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面食
31048500000016

第16章 山西面食大观(7)

制法:将牛肉(垃好是五花肉、肋条肉)切成小块;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约6厘米长条;芹菜去叶,根洗净切成6厘米长段;葱切大段;姜切成片。瓢上火放入食油(约700克),待油热后投入牛肉块清炸,炸透后捞出备用。另用一个锅上火加入食油50克,待油热后投入番茄酱煸炒。随后放入盐、白糖炒匀后加入清水1500克。然后将炸好的牛肉块、萝卜条、芹菜段、葱段、姜片、胡椒面一并放入锅内,烧开后,撇去浮沫,改用文火煨炖,直至将肉炖烂为止。肉烂后拣出葱、姜、蒜、萝卜及芹菜,盛入小盆内即戚。

虾仁炸酱

“虾仁炸酱”是传统浇头之一,流传于太原一带,为各种中、低、档筵席之用。

原料:虾仁150克,猪肉250克,猪汕50克(实耗),食油50克,葱花、姜末、蒜片、酱油、盐、味精、胡椒面、料酒各少许,鸡蛋清一个,水粉面少许。

制作方法:虾仁放入碗内,加入蛋清一个,水粉面少许抓勺,将虾仁浆好。炒锅置火上加入猪油约500克,待温五成时投入虾仁,用叉划散、划透,漂起后捞在小碗内备用(余油倒出,另作他用)。猪肉切碎剁成末。炒锅重新上火放入食油、花椒,油热后投入肉末煸炒,待煸尽肉末水分时,随即加入葱花、姜术、蒜片及虾仁翻炒,再加入酱油、食盐、味精、胡椒粉及少许高汤翻炒均匀,盛入碗内即成。

番茄肉末炸酱

“番茄肉末炸酱”为民间家庭常用的一种浇面调和。此品先是用西红柿后发展为用番茄酱,四季通用,这也是吸收西式作法改进的,颇受食客的喜爱。

原料:肉末150克,番茄500克,花椒油100克,豆瓣酱30克,酱油50克,葱花、姜末、蒜片、味精、精盐各少许。

制法:番茄用开水烫皮,去尽皮蒂,用手握挤去籽,用刀切碎(或捏碎)。炒锅上火,加入花椒油,油热后投入肉末煸炒,待肉末变色发白时,放入豆瓣酱、葱花、姜末及蒜片略炒,再将切碎的番茄倒入锅内翻炒,随后加酱油、精盐、味精,中火炖熬1分钟即成。

西红柿茄子卤

此品是民间家庭常用的浇头之一,在蔬菜淡季食用的一种面饭调和。

原料:茄子500克,食油75克(实耗),西红柿150克,葱、姜、蒜、白糖、盐、冬笋、黄瓜、味精、花椒水、湿淀粉各少许。

制作方法:将茄子洗净削去外皮,切成手指肚大的小块。葱切成马蹄段,姜切末,蒜切片,冬笋、黄瓜切片或丁,西红柿开水汆透去掉皮即可。炒锅上火加入食油1000克,待油热后,投入茄块炸至发黄时捞出,倒出余油。瓢重新上火,留少许油投入葱、姜、蒜略煸,加入茄块、笋片、黄瓜片翻炒,随后加入花椒水、盐、白糖、味精再翻炒几下,放西红柿,加入两勺高汤、水淀粉勾成流水芡汁倒入碗(盘)内即成。

羊肉卤子

“羊肉卤子”,为冬季食用莜面类面饭浇头之一,是山西面饭中的主要浇头,适用于高档筵席。

原料:肥瘦羊肉500克,食油50克,花椒水100克,干辣椒3个,酱油50克,精盐15克,胡椒粉、香菜末、桂皮各少许。

制作方法:将羊肉切切成6毫米见方的丁,葱切成段,姜切成片。炒锅上火放入食油,待油热后投入羊肉丁煸炒,肉丁煸透发白时,随后加入酱油、精盐翻炒,再加入清水1500克及葱、姜、桂皮、辣椒、胡椒粉,改用小火煨炖,直至将羊肉炖烂为止,盛入小盈内撒入香莱末即成。

过油肉卤

过油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莱之一,它不但是筵席中的下饭菜,而且也可作为面饭浇头,汁比菜肴多些,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过去,在太原、晋中平川一带有这样的民谣:“一盘过油肉,两碗白皮面,滴点香酸醋,赛过小神仙”。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种食俗虽然有所改变,但仍保持着独特风格,所以仍是民间百姓传统吃法之一。

