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民间舞蹈
31045700000006

第6章 锣鼓铿锵威风扬(1)

锣鼓类是舞者边击锣、鼓边舞蹈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明快强烈的节奏,矫健勇猛的舞蹈,形成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山西人剽悍、雄壮、粗犷的气质特点。在舞中,鼓不仅是舞蹈的音乐伴奏,而且也是舞者所持有的道具,随着鼓的形状不同和击打方式与动作形态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流行于山西洪洞、霍县、汾西等县。起源于洪洞。

《洪洞县志》载,尧于访贤途中,在洪洞历山下遇到躬耕垅亩的舜,见舜用的犁辕上拴有簸箕,便问其由,舜说,牛走得慢了,需要鞭策,但牛拉犁已经够辛苦了,再鞭抽于心不忍,所以拴个簸箕,不管哪个牛走得慢了,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误认为打黑牛,黑牛错觉是抽黄牛,两头牛都走快了,何必鞭打呢。尧帝听后,不胜感慨,心想,舜对牲畜尚能如此爱怜体恤,让其承以帝业,定会爱民如子。然而,唐尧深悉,一国之君,身系天下,一时一事还不能完全证明舜的才德。于是,尧将娥皇、女英两女嫁舜,以观察舜的治家本领,又让九个不成器的儿子与舜一道生活,以考验舜的教化才能。

自娥皇、女英嫁到70里外的洪洞历山后,羊獬人与历山人便结成了姻亲。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叫娥皇、女英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要到历山接姑姑回娘家祭祖,待到四月二十八尧的生日那天,历山人便来羊獬把娘娘迎回。在羊獬村旁,有座占地近百亩的姑姑庙,上有一副对联,写道:

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

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

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村的男女老少都彩服盛装,以接皇后的礼仪,组成千余人的队伍去接姑姑。人们或擎执事,或护凤辇,或扬万民伞,或秉金瓜、斧钺、朝天蹬,或举金锤、银锤、方天戟,或抬猪羊,或担着美酒,浩浩荡荡,迤逦向70里外的历山走去。

接姑姑的队伍到达历山下的7个自然村后,7村父老倒屐相迎,暖炕新被,陈醪佳肴,奉若贵宾。

到了四月二十八,在娘家住了一个多月的娥皇、女英就要回历山参加夏收了,历山7村的乡亲又以同样的规模,同样的礼仪,来羊獬村迎娘娘。在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中,所经村落无不虚门掩户,跪拜接驾,村头街中,水果食品满盘盈桌,供迎送队伍饮食。

在这一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支威风锣鼓队伍了。参加表演的人数多者可达500人,最少不下30人。他们穿黄色短服,齐刷刷,劲抖抖,威风凛然。他们使用的锣直径约36厘米,发音低沉而短促;鼓为直径47厘米,厚25厘米的扁鼓;另有直径35厘米的大钹和直径34厘米的钹作为辅助。还有的用墩鼓和小斗锣数个来协调音响效果。表演时,整个队伍列为方阵、圆阵或梅花阵。鼓手身挎扁鼓于腹前,手拿嵌有红鬃毛的鼓槌,有力地击打着扁鼓,间以“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和“抛槌”的表演;锣手则手握镶嵌有三处红鬃毛的锣槌,绕槌、抛槌击锣。到高潮时,击钹者便将钹高举过头顶相击随之翻腕,使钹与钹上所饰的红、黄绸布形成旋转飞舞之势。他们时而弓步击打,时而转身击打,时而碾磨击打,扭腰、提胯、晃头,并变换出“群龙聚首”、“五谷丰登”、“满天星”、“三梅花”等图案。鼓声咚咚,锣铙铿锵,起落有序,交相辉映。那充满力度的体魄,飘舞的红色绸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威武雄壮的舞姿,形成了其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的艺术特征。

其代表性锣鼓点有[西河滩]、[风调雪]、[四马投唐]、[小茴香]等,传统套子[神羊呜盛],分为三番,第一番表示尧王游康衢,康衢老人击壤而歌;第二番表示尧到华地时,百姓祝颂多福、多寿、多子;第三番表示万民歌颂尧帝禅让王位的弘恩大德。演奏时,在鼓的领奏下,锣与钹分别组成两个声部,起伏交错,相互呼应。

花鼓

“花鼓”因长期以来主要流传于晋南地区,故也叫“晋南花鼓”。其中万荣、翼城又被冠于“花鼓之乡”的誉称,上至华发老者,下至垂髫孩童,人人都会打花鼓。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绕城西北东南走,处处皆闻花鼓声。”

