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求知文库——动物部落
30954700000005

第5章 陆地动物(2)

大象没有固定的繁殖期,怀孕期18至22个月,大多数象于5、6、8、9、12月份出生。在欧洲、北美洲各动物园和马戏团出生的25只亚洲象的平均体重是107公斤,最重的150公斤,最轻的约50公斤。奇怪的是最重和最轻的新生幼象多为雄象。平均肩高为90厘米。幼象出生后几分钟便能站立起来,哺乳期约两年。大约12到14岁达到性成熟。寿命约60至70年。

象的实用价值很高,印度人把象当作财富的象征。新买到象之后,象的主人都十分神气地骑在象背上,绕村走一圈,全村的人都向他祝贺。在印度巴特拉猛兽市场上,每天有四五百头象排成一长排,它们经过刷洗打扮,披红挂彩,有的还画上花纹。象牙则用锡箔、银箔甚至金箔包裹,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王中王——老虎

虎以威武雄伟着称,真是虎啸一声,山林震撼。人们对虎既有些畏惧而又器重。例如“谈虎色变”、“虎口余生”等成语都含有对虎恐惧的心理,但是,含有“虎”字的褒义词更多。例如称虎为“百兽之王”,古代称勇士为“虎贲”。汉代封宫中卫队长为虎贲中郎将,封英勇善战的武将为“虎威将军”,形容人的举动威武为“龙行虎步”,体态健壮为“虎背熊腰”、“虎头虎脑”。赞美军人勇健的后代为“将门虎子”等。即便是在贬义词“虎头蛇尾”、“狐假虎威”中,“虎头”和“虎威”的含意也是好的,坏只是坏在“蛇尾”和“狐假”上。

虎性多疑,行动谨慎,除非处于实在饥饿的状态下,轻易不敢靠近村落。

虎的主要食物之一是野猪,而野猪在南方山地区常造成危害,通常一地区有虎就没有野猪的危害,虎单独行猎。虽然虎被称为兽中之王,但是,它要得到猎物也并不容易,每次行猎通常要在晚间行走10—20公里的路程,在捕食过程中往往要经过10—20次的努力,才有一次获得成功。虎主要用视觉搜寻猎物,行走时,利爪收缩在爪鞘内,不伸出趾外,这样可以减少磨损,而更重要的是使行走无声,不致惊动猎物。当发现目标时,更是平息静气,小心翼翼地蹑足前进,慢慢挪动脚步,尽量不发出一点音响,两眼始终盯住猎物,只要发觉猎物稍有警惕的表现,立即停步潜伏下来,等到猎物恢复常态后再继续前进。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慢慢愈靠愈近,如果虎要想在最后冲刺成功,必须接近到20米之内,到达有效距离时,将身体压低,蹲下来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一到,慢慢猫腰,突然扑出,快速冲向猎物,通常是从侧面或后面扑上去,伸出利爪抓住猎物的肩、背或颈,靠自身的体重和力量将猎物压翻,咬住牺牲者的颈部不放,持续数分钟后致死,并不原地就餐,而是将猎物咬拖到极隐蔽的地方,先吃臀部,一晚吃平均大约15—18公斤肉,有时也可吃到20—30公斤,小的猎物一餐吃完,像麋鹿那样大小的猎物则吃几天,把吃剩的肉隐藏起来,然后留在附近,过些时候再来继续吃,直到只剩下皮和骨头为止。此外,一些虎如母虎和幼虎也吃动物尸体。带幼虎的母虎捕杀比往常多的猎物,一只带两只幼虎的虎每隔5—6天捕食一次,或每年捕杀60—70只动物。而同一地方的不带幼虎的母虎每隔8天捕食一次,或每年捕食40—50只动物。虎主要猎食鹿、麅、野羊和野猪等。偶然也捕食大型动物如幼犀牛、幼象、马鹿、水牛和驼鹿等。虎一般不食人,早在人发觉有虎之前,虎已经觉察到有人而避开了,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向人进攻,极少见的食人虎可能是一些精神失常或年老病弱已无能力捕到其他动物的虎。但是,一旦虎尝过人肉的滋味,可能一反常态成为嗜好食人,也许它感到人并没有什么可怕,而且比捕食其他动物容易些。虎性格孤僻,除繁殖期外,总是过独居生活。交配期雌雄才相处一起,母虎怀孕后,雄虎离去。哺育幼虎的责任完全由母虎承担,此时母虎比平时更凶猛,护仔性特别强。虎3—4岁性成熟,交配期在初冬到初春,怀孕期约100天左右,每胎2—4只,以2只居多,母虎常带回半死不活的小动物来训练幼虎的捕食能力,当幼虎长大到一定时候,便随母虎出外,当幼虎长成后的某一天,母虎就将幼虎从自己身边赶走,或自己离开幼虎而去,让成长的年轻虎独立生活。母虎在带幼虎期间不发情。