原料:猪里脊肉200克,植物油80克,鸡蛋1个,冬笋、木耳、黄瓜片、酱油,醋、精盐、味精、料酒、胡椒粉,湿淀粉、葱、姜、蒜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里脊肉顶刀横切成铜钱厚的小薄片,放入碗中用适量精盐、料酒、胡椒粉入底味,之后磕入鸡蛋,放入少许湿淀粉和植物油上浆。葱切成马蹄片,姜切末,蒜切片;木耳用水泡好撕成小片;冬笋、黄瓜分别切片。取碗一只,放入适量酱油、料酒、味精、胡椒粉、精盐和湿淀粉、高汤,对成汁,汁要多于菜肴。炒锅上火放入适量植物油,待油五成热时,将上浆的肉片下入油锅划散变色即可捞出控出油,炒锅留底油,投入葱、姜、蒜稍煸,然后放入过油的肉片、笋片、瓜片、术耳,翻炒匀后,烹入少许醋,再倒入对好的汁,翻炒淋明油即可出锅。

葱花面酱卤

“葱花面酱卤”,亦称“盐醋调和卤”,是山西民间百姓常食的一种调味汁,酸香诱人,地方特色颇浓。

原料:食油75克,葱花50克,姜末5克,甜酱、蒜片10克,酱油50克,醋50克,食盐10克,味精、花椒少许,清水50克。

制法:炒勺上火放入食油、花椒,待油热后投入甜酱、葱花、姜末、蒜片,略加煸炒,随后加入酱油、醋、食盐和味精,再加入清水烧开后,倒入碗内即成。

酸菜豆腐卤

此品是山西民间家庭冬季常食的一种发酵腌制菜,再配豆腐烹制的酸菜豆腐卤,味道浓醇,乡土气息颇浓,浇食各种面条,别有一番风味。

原料:豆腐500克,腌酸菜(亦称黄菜)500克,食油75克,葱花、蒜片适量,精盐、辣椒、香油各少许。

制法:将豆腐切成小丁,入开水焯一下,去掉豆腥味捞出,沥干水分备用。炒锅上火放入食油、花椒,待油热后用漏勺捞出花椒,投入辣椒、葱花、蒜片及豆腐略炒,再倒入酸菜(带少许汁汤)同炒,随后加入适量精盐及高汤,待菜烧热入味后,盛入大碗内淋入少许香油即可。

番茄鸡蛋卤

“番茄鸡蛋卤”也是民间家庭常用的调和,一般在蔬菜淡季食用较多,味道醇香。

原料:番茄500克,鸡蛋3个,食油125克,葱花、姜末、蒜片各适量,酱油40克,精盐10克,青椒50克,水发木耳适量,花椒少许。

制法:将鸡蛋磕入碗内,加少许精盐和葱花搅匀,炒锅上火放入50克食油投入花椒,炸黑时捞出,倒入鸡蛋炒成碎蛋块,盛入碗内备用。番茄炒制成番茄卤(制法见番茄卤),将碗内炒好的鸡蛋倒入搅匀即成。

三鲜卤

“三鲜卤”是山西高档筵席中面饭的浇头之一。此卤种类很多。分为荤三鲜、素三鲜和海三鲜,所用原料根据食客的口味和喜好而定。三鲜既可单独烧制好配入卤汁中,也可直接放入卤汁中使用。

原料;水发海参100克,水发鱿鱼100屯,熟鸡肉100范,鸡蛋500克,猪油200克,大葱50克,精盐适量,花椒、蒜瓣、绍酒、酱油、生姜末少许:

制作方法:将海参、鱿鱼片成3厘米多长的骨牌片,清水氽透。熟鸡肉切成小片,大葱切段,姜切末。瓢上火放入猪油,投入花椒,再放入大慧段炸,炸焦时,捞出花椒和葱段,即成葱椒油,将鱿鱼片、海参片、鸡肉片放入油锅略炒,加绍洒、盐、酱油及少许肉汤翻炒,海参、鱿龟入味后,盛碗内备用。锅上火添入肉汤2500克,烧开后加入酱油、精盐及稀释老酱,撇去浮沫,然后将烧好的海参、鱿鱼及鸡肉片加入锅内,尝味后勾入水粉芡成糊状。将鸡蛋全部磕入大碗,用勺将蛋液全部甩入锅内,成大片状。将姜末匀撒在卤上。另用炒锅上火放入猪油150克,油热后投入花椒、葱段、蒜瓣炸至焦黄时捞出成葱油,然后将热油炝在卤上即成。

六、菜码小料

山西面食的菜码小料多讲究:春夏秋冬四季而异,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所谓菜码,就是吃面食时配备的各式佐餐菜料。有道是:红花虽好还须绿叶配,吃面配食菜码既可以调节面食的滋味,又可以解腥去腻,消粘利口,增进食欲。莱码以时令新鲜蔬菜为主,以地方特色腌菜、干菜为辅,品种花样因时因地制宜。普遍食用的菜码如春季有绿豆芽、香椿芽、白菜丝、菠菜梗、小葱拌豆腐、糖醋萝卜丝等,夏季有黄瓜丝、莴笋丝、豆角丝、酱油葫芦等,秋季有萝卜条、拍黄瓜、蒜拌茄子等,冬季有土豆丝、拌香干、榨菜丝、太原泡菜等。

