮水,因而得名招潮或望潮,它们也正是等待潮水带来丰盛的食物,也有人以其螯的上、下摆动,犹如演奏提琴,而称之为提琴或琴师蟹。

只有雄蟹有大、小螯之分,且大小螯之比为20∶1,大螯的色彩鲜艳,其重量几乎占其身体总重量的一半。为什么长这么大的螯?这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因为雄蟹担负守卫洞穴,保卫地盘的任务,大螯用来作战、威胁其他雄蟹,以及用来炫耀自己,吸引雌蟹进入其洞穴,这是它们种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当大螯折断时,小螯则长成大螯,另长出小螯来取代它。小螯的功能是取食,它们摄取海泥中的有机物,把食物放在口中,先加以冲洗,把可食的物质分离出来。

招潮蟹还有个特别之处,是它的壳能周期性变换颜色。每天的落潮,是它最活跃之时,颜色变得最深,有人观察,它每日出现最深颜色的时间是逐日推迟50分钟,这正好和24小时50分钟的海潮节律是一致的。如果把招潮蟹放在黑暗处,它体色出现最深色的时间,正是它被捉地区低潮的时间。招潮蟹类是海蟹中最扣人心弦,引发兴趣的一类有趣的小动物。

高脚蟹的细脚尖

高脚蟹属甲壳纲、十足目、蜘蛛蟹科。它的足完全伸展开时,其全长可超过3米,它如果完全站立直竟有1米多高,属于大型节肢动物的行列。它产于日本近海,以日本骏河湾的较着名。

高脚蟹为什么长这么长的脚,而且脚尖非常尖细?原来它是在海底生活的动物,行走在水底。在水底行走和在陆地上行走,有几点不同,一是躯体在水中由于浮力作用而上浮,脚因而不易稳定地接触水底;再者水底摩擦力小,像在冰上行走一样容易打滑;第三,躯体受水流的阻力超过脚下的摩擦力。

从物理学上来看,一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可以加大躯体比重,所以高脚蟹个体大。缩小脚掌的面积,就像冰鞋一样,鞋底和冰的接触面比普通鞋小多了,这样就加大了压强,增加了摩擦力;再有就是加大步幅,减少与水底的接触,我们看高脚蟹正是长着尖细的脚尖和长着极长的长腿,符合物理学上的原理,它们走起来就像在重力小的星球行走的太空步。

高脚蟹由于适应海底生活而长成长腿和尖细的脚尖,加大了步幅和加大了对海底的摩擦力,人类要在重力小的月球或其他星球上行走也可以像高脚蟹一样穿上尖削形鞋底的鞋。

不停换房的寄居蟹

寄居蟹的样子很特别,既像蟹又像虾。典型的寄居蟹和虾蟹相像之处是有头脑部和五对胸肢,均属十足动物。第一对叫螯足,即足的末端像钳子的足,一大一小,当身体缩入螺壳,大螯可封闭壳口以御外敌,第二、三对细长,适于步行叫步足,末尾两对短小,末端粗糙,可以紧紧支撑着螺壳的内壁,使身体保持稳定,不致脱出。和虾蟹不同之处是,它虽然像虾一样有一对长触角,头胸甲狭,有腹部,但向一侧卷曲,故将其列为十足目的歪尾类。腹部附肢退化,留下末对变成钩子,便于钩住螺壳。

寄居蟹约有1300多种,大多数栖居在螺壳内,因此人们也称它“白住房”。随着身体长大,死的螺壳容纳不下,它就要另找房子。遇到一个螺壳,它先将螯伸进去试探,如果满意就住下了。要是遇到螺壳内有住户,怎么换房呢?据有人观察:有的用螺壳敲击对方螺壳,有的是摇动对方,有的两种方法都会,也就是它懂得更多的语言。对方怎么表示呢?若同意就轻拍来者的螯,然后离壳;若反对,则蜷缩身体以示抗议。如果语言不通,就采取武力将弱者赶走。如果螺壳内的是贝类,就把它杀死,吞食,夺取它的壳。

贻贝成串的原因

在海滨采集贻贝时,可见其腹面伸出许多丝状物和岩石、沙粒紧紧粘着。

这些丝状物是由其足内足丝腔的排出物所形成,这些丝状物叫做足丝。双壳贝类(亦即瓣鳃纲)的幼体都有足丝腔,是胚胎时,足的后端部分内陷而成,产生的足丝,用以粘着他物。例如,河蚌的钩介幼虫用鞭毛状的足丝和倒钩附着鱼体上营寄生生活。许多种类的足丝腔到成体时发生变化和消失。如,河蚌的足丝腔封闭;牡蛎的足丝腔完全消失;也有的种类,成体足丝发达,如贻贝、蚶、扇贝、珍珠贝等。