花鼓的历史源远流长。一首古老的花鼓歌词这样唱道:“唐王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据翼城县杨家庄村的几位老者回忆,这首歌词曾刻在一块黑底金字牌匾上,下面还刻有“大唐贞观三年”的字样。早先,这块牌匾就一直供奉在村东的杨家祠堂内,上几辈老人每年都要上香祭奠,尊为“传家宝”。抗战时期,木牌被日军烧毁。土改时,祠堂亦被拆除。

在大同华严寺(北魏时期)的一石柱底础角上雕有一个胸前挎鼓的伎乐童子形象,所背鼓之形状,挎鼓的方法,特别是半蹲、伸脖的造型神态,与今之翼城花鼓同出一辙。此外,大同市南郊石家寨出土北魏时期的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也有伎乐童子像,胸前挎着鼓。

花鼓以木为帮,鼓面蒙牛皮。

万荣花鼓以打鼓为主,边击边舞。因挎鼓的位置不同,有高鼓、中鼓、低鼓、多鼓之分。击高鼓者,多扮青年,将鼓挎于紧贴下额的地方,鼓的基本击法有:鼓上搂槌、鼓下搂槌、鼓前搂槌、前推后挑、左槌倒搂,背后搂鼓等。基本动作有:勾鼓跑步、正步半蹲绕膝击,正步半蹲掏裆击、虚步掏裆击、弓步掏裆击、顺腿绕膝击、提腿掏裆击、单腿掏裆击、骑马蹲裆击等,腿部的动作常常有跳跃性,节奏也较快,配以头部晃动,显得紧凑急促,火爆热烈。击中鼓者多扮壮年,将鼓挎于胸前,动作基本与击高鼓者相同,但跳跃少,动作幅度小,显得稳健扎实。击低鼓者扮老头,将鼓挎于左腰旁,双手持硬槌,右手握槌中部,使槌的两头都可击鼓,从而形成撇击、挑击、绕击、甩击、拉击、戳击、搂击、勾击、点击等单一击鼓动动作。每次击鼓后,臂顺势依弧线划圆,连接产生出很多多变又流畅的动作组合。基本动作有:老头步、收点势、蹲裆拐线,一点油势、滚鼓势、五槌势、单手连击、撇击划圆、挑击划圆、连勾击、背后连击、甩鼓、三闪势、四槌势、左槌转击、单腿跪地掏裆击,坐地挎裆击,仰面躺地绕膝击、仰面躺地掏裆击等20多种。舞时,步法多为“骑马蹲裆势”,而两腿重心始终不停地左右移动,胯也随之扭动,辅之以臂的甩动,不规则的晃头,形成了既精湛的击鼓技艺又诙谐幽默风格特点。击多鼓者扮相随意,将鼓挎于额前、肩上、胸前、腰旁、大腿、脚面等部位,数量以2—8个为宜。击鼓时,有头、胸两鼓的组合动作,额、胸两鼓的组合动作,头、肩、胸三鼓的组合动作,头、肩、胸、腰四鼓的组合动作,及五、六、七、八鼓连续击打的动作。腿部动作主要是“踏步半蹲”、“骑马蹲裆势”。高、中、多鼓还可在桌上击鼓表演,亦可头上顶灯或顶碗击鼓表演,可绕长凳击鼓表演;也可在2人抬的棍子上,单腿站立击鼓表演,还可将腿勾在棍上,倒挂着击鼓表演。此外,还有以花鼓为主带女苗子和小丑的表演,即由1名花鼓手在前,引出众持小锣的女苗子和1名持拨浪鼓的小丑,在场上走圆圈,变换“龙摆尾”等队形后,花鼓手在场中即兴表演,女苗子则走轻盈的“圆场步”,敲击呆锣,变换“枣花”,“绕心掏花”、“八字连环”、“剪子股摆尾”等队形,并不时与自由走动的小丑戏逗,直至高潮方告结束。然后,演唱民歌小调,开始新的表演。演唱曲调有[绣荷包]、[割韭菜]、[小放牛]、[剪花]、[高调]等。唱时不舞,舞时不唱。

