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31103200000010

第10章 明朝(1)

朱元璋趣联趣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放牛时的对联

朱元璋小时候贪玩撒野,因家里穷,没有条件读书,常常和本村同龄儿童周德兴、汤和等在一起玩耍。朱元璋从小就想出人头地,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听他使唤。最常玩的游戏是装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破烂不堪,他却会把棕榈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作胡须,找一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让孩子们一行行,一排排,必恭必敬,整整齐齐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有一年,朱元璋的家乡遇大旱灾,接着又是蝗灾。那时的农民,把这些自然灾害,理解为神与人们作对,于是到处求神赐福。一天,朱元璋和周德兴、汤和等几个儿童,同村里的大人们一起,在村附近的一个龙王庙祈神求雨。老年人穿着白麻布短衫,光着头,跪在太阳地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许愿,孩子们脑瓜上戴着枯柳枝圈在庙里窜出窜进,唢呐、锣鼓吹打得震天价响,和尚们个个眉开眼笑。才到晌午,忽然来了群蝗虫,纷纷降落在龙王庙附近的庄稼田里。有的从粟穗上蹦到田里,有的从田埂上跳到粟杆上,还有的一拍翘膀飞上了天空。观其虫态,靠在龙王庙墙壁边的周德兴,顺口说了一句:蹬足蹦下地;朱元璋才思敏捷,把眼珠儿一转,马上接着说:振翅飞上天。

朱元璋小时候替田主刘德家看牛放羊。有一天,肚子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他一起看牛的周德兴、徐达、汤和等许多孩子也都说饿,大家越说饿,肚子里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面条吃才好,那个又说真想吃一块白切肉,又有人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说得大家嘴都流涎了。猛然间,元璋大声说:“现成的肉放在面前不吃,真是呆鸟!”众童只是眼瞪瞪地望着他,很不明白。元璋不作声,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将放牛绳捆住牛娃的前后腿。这时大家才省悟过来,周德兴赶紧抄着砍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帮着剥皮割肉,别的孩子拣些干柴枯树枝,就地架上几块石头,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不一会儿,一条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有个孩子说:“小牛娃我们吃了,回去如何见田主?”大家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朱元璋拍着胸膛说:“我一个人认了,大家不要着急。”于是带头把小牛皮、骨埋了,拿土把血迹掩盖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出来。

办完这一切,徐达风趣地说:

小牛钻山洞,尾巴在外;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丢”了小牛娃,是要挨田主打的,但依然装着没有事一样,一边拍打着手上的灰尘,一边风趣地接着徐达说:

老爷打重八,脑壳当先。

朱元璋和村里孩子们把东家的小牛娃烤得吃了,当晚,用编造的谎言禀告了田主刘德。刘德听后,大发雷霆,对朱元璋的话有些怀疑,即派管家徐二上山看个究竟。徐二也是穷人,知道实情后,怜悯孩子们,将小牛尾巴拿回,以谎说谎。证实小牛娃确实钻进了山洞,拉断了尾巴也拉不出来。尽管如此,刘德还是狠狠地毒打了朱元璋一顿,并将朱元璋赶回了家。

皇觉寺当和尚

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春天,他的家乡又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流行。不到半月时光,他一家便死了三口人——父母双亲和大哥。他在“天葬”了父母和兄长之后,家道惶惶,无处栖身。在邻居汪大娘的点拨下,起了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同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在邻居汪大娘的带领下,来到离他的村庄不远的皇觉寺,央告了高彬法师,剃成光葫芦头,披上一件师兄穿烂了的破衲衣,便成了皇觉寺的小行童。

座落在孤庄村西南角山坡上的皇觉寺,规模相当大,一进山门,两边排列着四大金刚,横眉怒目,中间坐着大肚子弥勒佛,一脸笑容。二进是大雄宝殿,坐着如来佛,两旁是十八罗汉。三进是禅堂,左边是伽蓝殿,右边是祖师殿。

皇觉寺外,古木参天,乱石嶙峋,绿树成荫,花红草绿,薄雾缭绕,凉风习习,流水涓涓,好一个幽静圣地。只因为这一切,常有善男信女进寺庙烧香还愿;同时,也招来些文人墨客游览观光。