足丝腔位于足中线稍靠后方,其外通足丝腔孔,内侧有许多单细胞腺体——足丝腺。腺体分泌的蛋白质分泌物,通过足丝腺的上皮细胞进入足丝腔,与水相遇,变成硬而韧的丝状物,再集合成足丝。

内外光滑的宝贝贝壳

宝贝属腹足纲,成螺的螺旋部小,埋在体螺层中,看不见竖起的螺旋塔,整个壳呈卵圆形,壳口狭长,唇缘厚,唇即壳口加厚的边缘,唇上有横排齿刻若干,如虎斑宝贝有22—30个齿刻。像《本草纲目》所说“贝字象形,其中二点像其齿刻,其下二点,像其垂尾”。垂尾其实是触角。一般贝类内面是具有光泽的珍珠层,由外套膜紧贴贝壳的外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形成的。

而有些贝类如宝贝及梭螺等,它们贝壳的内外表面都是光滑的。这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它们运动时,外套膜两侧向背侧伸展,分泌珍珠质的外套膜外表面,附贴在贝壳外面。因此宝贝贝壳的内外面,都富有珍珠光泽,光彩夺目,非常叫人喜爱。

宝贝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区,我国南海估计有50种,如:虎斑宝贝、授贝、货贝、卵螺等。以虎斑宝贝较着名,个体较大,高约11厘米,宽7厘米,壳面瓷白色,具有强光泽,布有黑褐色圆斑点,近似虎皮的花纹。潮间带和水下数十米的海底是它们的生活场所,白天隐藏在珊瑚礁洞穴里,岩礁下边,黄昏后,黎明前出来取食藻类。其外套膜经常翻出,常与外界接触,因而生有触手等感觉器官和色素。

凿船贝是海难的肇事者

凿船贝是双壳贝类,但身体细长,其直径为2—3毫米,体长约为20—30毫米,体柔软。两个贝壳位于体前端两侧,很小,不足以保护身体,整个身体是裸露的,看来不像贝,而像蛆,因此称船蛆。

船蛆贝壳的外侧有许多细密、整齐的齿纹,很像木锉,是锉蚀木材的工具。它们在木质码头、木船底部凿穴。用足和外套膜固定身体,然后闭壳肌不断伸缩,使贝壳左右来回旋转摩擦,像木匠用钻子钻孔,虽然钻速很低,但一日复一日,有的能钻孔深几十厘米,还有达百米深的。在身体后端是它与外界相通的出入水管,在水管基部有石灰质桨状骨片,叫做铠,这种铠在水管收缩时,用以堵塞木材孔道的开口,使船蛆在淡水中也可存活一周。在木材孔道内壁,有船蛆分泌的一层石灰质衬里使裸露的身体不直接与木材接触,而得到保护。

船蛆取食木屑,也可通过水管摄食浮游生物。船蛆生长速度极高,有种船蛆16天可长大100倍,36天长大1000倍,约一个半月即开始产卵,一只雌船蛆可产卵几千万,以至1亿以上。幼虫孵化后,经过1—2周自由游泳,若遇到木材,立即附着其上,并开始钻蚀。

由于船蛆极高的生长和繁殖能力,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据统计,1979年我国水产系统十万艘大小海洋木质渔船,被船蛆吃掉的木材近6万立方米,仅在修理和木材上的费用就达两千万元以上。它们能使水闸,堤坝倒塌决口,使陆地变成泽国。1730年荷兰大海堤突然崩溃,就是海堤基部的木桩被船蛆蛀空造成的。在古代乘船远航的探险家,常因船只被船蛆损坏而遇难。

所以说凿船贝是海难的肇事者。

海绵是个大旅店

海绵动物有各种形状,有不少是块状,片状,紧贴在岩石、贝壳或蟹壳上,此外还有指状、瓶状、壶状……它们也呈五彩缤纷,有黄色、橙色、紫红色、绿色……数不胜数,不论什么形状和颜色,体内都有一个中央腔,水流不停地从身体周围进入又从顶部的孔流出。一个小小的海绵,每天能过滤100升海水,由于水流快速的流动,吸进无数微生物,同时中央腔内水流含氧充足,海绵本身没有什么防御武器,因此成为许多动物的舒适住所——犹如是个大旅店和避难所,如龙虾、蟹、对虾或一些鱼遇到危险时就急忙躲入海绵体内。有些小型的鱼如鳚、金鲈等进入到海绵深处安卧并捕捉食物。

