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02

第2章 昆虫群落(2)

像苍蝇一样,凡是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都必然能变成蛹。也就是说,蛹期是完全变态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有一些昆虫,像蝗虫、蟋蟀、蜻蜓等,它们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时期,这就是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蛹期。在不完全变态昆虫中,其生长发育也不尽完全相同。因此又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两类形式。

渐变态昆虫,其幼虫的形态与成虫差别不大,卵孵化成为幼虫后,幼虫就与成虫十分相像,只是个体小一些。幼虫渐渐长大,就开始蜕皮。每蜕一次皮,个体就长大一些。经几次蜕皮后,其翅芽也逐渐长大,器官和组织逐渐成熟。在经过最后一次蜕皮,就长大成为成熟的成虫。像我们熟悉的蝗虫,它们就是这种渐变态的类型。渐变态昆虫的幼虫称为若虫。

半变态昆虫,其幼虫与成虫差别较大,生活习性也不一样。像蜻蜓,其幼虫生活在水里,有气管鳃和翅芽,习食蝌蚪等。当蜻蜓的幼虫最后一次蜕皮成为成虫时,其气管鳃消失,翅长成,并且由水生转向陆生。性习食蚊虫。

半变态昆虫的幼虫称为稚虫。

由于完全变态昆虫有蛹期,不完全变态昆虫没有蛹期,所以有的昆虫就能变成蛹,有的则不能。

恐怖的吸血动物

大多数蛭类生活在淡水中,也有少数种类在陆上,极少数在海中。人们熟悉的吸血种类,如生活在水稻田中的蚂蟥和生活在山林中的山蛭,它们的身体略呈扁筒状,有很多体节,每一体节有数条环纹,前后两端有一部分体节形成吸盘,用来吸附物体。爬行时,前后吸盘轮流吸附固着物,蚂蟥口内有3块长有密齿的颚片,可以咬破动物的皮肤,咽部有发达的肌肉,有很强的吸吮力。唾液腺能分泌抗凝血的蛭素,当蚂蟥和山蛭吸在人、畜皮肤上时,就用颚齿咬破皮肤,人、畜几乎没有什么感觉,由于分泌出的蛭素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血流不止,蚂蟥就贪婪地大量吸血,并将血液贮藏在嗉囊中,可以数月不变质,当吸满后便悄悄地离开,而受害者的伤口继续流血,等到发觉时已血染一大片。蛭素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天然抗凝血剂,含有扩张血管的组织胺类物质,还有一种能溶解血块的纤维蛋白酶和另一种能分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蛋白。美国科学家从一种水蛭唾液中分离出一种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蛋白。前苏联科学家从蛭唾液中发现含有前列腺素。我国古代医书早有用蚂蟥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中医用水蛭治中风、风湿痹痛、肝脾肿大、闭经、截瘫和心绞痛等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在外科手术上,利用蛭吸血,消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淤血,使静脉血管畅通,减少坏死,提高手术成功率。

特别臭的“臭大姐”

“臭大姐”很臭,这是常识,也正因为它臭,人们才给它这么一个雅号,“臭大姐”是蝽象的别名,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半翅目昆虫。“臭大姐”的名声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臭,而是因为它们中绝大多数是为害农作物、蔬菜、果树和森林的害虫。

“臭大姐”为什么特别臭呢?

原来“臭大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臭腺。臭腺的开口在其胸部,位于后胸腹面,靠近中足基节处。当“臭大姐”受到惊扰时,它体内的臭腺就能分泌出挥发性的臭虫酸来,臭虫酸经臭腺孔弥漫到空气中,使四周臭不可闻。

臭大姐的“臭气弹”并不是什么进攻性的武器,而只是自卫和抵御敌害的烟雾,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一旦遇到敌害向它进攻,便立即施放臭气进行自卫,使敌害闻到臭味而不敢进犯,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

臭虫耐饥寒

臭虫吸食人血,骚扰人类,是重要的害虫之一,臭虫的寿命一年左右,但可以几个月不吸血,饿得只剩下两张皮了还能活着。臭虫不但能忍饥挨饿,寒冷的冬天也冻不死它。为什么它能忍饥耐寒呢?

臭虫在低温条件下,发育生长很慢,甚至停止,生理代谢依靠其活动时期的积累缓慢地进行。这样在冬季仅仅用体内储存的养分,来维持最低的生命活动。当环境温度变暖时,它们就又四处活动,吸食人与动物的血液,进行生长与繁殖。

臭虫繁殖很快。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500个左右,一年之中臭虫可繁殖3—6代。臭虫在13℃的环境之中就开始活动,因而即便在冬季,若室内温暖,它就会四处活动吸血繁殖。

臭虫很贪吃,每次吸血可长达10—15分钟,吸血量可超过它自身体重的1—2倍。臭虫吸血时能分泌一种具有刺激性的物质,使人感到奇痒难忍。臭虫一生要蜕皮5次,每蜕一次皮前至少要吸食血液一次。这样才能完成其生理变化的需要。

昆虫结茧时不吃喝

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蛹期,蛾类等昆虫的蛹期是在茧中度过的。当这类昆虫进入蛹期前,不吃也不喝,忙忙碌碌地吐丝作茧,慢慢地将自己“自缚”在茧中。昆虫结茧时这样忙碌地工作,却不吃不喝,为什么不会死呢?