一天,离皇觉寺不远的乡下,有个姓叶的秀才,穿林踏径来到皇觉寺游玩,高彬法师便派得意徒弟——小行童朱元璋陪同他。二人过溪涧,穿幽林,踏苔道,爬穷崖,游玩了半日,来至寺庙门前。平生放荡不羁,喜爱笑言谑语的叶秀才,见寺庙边田中有几个尼姑挑禾,心想戏谑小行童一番,便信口占出一联句:

师姑田里担禾上;

念完,即叫小和尚续对。朱元璋一想,这是个戏谑联句。句中“禾上”是“和尚”的谐音。略一思索,对上一联句:

美女堂前抱绣裁。

叶秀才闻语,惊叹不已。品味小行童的下联同样是戏谑句。联句中“绣裁”即“秀才”的谐音。连称:“高才!高才!”

二人重新见礼,谈论十分相契。回至寺中,叶秀才见池里荷花巳结莲子,又出一对句:

莲子已成荷长老;

朱元璋即对出:

梨花未放叶先生。

二人言来语去,又相谈许久。叶秀才出寺庙门时,自言自语:“怪不得说‘僧中多才子’呀!”

与穷书生对

一天,朱元璋云游到了合肥某村,恰逢地方官在该村征粮纳税,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本来旱灾、蝗灾已使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官吏们横征暴敛,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征敛者如狼似虎,被征者怨声载道。村头一穷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此时此刻,欲言不能,欲罢不忍,只是小声自个儿说:

唉!可叹古今良吏少啊;

朱元璋正好从穷书生身边走过,无意中接上了:

嗯!须知世上苦人多嘛。

这突然的答话,惊动了穷书生。穷书生审视了这位小和尚,二人便攀谈了起来。午间,不知穷书生看中了小和尚的才华,还是念他怪可怜的,给了他半碗粟糊子。

又一次,朱元璋云游到了汝州(今河南临汝)某庄,恰逢庄主办寿,庄主屋内杯筷撞击声,众人嘻戏声,不断传出门外。已有两餐未进食的朱元璋,肚中咕噜得挺厉害,在门外把木鱼敲得声啊,见无人问津,在门口转了两圈后,径直冲进了屋,大大方方坐在下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喝甜半醉的胖庄主,瞧见这个其貌不扬、穿着破旧的陌生小和尚,觉得很扫兴,于是带着几分醉意,咪着小眼睛,伸出右手,用二拇指指着朱元璋骂:

呔!尔小子肮肮脏脏,进门就吃,又挟菜,又扒饭,好似馋猫偷食;朱元璋受辱后,也不示弱,边吃边答曰:

呸!你老瞎颠颠倒倒,开口便骂,不通情,不达理,犹如恶狗伤人。

联逗十龄童

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公元一三五六年)三月初一,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朱元璋,自太平(今安徽当涂)亲率水陆大军并进,三攻集庆(今江苏南京)。中途经过某驿站(注: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见一小孩看守马驿,感到很有趣,便问:“你几岁?”那孩子答道:“十岁!”朱元璋见孩子很机灵,见生人也不害怕,就又问这问那,那孩子很有口才,所问之事凡知道的对答如流。最后,朱元璋笑着问小孩:“你会对对子吗?”小孩子是初生牛犊不伯虎,频频点头道:“能!”朱元璋望着手执马鞭的孩子,信口笑道:

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孩子口咬着手指头,眨巴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望着朱元璋,对答道:

万年天子坐龙庭。

时年二十九岁的朱元璋大喜,一把抱起孩子,笑道:“好样的,叫我干爹!”

大捷明志

朱元璋一入城就下令禁止军士剽掠。隔了几天,又召集诸将开大会,申明军纪说:“要平定天下必须讲仁义,光靠军事威力是不能取得人民支持的。打仗占城子要用兵,安定民心要用仁。前些时进集庆,做到秋毫无犯,百姓很喜欢。这回新占婺州,百姓安堵,要用心抚恤,使人民乐于归附,这样,其他郡县就会闻风归附了。我每回听到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乱杀人,就喜欢得不得了。百姓是喜欢宽厚的政治的,作将帅的能够做到不乱杀人,于国于已都有好处。能够做到这一条,也就可以建功立业,平定天下了。”

婺州城破之后,朱元璋马上在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浙东行省建立那天,朱元璋亲自派人赶做两面大黄旗,由自己书写一副对联于旗上,挂于行省之门墙。这副对联是: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大宋天。