世界上现存的野生虎分布在亚洲,已知有8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是世界上拥有虎亚种最多的国家,数量也算多的,分布在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虎,又叫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毛皮最好的虎,体长1.8米左右,尾长1米左右,体重200—350公斤,毛色为浅黄色,黑色条纹较窄,胸腹部白色伸到胁部上面。现在世界上野生的仅有200只左右。产于我国南方的华南虎,也叫南中国虎,也是一种漂亮的虎,毛色较深,黑色条纹密而宽,胸腹部白色不伸到胁上部,体型较东北虎小。

孟加拉虎也叫印度支那虎,体重比华南虎轻一些,毛色也较深,我国也有少量发现。印度也是盛产虎的国家,印度虎毛色淡红黄到赭棕色,下体浅白。

现存约2000—3000只。苏门答腊虎比印度虎小,黑色条纹较密,颊毛长。里海虎黑色条纹较细,冬毛和肚毛长。爪哇虎黑色条纹狭长,野生仅存3—4只。巴里虎是世界上最小的虎,产于印度尼西亚,据当地政府宣布已无野生巴里虎。

世界上一些产虎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在保护虎。我国明文规定东北虎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为二级保护动物。而孟加拉虎更应得到保护,因为发现它在我国的数量不多。

“巨人”长颈鹿

长颈鹿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动物了。长长的脖子高高地耸立着,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为了配合它的长脖子,长颈鹿的背部也是倾斜的,四肢和舌头也长,舌头还能伸缩,伸出口外有25厘米。雌、雄都有角,但它的角很短,上面生被毛。在两角之间的前额地方,还有一个“瘤”,有的头后部还有一对像角一样的东西。长颈鹿的体色也非常好看,棕黄的体色上面印有深棕色的斑纹,斑驳陆离。斑纹的形状非虎、非豹,也非斑马。这和它所栖息环境的树枝、叶片的形状相似,色彩非常协调,成为一种天然的保护色。长颈鹿身上斑纹的形状和大小随亚种不同而异。一般产于北非的长颈鹿比较白,尤其是小腿,斑点稀疏,到膝盖以下就消失了。头顶中间的“瘤”非常发达,身上的斑点也少;而产于南非的长颈鹿,腿的颜色较深,头顶中间的“瘤”缩小或缺乏,斑纹的形状非常不规律,参差不齐。

长颈鹿善跑,时速可达50多公里,跑起来的姿势很奇怪,后腿在前腿的外侧摇摆,由于脖子太长,所以颈和头也做自由摆动,以平衡身体。尾巴却高高地卷到背上,前肢和后肢一起移动。

长颈鹿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锐。眼睛可以看到背后的东西,但它们沉默得几乎是个哑巴,很少发出声音。但也有人曾偶尔听到过长颈鹿曾发出像羊一样的叫声。雄性长颈鹿是比较“好战”的,它们“对阵”的姿势非常特殊,脖子尽量上伸,显出盛气凌人的样子,肩并肩,或面对面地站着,一声不吭。