伴奏主要用锣鼓点,花鼓、呆锣,既是舞者的道具,又是主奏的乐器,大锣、钹等为场外伴奏。击[流水]时,可尽情地舞动,显示技能;[小收点]则是变换动作,走新场图的信号;[四槌]鼓点上下句对称,要求动作也左右对称;[一点油]鼓点舒缓,动作节奏缓慢,舞姿优美;[紧三槌]突出了一个“紧”字,用于舞蹈结束之时,也是整个表演的高潮之点。

翼城花鼓集打鼓与表演于一身。有多种表演形式:1、男鼓手集体表演。众鼓手挎鼓于胸前,一出场,鼓点就打得非常急促,双脚快速移动,变化出各种队形,鼓点越打越急,一鼓作气地完成全部动作,最后集体亮相结束。2、男女鼓手对打。女鼓手是建国以后才参加演出的,动作和男鼓手一样,节奏快动作幅度大,欢快活泼。3、多鼓表演。1个演员身挎多个鼓,称作“满天星”,在原地表演娴熟的击鼓技巧。只见鼓手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飞舞缠绕,无论是蹲下打鼓、跳起来击鼓,还是左旋右转、拧腰甩膀、踢腿跺脚,鼓点始终清脆响亮,连接不断。4、杠上表演。鼓手们边击鼓,边爬上杠(单杠、双杠、高低两层杠),用身体摆出“空中取酒”,“仙人过桥”、“蝎子倒爬”、“老虎大张口”等集体造型,既有高难的技巧性,又有令人惊叹的惊险性。5、2人打1鼓,俗称“二龙戏珠”。2个鼓手分别咬住鼓环一侧的绸带,将鼓手吊于空中,然后转着打,跪着打,掏腿打,一进一退朝四个方向来回移动,最后,2人将鼓挑起,共同抱住以示友好。6、以花鼓为主带女苗子和丑角的表演。常用的击鼓法有:正击、勾击、漫头槌击、双击槌击、推拉槌击、拐槌击、乱翻槌击、扬手槌击、磕打槌击等。击鼓时、右手用甩劲,使鼓声爆、脆、响、亮,左手要连续抖击,使鼓发出一串颤音,常用的动作有:后勾跳、猴步、慢九步、颠颤步、双跳步、曲步、跺泥步、逼逼步、掏腿矮子步、云步、冲步、滑步、大蟒翻身、十二槌、三摇头、掏腰槌、转身槌、缠腰花、弓步碾转等近40个。双人组合动作有:交错对打、跳转对打、对鼓、造型对打等10多个。舞时,上身动作变化多样,下身则多用“大八字步半蹲”、“弓箭步”。体现出:上身灵,下身沉的风格特征。有民谚称:“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象顽猴,灵巧多变节奏快。”

虽然表演形式不尽相同,但主要特征是动作矫健,刚劲有力。表演者以双膝略屈骑马蹲裆为基本姿态,尽情地蹦、跳、扑、闪、碾、转以及手臂的奋力推、拉、绕,再加上拧、涌、耸、晃、扭、摆、颤的动律,大有龙腾虎跃之感,展翅翱翔之势。那急促的节奏、奔放的动律、挥洒的双臂、欢腾的舞步,充分显示舞者激越奔放如飞似跃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华夏民族的气质和神韵。从总体上体现出中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气魄。

穿箱锣鼓

“穿箱锣鼓”又称“唐王出城”。流传于山西新绛县。因表演者穿着戏曲服装(百姓称“戏箱”)敲锣打鼓而得名。

关于该舞的起源,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唐初,北海龙王冒犯天庭,玉皇大帝降旨,令大臣魏徵将龙王斩首。龙王托梦于唐王李世民,请求救助。于是,李世民便与魏对弈,使其不能随意走动。不料,李打了个盹,魏便伺机出走,将龙王斩首。这一行动,致使群龙大怒,三年不予人间降雨。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李世民为拯救百姓,召集皇子皇孙,文武百官,敲锣打鼓,替龙王招魂,到龙王庙还愿,遂成此舞。

舞蹈由64人表演。行进时,由领队持竹竿子高挑野鸡打头,后跟2名执锣的开道士,然后是4名持金钺斧者;再后是4名文武大臣,1名太监;接着是皇帝、伞士及2名扇女;最后是8名皇孙打小鼓,8名太子敲堂鼓,8名武将拍大钹,8名丞相击大鼓,16名文臣打大锣。整个队伍步伐整齐,合着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徐徐前进,共有24套曲牌,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迓鼓