菜码因地而异,晋北地区夏秋两季多食用自产的南瓜、豆角、萝卜、菠菜等,冬季则食用自家腌制的咸菜、酸菜或晒制的萝卜丝、南瓜条等干莱。每年秋菜上场,除一部分大白菜、马铃薯、白萝卜、红萝卜下窖贮存外,忻州、太原一带习惯将萝卜叶子、芥菜、雪里蕻菜叶子等洗净,开水一焯放入瓮中,加盐、花椒、茴香等佐料,叶子上面放一块压菜石,经发酵后,便成为清淡可口的酸菜。一些地方还把咸菜经切丝、蒸、晒、焐等工艺,制成多种多样的风味小菜,如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成菜以及太原酱菜、雪里蕻等。

山西冬、春缺菜,此时人们多食干菜。干菜大多由新鲜蔬菜经日晒后而成。如萝卜干、茄子干、南瓜干、西葫芦干(条)、干豆角等。山西最有名的干莱是五台山的蘑菇、中条山的猴头、大同的黄花菜和管涔山的银盘蘑。大同黄花菜又叫金针,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于含苞未放时采回其花瓣,蒸熟晒干,可作配菜或制汤用。银盘蘑产于管涔山的自然森林,呈乳白色,干后呈黄色。总之,在山西人眼里这些都是与面食搭配的上好原料。

小料是吃面时所配带的各式调味。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味全,酸、甜、辣、咸、鲜均有。二是味纯,多数小料均以单一的的基本味为主。吃面时,配食小料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口味和喜好。小料按制作方法可以分为成料和现加工料。常见的成料有芝麻酱、腌韭菜花、腐乳、臭豆腐、糖蒜、豆瓣酱、八宝酱菜等。现在的加工料则多种多样,如辣椒油、蒜泥汁、蒜苗、葱丝、蒜片等。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酣,素有“老醯儿”之称,吃面当然也少不了老陈醋,面食和老陈醋是山西人生活中的两大主要食品,代表着山西地域特色和风味。香喷喷的面食在浇头、菜码小料的佐餐下,再来点老陈醋,那才叫美滋滋。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成为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就是旧军队的士兵,每人也都随身携带,有这样一个“缴枪不交醋”流传至今的笑话:相传,有一次阎锡山的军队被国民党中央军给打败了,被俘的士兵缴了枪,可每人身上带的一个葫芦似的东西,引起了中央军的注意,以为是什么“秘密武器”,于是中央军当官的一声令下,他们都死活不肯交出葫芦,最后强行收缴这些“特殊战利品”,打开葫芦一股老陈醋味道,弄的中央军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这则笑话从另一个层面上投影,显现老陈醋被山西人视为像水一样每天不可缺少。山西做醋历史大约有4000年之久。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清徐的老陈醋名扬海内外,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红心大曲配料、低温浓醪发酵、高温快速醋化、温火熏烤醋醅、优晒抽水陈酿的五绝技巧,制成色泽黑紫、味清香、食之绵酸、回味悠长的佳酿,曾在全国调味品鉴定会上荣榜首。山西老陈醋的味道不是刺刺的酸,而是香酸的,口味醇厚、绵甜、柔和,正好中和面食的饱胀感。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缺少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就很难形成气候。山西面食最大的人文因素是群众的普遍参与性。山西任何一个地区的百姓,特别是农家妇女,尤其是晋中家庭主妇,都能做一手漂亮的面食。看起来非常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多姿多彩。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人从心底赞叹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河东备录》日:“并(并即太原)代(代州)人苦于嗜面。”可见,古时并州面食是民间的家常便饭,否则绝不会“苦于嗜面”。正由于有了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

结语

千百年来,面食已由充饥裹腹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大饱口福的高级阶段。琳琅满目的山西面食,犹如祖国壮丽河山中那些令人留恋忘返的美景,又仿佛民族乐曲中那些耐人寻味的华章,更像唐涛宋同中那些百读不厌的佳句,给人一种幸福生活的体验,一种痛快淋漓的快感,一种乐此不疲的留恋。

在山西人心目中,吃饭几乎就等于吃面,五彩缤纷的面食中,体现着山西人对平凡生活的生动丰富的理解。如今,山西面食已发展到千余种,成为一种颇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日本友人明星食品株式会社长卜厚昌元先生,考察山西面食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不愧为面食之乡。”确实,山西作为面食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而且在世界饮食文化史上也大放异彩。特别是发起于2003年,至今已经举办三届的“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更是一场面食文化的盛宴。太原国际面食节以面食节为契机,以特色餐饮为龙头,以特色旅游和文化体验为活动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当代山西面食文化的精髓和海内外特色面食风味,在国内国际餐饮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2007年4月25日,中国烹饪协会在北京举行授牌仪式,正式授予山西“中同面食之乡”称号。这一饮食文化称号的授予,正式明确了山西面食的起源性、代表性和唯一性。山西将以此为契机,在传统的民间面食技艺上,不断继承、挖掘、改进和创新,创造出更多的美味佳肴、精品面食、风味小吃,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