忽然把头低下去,或摇晃一下身体,嘴里喘着粗气,表示互不服气。“交起手来”时间相当长,互相围绕着,像两人打架相持不下一样,谁也不肯首先离去。

长颈鹿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怀孕期长达450天左右,每胎产一仔。初生幼仔的颜色和亲兽一样,但脖子较短,长角的地方有簇毛。幼仔在两个星期的时候,生长非常迅速。

牛的涎水特别多

牛爱流涎水,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弄得十分清楚,但比较可信的解释,认为是由消化器官的结构引起的。

在动物消化系统中,胃起主要作用,胃里生有很多帮助消化的分泌腺,吃进胃里的食物,就是由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消化掉的。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胃,都具有这样的结构。但是,牛、鹿和羚羊之类的反刍动物,胃的结构却与此大不一样,它们的胃一般分为四室。在它们的胃里没有帮助消化的分泌腺,吃进去的食物不能直接消化,而要返回口中再度咀嚼掺入唾液即涎水之后,才能消化吸收食物。唾液中含有具消化功能的消化酶,能帮助消化吸收食物。所以牛必须分泌大量的唾液来消化它吃进去的食物,这就无怪乎它要流那么多涎水了。

红眼睛的白家兔

野兔是兔子,白家兔也是兔子,但是它们的眼睛却有不相同的颜色,前者发黑,而后者发红。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野兔体内,一般有具保护作用的色素存在,特别是黑色素,所以,它们的眼睛呈茶黑色。白色的家兔则由于遗传的变异而完全失去了这种色素,所以它们的眼睛变得很透明,以至于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毛细血管,也就是说,家兔眼睛的红色是血管中血液的颜色。

中国家兔源于何处

家兔和我国野兔在动物分类上是不同属的动物。家兔祖型属于穴兔属,它们是穴居的,在地下挖掘彼此相连的隧道,产仔于洞穴,初生幼仔裸露无毛,闭眼,不出声,也不会行动,直到生活一周后,才睁眼活动、长出毛来;而野兔妊娠期不同于家兔,产仔于旷野,仔兔生下来就有毛,眼睁着,生后几分钟之内就能跑,腿比一般穴兔长,在跑时能远跳。

家养动物都是由野生种驯化而来的,那么,中国家兔的祖先究竟来自于哪一种野兔呢?传统的说法是,中国家兔来自于欧洲的野生穴兔,因在中国没有野生穴兔被发掘的证据。华南农学院徐立德等在《养兔法》中说:“所有家兔品种都起源于欧洲穴兔。穴兔的祖先在西班牙,以后逐渐分布到地中海西部其他国家和欧洲,现已遍布全世界。我国最早的兔种来源于欧洲的野生穴兔,通过‘丝绸之路’经伊朗传入我国。”

1981年,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的任振河、关焕三在《养兔学》一书中写道:“所有家兔品种都起源于欧洲野生穴兔,特别是西班牙和法国的家兔,曾有这种野生穴兔的原始亲缘,以后逐渐分布到地中海西部和欧洲等地。

关于中国家兔的起源问题,据考证,在我国先秦时代所豢养的兔,不是我国的野兔,而是通过‘丝绸之路’从欧洲输入的穴兔,当时可能由于数量稀少,视为珍品,只在宫廷圈养,没有进行散放。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还不曾发现有关野生穴兔的记载。”

1986年,郑军、陶岳荣等编着的《养兔技术指导》中进一步指出,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家兔品种均来源于欧洲的野穴兔。中国家兔当然也不例外。他们认为,“我国的野兔不是我国家兔的祖先,它是兔科中另一个属(旷兔),这种兔在旷野中生活,不会打洞穴居,仔兔出生就睁开眼睛,全身被毛而且很快就能跑,这种野兔,人工饲养很难养活,即使养活也难以繁殖”。

蛇能吞食较大的食物

蛇是人类所熟悉的动物。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蛇能吞食山羊、小鹿、小牛等比它的头大许多倍的食物,这是为什么?