“迓鼓”,又名“讶鼓”。流传于山西平定、盂县、昔阳、和顺等地。

据有关记载,该舞源于宋代。最初是军中的舞蹈,“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讶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其举动舞装之状与优人之词,皆子醇初制也。”(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七)也有一种说法,王子醇和西夏对阵时,先把军士百余人组成迓鼓队摆在全军阵前,敌人见了大吃一惊,军士们趁机出击,因而得到胜利。

迓鼓,活动于元宵之时,元·张可元《折桂令·幽居次韵》载:“撺断着小丫环舞元宵迓鼓,摸索着大肚皮装村酒葫芦。”迓鼓的表演装扮各类人物角色,朱熹曾说:“如舞讶鼓,其间男子、妇女、僧道、杂色,然无不有,但都是假的。”(《朱子语类》卷139)从元·吴弘道《越调斗鹌鹑·元宵》:“闹穰穰的迓鼓喧天”和明·朱炖《黄钟醉花阴》散套:“舞迓鼓,欢声恰似雷”记述,可见其表演时气氛热烈,欢呼声激荡。清代,山西晋中一带迓鼓活动还很兴盛。据嘉庆年间修订的《介休县志》风俗卷载:“元宵……少年迓鼓踏歌,交错于道,三日不绝。”

流传至今的迓鼓,保留着两种表演形式,一为说唱型,一为走阵型。名相同而形态迥异,便有了“文迓鼓”与“武迓鼓”之分。

清末民初,“文迓鼓”的表演形式是“三人迓鼓”。演员皆男性,1人打鼓、镲,扮老太婆,称“挎鼓老婆”;1人打锣兼说白,扮丑角,称“傻毛儿”,1人持彩扇、手帕,扮大姑娘。传统节目有《盼五更》、《表古人》、《拜年》等。民国二十五年前后,发展成“八人迓鼓”。大姑娘增至2人,并增加了洋人、商人一类角色。节目有歌颂辛亥革命的《共和军》以及《吹炮台》、《补二婚》、《打麻将》、《后继母》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配合根据地和游击区的活动,出现了《七七事变》、《二五减租》等节目的“十二人迓鼓”。1947年,华北土改工作队干部杨淑华曾对迓鼓进行了改革,去掉了“挎鼓老婆”、“傻毛儿”一类角色,动员妇女演出,使该舞演出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后,“文迓鼓”受到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由农村传入城市、工厂,并搬上舞台,表演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传统的“文迓鼓”,舞蹈的特色是掏场子,有“走场”、“单八宝”、“双八宝”。丑角走“跑跳步”,其余多走“圆场”,间以“十字步”。双手顺势绕“8”形。说依方言,讲究合辙押韵。语言亲切风趣,叙述平缓流畅,富于音乐感和幽默感。歌唱为一曲一目,无伴奏,大家聚于一处,引吭高歌。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边击乐边舞蹈,舞毕而说,说毕而唱,如此反复。

“武迓鼓”流行于阳泉市平定县境内。具有武舞风范。“武迓鼓”是以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生活的舞蹈。演员21人,扮作梁山好汉或古代将士,各持一件打击乐器(在舞蹈中视为“兵器”),计音锣9面,云锣4面,银锣2面,铙、钹、镲各2付,边击乐,边变化出各种行军破阵的场面。主要舞步有“丁字步”、“扭步”、“马步”、“弓箭步”、“垫步”等。动作有“朝天转”、“老鹰抓鸡”、“海蚌展翅”、“蛟龙出水”等。曲牌有[狗相咬]、[杀四门]、[大磨面]等。锣鼓点结构严谨,与所演阵图紧密相联,随着不同的鼓点,摆出各种不同的阵图。行进时,纵队而行,“帅”居中,龙旗前导,鼓乐齐鸣,好似一支赴敌的军旅。场地间,在“帅”的指挥下,诸“将”且鼓且舞,环之绕之,变换着各种阵法图案。其表演包括“耍回”和“走阵”两部分。“耍回”表现战前将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情态;“走阵”通过不同阵法的变换,象征攻城掠地的过程。阵法有:剪股阵、四人阵、老龙盘窝、八人阵、蜗牛阵、六郎回头、烧纸阵等。“耍回”和“阵法”串连使用,构成舞蹈的基本形式。步法特点为“踏”。踏者,即按节拍压步而行之。在视觉上给人以“压”之感,故有其俗名“压鼓”。剧目有:《朱仝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李自城进北京》。在演出过程中,剧目名称的改变,只是演员装束在起变化,而舞蹈形态不变。

音锣鼓

“音锣鼓”流传于山西和顺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