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小张村大解放
31051700000025

第25章 学校圣坛 地灵人杰

一、我们村兴办学校,是我们村民反对封建、进行民主革命的成果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们村是没有学校的,有想念书的孩子都是去上私塾,后来村里各家族都发展了,又都建了祠堂,祠堂又兼书房,这时全家族中的孩子想念书的就去祠堂书房念书了。

在推翻清封建王朝,民主革命胜利之后,我们村于中华民国二年,即1913年,全县各村普遍建立学校时,我们村才开始建立起初级小学学校,开始的校址,选在空闲着的池塘北东李家祠堂,因学生数量少,先选聘一位教员。后来学生数量增加,教员就增至两位了。

以后校址还迁到柴家祠堂、原家祠堂,后来樊家祠堂由商铺腾开以后,就较长期占用樊家祠堂。后来我们村又在大庙园增添了南房10间以后,学校就固定在现在学校的地方。“文革”中,又在南房后新盖了4排教室,连通樊家祠堂,成为一个又有规模又有气派的大校园了。

在民国年间,我们北塬五区就有了高小,县上也有了中学和师范,我们村最早上师范的就是樊育坤,最早上中学的就是柴学侃,最早上高小的就有李树耀、杨增荣、樊育毅、张发文等人。抗日战争中,高小中学失散,小学也断断续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和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村又有一批学生上高小和中学了。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我们村又办了高小班,成为完全小学,上学的人多了,教员自然也就增多了。到1970年代,我们村还兴办了初级中学,曾一度还办了高中班。纵观我们村学校,可以说一直是周围村的一个中心学区。

二、在革命年代中,村办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革命人才

学校是倡导科学、追求真理的地方,经过在校内学习,又经过与社会对接思考,因而使得一批同学心系国是,投身革命。如南头巷柴学侃,在村学校中就很有思想,常有反抗落后家庭的义举,升入闻喜中学以后,更是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搞学生运动,反对卖国贼,反对军阀统治,是闻喜较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后到大西北延安一带工作,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兰州市地下城工特派员,为解放兰州立下了特别功劳,后被叛徒告密而遭杀害。我村下北头巷李如松,也是一位聪明好学的学生之一,抗日战争中,他参加党领导的牺盟会,并参军带兵,在我村一带辗转抗日,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后被日寇杀害。

后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村又有一批经学校培养输送上了高小、上了中学的,如樊林峰、樊林峄、原永发、樊毓清、樊喜孝、杨杰臣、杨镇海、张发志等人,上了高小。有樊林峄,樊毓清上了中学和军校。还有后来到外地西安的杨得志上了西北革大。还有从学校培养参军的有雷春正,张官禄、李景义、张发欣等人。这些人经过党的培养和长期的锻炼,都成为了革命人才,如有的成了解放军的团长,有的成为了专署的局长,有的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康杰中学的书记,有的成为了临汾地区行政干校校长,有的成为了县法院院长。

三、在建设年代中,村办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建设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村上学的人数猛增,几乎覆盖了所有男女学龄儿童,给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综观我村60年来,上大学的人达62名,上硕士研究生的人6名,上博士研究生的人2名,上中专、高中的更是数以百计。先后当军人的有61名,其中团级以上的有五名;当干部的有70名,其中县级以上有十名;当教员的有22名,其中当教授的有2名;获高级技术职称的有25名。外出搞其他工作的更是数以百计。

四、我们村学校教育引领我们村民走上人类文明进步的光明大道

百年来,我们村学校培养的人数难以准确计算,最少约有三五千人,但可以这样说,我村百岁以内的人,或者更为准确的是60岁以下的人,都是进过我们村学校接受国民义务教育的。他们通过这座神圣的殿堂,开启了自己的心灵,点燃了自己智慧的火花,从而走上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光明大道。

五、办好学校,头等村事

由于我们村民都认为学校是我们村民接受精神文化的摇篮,是圣洁之地,是神圣之坛,因此都把办学当成神圣的事业,所以从校址校舍的选择建设上,百年来都是选最好的。在建国前我们无论选在祠堂,还是在大庙增建的校舍,都是全县一流的。建国后我们办高小,后来又办初中、高中的新扩建的校舍,也是有规模和气派的。在改革开放走教育强国之路,全民大办学校的又一新浪潮中,我们村干部率领村内村外村民积极捐款、献力,又率先建起了13间2层约600平米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在近年来并校建设中心校的改革中,我们村又建成了和原来同样规模的教学楼,但硬件更现代化了,更前卫了。

同时在对教员的选聘上,教职员生活的安排上,学生的安全上,学校环境的保护上,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备上,我们村也都及时安排做好,以保障学校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我们村的历届党政干部和村民都把办好学校当成头等村事来做,而且一定都要做好。正是:

学校圣坛,人才摇篮,

头等大事,自觉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