动物学家说:人的嘴张大只能到30度,而蛇嘴张大可以到130度,甚至180度。蛇嘴所以能张得那么大,是因为它的下巴骨是活动的,也就是说,蛇嘴的关节是用韧带连接的,可以自由伸缩。同时,蛇的肋骨也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喉头咽下的食物能不受阻拦地进入肚子。为了便于吞咽,它还分泌出大量唾液,作为输送食物的“润滑油”。

听说猿猴虐待子女

猴类和猿类属于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动物。研究者发现,它们在行为上与人类比较接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托勒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家尤素福·埃文长期研究猿猴和子女的关系,他发现,猿猴常常有虐待子女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人类社会中虐待子女的行为相类似。根据这一发现,埃文推断,人类虐待子女的行为起源于动物。因而有可能建立一个动物模型,以了解虐待子女行为的生物学根源。

普通黑猩猩、得格来黑猩猩、大猩猩、猩猩、普通长臂猿、合趾猿,以及五种旧大陆猴类的DNA分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发现所有猴类的DNA分子与人类、猿类差异很大,说明猴类与人类、猿类的关系较远,这与传统的分类理论一致。而人类和六种猿类中,普通黑猩猩和俾格米黑猩猩DNA分子差异最小,仅为0.7%,根据分子钟走时可推算出,这两种黑猩猩是在大约300万年前由同一祖先分化而来的。其次最为接近的,就是人类和两种黑猩猩了,人类和这两种黑猩猩DNA分子结构差异均为1.9%,由此推算出人类和黑猩猩是在大约700—800万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化出来的。人类和大猩猩的DNA分子结构差异为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DNA分子结构差异却为2.4%,这表明大猩猩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还不如人类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来得近!这一结论和传统的人猿分野理论大相径庭。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西伯雷指出,无论从遗传特征上还是进化起源上,人类和黑猩猩的关系要比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关系接近,因此以往把人归于一科,把黑猩猩和大猩猩归于另一科的分类方法是不正确的。而且,从DNA分子的差异来看,普通长臂猿和合趾猿的差异远比大猩猩、黑猩猩、人类之间的差异大,可这两种长臂猿历来被归于同一科同一属:长臂猿科长臂猿属。根据这样的分类方法,人类和黑猩猩、大猩猩都应该归属于同一科同一属,应该用人科人属来命名黑猩猩和大猩猩。这样,今天地球上生存着的人科动物就不是一种,而应该有四种。美国杜克大学灵长动物专家彼德·克劳佛反对埃文关于猿猴虐待子女的学说,他说:“我认为虐待子女这个概念根本不能应用于灵长动物。虐待子女是人类母亲对孩子的一种认知反应,而在观察动物时,我看不到这样假定的依据。虐待这个概念和它在文化方面的全部含义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克劳佛的上述说法,反映了多数反对埃文观点的专家的想法。

猫捉老鼠

猫喜欢在夜间捕食老鼠,是因为它有一套在夜间能轻而易举捉到老鼠的器官。

猫的胡须是猫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在夜间,猫依靠胡须探知洞穴的大小,然后确定自己的身体能否通过。

当猫睡觉时,总爱把耳朵贴在前肢的下方靠近地面。一有响动,猫会立即惊醒,因为地面传声比空气传声快得多。

猫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又是一种夜视能力较强的肉食性小兽,而鼠主要也在夜间活动,它们的个头又是猫最适合的猎物,所以猫也爱捉老鼠。

还有一个原因是:猫是在夜间活动的,其体内的牛黄酸是提高夜视力的必备物质。如果猫长期得不到这种物质的补充,夜视能力将会降低,而老鼠体内含有大量的牛黄酸,猫为了获取其中的牛黄酸来补充营养,所以爱吃老鼠。

未睁眼的鼠总是在向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