有一些褐色管状海绵内居住着管状蠕虫。有一种大型龟头海绵体内藏着无数的虾、蟹、蜗牛、海星等等。在一个龟头海绵中竟发现有16000只鼓虾。在凤仙花海绵体内居住的大多数白色蠕虫,构成海绵体重的大部分。这些无偿地为其他动物提供住处的海绵是无害无毒的。但也有些海绵是有害有毒的,如:褐红色、直径1.2米块状的凤仙海绵,它向外的骨针具有一定毒性,潜水员若不小心接触了它,就会感到痛痒并发生皮疹。有一种叫做钻孔海绵,它蔓延生长可覆盖山丘珊瑚群体的整个表面,并能在珊瑚的石灰质骨骼上向下钻孔侵入珊胡群体的内部。另一种钻孔海绵生长在珊瑚上,并分泌粘液杀死活的珊瑚虫。

海绵有很强的繁殖和生长力,一种篮状海绵能长到2米高,寿命长达100年。总之,形形色色的海绵是海底奇观中的一个成员。

海蜇螫人

海蜇在海中漂游,身体柔软晶莹,有“海中降落伞”之称。它的上体半球形的伞部加工后就是俗称“海蜇皮”的部分;伞部下面垂下的那部分加工后就是“海蜇头”。在口腕上长有许多小触手,小触手上长有很多刺细胞,上有刺针。当人体或是小动物碰到刺针时,刺细胞里盘曲的刺丝就会弹射出来,将毒液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海蜇就依靠身上的刺细胞来施放毒液,麻痹游到它身边的小动物,然后捕获取食。人在海中游泳时,如皮肤碰到海蜇,会被蜇伤,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

螫伤后感到灼痛,出现线条状红斑,俗称“鞭伤”,因为有点像鞭子抽过的伤痕。重者数小时后出现淤斑、水泡、表皮坏死。症状轻者全身发冷,肌肉酸痛,恶心胸闷;严重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

被海蜇螫伤的症状不可忽视,应当作急救处理。一般首先用海水或清水冲洗后,再用明矾水或1%氨水冷敷,必要时送附近医院诊治。

珊瑚是怎样分布的

珊瑚礁大致集中分布在南、北纬28度之间,是由于造礁珊瑚是典型的热带海洋动物,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最高不超过36℃,最低为13℃,还要求充足的光线,只能生活于不超过50米深的浅海,这是由于珊瑚虫所需的氧气和糖类是由与其共生的虫黄藻提供的。此藻为单细胞藻,据估计每立方毫米珊瑚的内层细胞中有3万个虫黄藻。它们进行光合作用必须有光,位于浅海,光线较充足,虫黄藻从珊瑚体内获得二氧化碳、氮和磷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糖类,放出氧气,从而加速珊瑚骨骼的生长,若除去虫黄藻,珊瑚体内积聚大量二氧化碳,则妨碍珊瑚骨骼的增长。此外海水必须含有较高盐分,约3.2%左右,盐分是制造骨骼必需的原料。在珊瑚外层细胞中,含有从消化腔吸收进来的钙和二氧化碳,它们形成碳酸钙,逐渐分泌到体外形成骨骼,这些骨骼粘结在石灰质岩石上。随着珊瑚迅速繁殖,骨骼堆积,相互粘连,由水平向外,和垂直向上,扩展形成珊瑚礁,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据计算,形成高8米的礁壁需要经过5000年的历程。

珊瑚礁又可分为三种:比较接近海岸的叫岸礁,远离海岸的叫堡礁,马蹄形或环形的叫环礁。

河马习惯呆在水里

河马习惯泡在水里,这是河马的一种生活习性。世界上的动物习性,都是由于适应生存环境而逐渐养成的。

河马是食草动物,它生活在热带的非洲,气候相当炎热。它由于适应这种炎热的生活环境才被自然保留下来。它们的适应方式就是泡在水里,从而减少热浪的袭击,逐渐养成了习性。河马养成泡在水里这种习性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河马虽然身体粗,样子十分唬人,但它没有对付敌害的武器,无论是体重高达数千公斤的大型河马,还是体重仅二三百斤的小型河马,它们都缺乏对付敌害的本领。在生存过程中,形成了猛兽时常出没的白天,便呆在危险很少的水里休息,等到夜幕降临敌害减少时,它才爬上岸来吃草,直到天亮又回到河中。从河马觅食的时间和行为来分析,这便是河马习惯泡在水中的又一个原因,由此可见,河马泡水的习性,是天敌和严酷的气候“逼”出来的。

鳄鱼的眼泪

“鳄鱼的眼泪”,是民间用来形容伪善者的一句老话。

原来在鳄鱼的眼睛处有一个专门分泌眼泪的小囊。鳄鱼流眼泪,不是在假慈悲,只不过是在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鳄鱼的肾脏已经退化了,而生活在海水里的鳄鱼每天不知要喝进多少海水。那么多的盐分怎么受得了?但鳄鱼是有法子的,它的眼眶里有专门处理盐分的加工厂,能够把多余的盐分浓缩起来,再借道眼睛,像眼泪似的淌出去。

大海里的海龟也会流泪,和鳄鱼一样,只是为了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