昆虫吐丝作茧是其本能。在吐丝作茧前,幼虫大量食用叶子等食物,这些物质除一部分作为幼虫所需的能量被消耗掉外,大部分被贮存在体内。因此,在化蛹前,昆虫幼虫的食量极大;若是害虫,此时危害也是极大的。有时,一只老熟幼虫,一天所消耗食物的重量往往会超过其自身的重量。这些食物经消化吸收后,一小部分作为自身活动所需的能量被消耗掉,而大部分则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贮藏在体内,因而此时的昆虫虫体生长极其迅速。当进入吐丝结茧时,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昆虫准备进入蛹期,进行器官的发育和分化,完成变态过程,这一时期从本能上来讲,昆虫只能消耗体内贮藏的能量来完成叶丝作茧的工作。并且其体内的一部分器官组织已开始进入分化状态,旧的器官已逐步分解和转变,已不再能进行摄食工作。因此这一时期,昆虫既不吃也不喝,幼虫期积累的能量,不但可供蛹期组织器官分化作用;同时有些种类的成体也是靠幼虫期积累的能量来生活,以至繁殖后代。

昆虫这种吐丝作茧的本能,是其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御敌及应付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红虫在清晨时最红

红虫是一类低等小型的甲壳纲动物,广布于全世界,约有400多种,体长1—2毫米,一般不超过1毫米,养金鱼的人常到小河里捞来红虫喂鱼,它含有鱼类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是水产养殖业的优良饵料,因此自古就叫鱼虫。

红虫身体侧扁,卵圆形,极少数是圆柱形的,头胸甲形成壳瓣,如蛤蜊的贝壳,腹缘裂开,背缘向后延伸形成针状壳刺,头部在壳瓣之外。头的腹侧有复眼一对,两相连合,黑色,有肌肉控制而时时转动,另外还有单眼,都只能感受光的强弱。第一触角小不分节,其中有触毛和嗅毛,第二触角粗壮,有分节的分枝,所以又称枝角类。触角节上有强大的游泳刚毛是游泳器官,划水时,时划时停如在水中跳,故又名水蚤,胸部有4—6对胸肢,成为摄食器官,它们从水中滤取酵母菌等各种细菌,一只红虫一昼夜可滤取2—7万个细菌。它们的壳瓣腹缘裂缝及其纲毛等结构可以阻挡大的颗粒进入壳瓣内,胸肢自后向前拨动本流,每分钟200—600次,拨得越快吃到的细菌越多。

胸部的背侧上方为心脏,下面是很大的育儿囊。

毛囊虫寄生于人的鼻子尖

毛囊蠕形螨寄生于人体的头皮、乳头、面部、胸、臂等处的毛囊内。以其颚体朝向毛囊底部各足紧贴毛囊上皮,一个毛囊内常有6个以上虫体群居,多时可达18个。成虫和若虫多分布于毛囊皮脂腺管的上端,卵和幼虫以及部分成虫在毛囊皮脂腺管内和皮脂腺内。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在皮脂腺和毛囊中,致病力较低。它们吸取人体细胞和皮脂腺分泌物,少数吸取角蛋白。由于嗜习吸食人体皮脂,所以在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感染率高,尤以鼻尖最高,为69.7%、鼻翼为68.3%,颏56.8%外耳道38.5%。它们的寄生引起毛囊虫皮炎,在鼻尖、鼻翼两侧出现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并有散在集簇的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即形成酒糟鼻,严重时可累及额、颏、颊及眼周皮肤,以至躯干、上肢,出现散在性红色斑丘疹,在婴儿背部湿疹状红斑疹。

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蜗牛的头部有两对能伸缩的触角,人们把它们比作牛角,其实与牛角的功能不同,它不是武器而是感觉器官,前面一对小触角有嗅觉功能,后面一对大触角有触觉和视觉功能,对蜗牛了解外界情况太重要了,没有触觉,它将到处碰壁,没有嗅觉,它将找不到食物,当休息时,触角翻转缩入壳内。

当它爬行时,触角首先伸出,大的长触角就像盲人的探路杖,当大触角接触到障碍物时,就立即改变前进方向。大触角顶端各有一眼,也叫眼触角,眼是浅杯形的,杯壁由许多排列整齐的视细胞形成,叫视网膜,视细胞底部连着视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集合成视神经,通到脑。但视力很差,弱光下能看到约6厘米远,强光下则只能看到0.4—0.5厘米远,从而能分辨白天和夜晚,这是和它生活在阴暗处以及只在黄昏或夜间出来活动相适应的。

小触角在口触唇附近,也叫唇触角,有嗅觉作用,若受损伤,它就难以找到食物。在口周围的背、腹、侧触唇的突起上,都富有触觉作用。正因为触角的种种作用,所以蜗牛总是“先出来触角,后出来头”。

蚯蚓体表常是湿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