接着,又找来木匠做成宽五尺,长丈余的木牌两个,由自己书写一对联,分刻在木牌上,立于行省大门的两边。这副对联的联文是:

九天日月开黄道;

宋国江山复宝图。

人中王

1356年起,朱元璋与张士诚接境,便开始兵戎相见,近十年间,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到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的势力壮大起来了。这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如今文武官员,开军事会议,商量进攻东吴张士诚一事。开会这天,军师刘基(字伯温)率先到殿,朱元璋立即站立了起来,把自己早已写好的一副对联上联递给了刘基。

朱元璋的对联上联是: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刘基是朱元璋手下有名的军师,很受朱元璋的器重。他听出来朱元璋虽有进攻东吴的打算,但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续了下联,鼓励朱元璋大胆出兵: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答话,还再三审视了对联下联,于是下定了进攻东吴的决心,待文武官员到齐后,他拿出进攻东吴的一套设想,文武官员一致赞同。

为大臣提联

朱元璋在他称帝的那年(公元一三六八年)的一天,他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冒官的早朝之后,朱元璋决定给他们中的部分功臣分别撰写一副对联,对他们的功绩予以肯定。于是铺开宣纸,挥笔写就一联: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这是为文臣陶安书写的。

接着,又给武官徐达题写了一联:

破敌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朱元璋全部题写完后,派人及时分别送往各功臣官邸。许多接受了御联的大臣,激动万分,喜泪盈眶。

朱元璋总结了历代君王的经验教训,力图做到知人善任,体恤臣民。在他称帝之后,一有空就亲临文武官员府邸,同他的幕僚们交心谈心,征求良策,讨论对事学问。

陶安是朱元璋的老交往户,他们之间交往甚多。一天,朱元璋起得很早,来到陶安的府第,也不通报,径直步入书房,陶安是有名的儒臣,很有学问,尽管如此,仍不满足,一有空就学习文化知识,创作诗词曲赋,练习书法,有时夜深了,干脆在书房过夜。因朱元璋来得匆忙,在书房过夜的陶安,起床不久,来不及收拾房间,朱元璋见此情形,微笑着说:

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

陶安听出,皇上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是一副精巧对联的上联,他一边构思下联一边说:“皇上过奖了。”忽然瞧见朱元璋手中那把画着山水画的白折扇,灵机一动,即答曰: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君臣间对视之后,哈哈大笑。

过了一会,朱元璋踱步来至书桌前,见桌上宣纸已经铺开,砚盖敞着,意欲题诗弄笔。陶安非常敏捷,忙凑上前说:“请圣上赋诗一首,给开开眼界,并留作纪念。”陶安的凑说正合皇上之意,朱元璋点了点头,拿起羊毫,精心构思起题诗来。这时,陶安急忙挽袖为之磨墨。书房外恰有雄鸡啼鸣,朱元璋思路顿开,于是写道“鸡叫一声蹶一蹶”,陶安见之,内心暗笑:“如此赋诗,岂不是献丑!”朱元璋不慌不忙,又写下第二句:“鸡叫两声蹶两蹶”,陶安内心叹息:“这是什么诗?”正当陶安强装笑脸时,朱元璋笔下跃出:“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至此,陶安不禁拍案叫绝:“万岁真有力挽狂澜之术!”

私访赠春联

朱元璋称帝那年(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除夕,他传旨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每家每户门楹要张贴红纸对联。圣旨传出之后,他又在京师(今南京市)便服察访。当他走街串巷看到到处是“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等内容的对联时,心中十分高兴。

但是在他返回皇宫的时候,忽然瞧见一家铺子的门楹上未贴对联,心中好生纳闷。便来到这家铺店门前,打听为什么不贴对联。

店里走出一个胖老头,面对眼前陌生人,满面难色地说:“我全家没有一个人识字,拿不动笔(无法提笔写字)啊!”

“何不请人代写?”朱元璋问。

“唉,皇帝老爷圣旨一下,忙得秀才难喘息——识字人不一定会写对子;会写对子的,哪有半点工夫。我们到处求人写,无法求到。”

见胖老头连连叫苦,朱元璋想:红纸对联满京城,气象万千;唯独这家空着,太煞风景了!于是说:“老板,我替你写一副怎么样?”

胖老板一听,喜出望外,忙说:“有劳了,有劳了。”并急忙把朱元璋请进了店内,叫儿子拿出纸笔,自己亲手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