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子越想越气,非要对出不可,便找个客店住下。谁料想竟一病不起,临死时嘱咐客店老板,把他葬在桥旁,立两块石碑,一块刻这上联,另一块空着。老板都照办了。不知过了多少年,那石碑一直空着,无人能对上。这天,来了一位文人,看了碑上的上联点点头,在河边踱起方步来。这时,河岸有几名纤伕刚刚拉过一条船,笑嘻嘻往回走,准备拉下一条船。他立刻来了灵感,当即请人找来笔墨,刮去石碑上的青苔,一挥而就,写出下联:
两岸伕子(夫子)笑颜回
虽说写的是纤伕们,联中也谐音、双关嵌进孔子(人称孔夫子)和他的另一个学生颜回的名字。这文人,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管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缺一少十
一年春节,郑板桥陪一位州官外出。走到南门街,看一户人家贴着这样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披是“南北”二字。郑板桥看后,皱了皱眉,扭头便走。过了一会儿,他拿着几件衣服,提着一块肉,肩上还扛着一口袋粮食。他敲开这家大门,只见一家老小缩在一张床上,衣单灶冷。郑板桥说:“过年了,这点东西给你们留下用吧!”那家人认出郑板桥来,千恩万谢地给他磕了几个头。出了门,州官问他:“你又不是神仙,怎么知道他家没有衣服、没有粮食呢?”
郑板桥指着春联说:“这里都写着呢:‘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缺一(衣)少十(食),横披‘南北’,不就是‘没有东西’吗?”
对联断案
一天,有一教书先生前来告状,说他在丁员外家中任教,辛辛苦苦教了三年,员外不但不给工钱,还把他辞退。
郑板桥问道:“你在他家任教,可有契约?”
那老师道:“有,大人请看。”
但见契约上写着:“教书三年,每年酬金八吊。”
白纸黑字,员外为什么要赖呢,原因只有两个:要么是故意赖帐,要么是人家教得不好。
于是郑板桥继续问:“丁员外为何将你辞退?”
那老师道:“他的两个儿子不争气,没用心读书,但他竟说我无才,不堪为人师表。”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有才无才,试一试就可以了:
“口说无凭,你若有真才学,对句便知。”
那老师道:“大人请出上联。”
郑板桥见这先生那么有自信,抬头见到门口挂着两个大灯笼,说道: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只见那老师稍一沉思,便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见这老师确实有些才学,当场便判员外将工钱给这老师。
联戏老和尚
清代时,有一天,江苏镇江金山寺来了两个寻常客人。寺中住持见这两个人穿着平常,没有半点气派,就非常冷淡地哼哈了两下,算是招呼。连招待一杯清茶也觉得多余。过了一会,从旁人口中,得知其中一位游客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是这位势利的和尚匆忙厚着脸皮,乞求郑板桥写一副对联留念。郑板桥并不拒绝,当场抻纸挥毫写道:
凤来禾下鸟飞去,
马到芦边草不生。
大和尚很高兴地请人装裱好,高挂于禅堂,以为炫耀;但识者无不暗笑。原来这副对联是拆字格,隐藏着“秃驴”二字。上句中的“凤”字,繁体为“鳯”,“鸟飞去”只剩下“几”与“禾”,合成“秃”;下句“芦”,“草不生”即去掉上边的“草”字头,成了“户”,与“马”合成“驴”。
联寄乳母
郑板桥幼年时,家中雇有一个乳母。他3岁那年,母亲去世了,爹爹背了一身的债,只得将乳母辞退,乳母对郑板桥情同骨肉,她哭着说:“板桥的妈才死,我走了,谁来照应他呀!”为了生活和照顾板桥,她就在附近一家人家帮工。每天一大早,她背着小板桥到街上去,买个烧饼放在他手中,又背他回家,这才赶去上工;晚上又帮板桥洗洗补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后来,乳母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不得不到扬州去谋生。临走的前一夜,她把板桥的衣裤洗得干干净净,又为他缝衣补袜,一直到天明,才流着泪恋恋不舍地走了。板桥醒来,不见了乳母,伤心得大哭。
乳母在扬州只住了一年,因时时想念板桥,决意回来。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过板桥,在郑家整整住了30年。
后来郑板桥到山东做官,一直把乳母带在身边。乳母去世后,郑板桥为她写了悼诗和挽救,以表达自己的眷眷之情。其挽联是:“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乾隆皇帝对联趣话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是中国历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而实际执政时间是最长的皇帝,达到六十三年,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万岁爷观联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内容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
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很快查出来,是出自一个10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10来岁的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小孩眨眨眼睛,从容地说:“我这春联写的是这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数一数二’了。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引一点,当然要‘惊天惊地’,这是下联。再说横批,那是说的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写他宰刀一握,‘先斩后奏’,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乾隆听了很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也让你为难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很擅长诗文,走到哪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时,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到民间私访。他走到一个地方,见一户农家正在办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个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下,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埋怨这个不速之客不该这样为难人。可巧,农家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他就向父亲说,要写联应对。父亲心想,10岁的孩子懂个什么,还要对对子?正在犹豫时,儿子已挥笔写下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现了农家人的待人诚恳。这样一来,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留也留不得,走也走不得了。好在他没穿龙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会会写对联人的借口,还是进去了。
私访赐联
乾隆6年(174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经洛阳至徐州,到泗洪,过明光去南京,在过明光时就有乾隆留对联的传说。
相传,这日乾隆爷原安排在泗浦古道,又名“江淮中道”去浦口,不知怎的糊里糊涂踏上了古招信至濠州的驿道。路经桑大郢(明光市大郢乡)觉得口渴,便到村里讨水喝。
刚进村就见路旁一桑姓人家门前人声鼎沸,门庭若市。乾隆爷朝人堆处走去。原来这桑家建房正上梁,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庆贺。门前桑家主人笑容可掬迎接前来贺喜的亲友。桑家主人见乾隆爷面生,互相礼罢,乾隆爷主动向主人说明来意,桑家主人便客气地请至家中用茶。乾隆爷也客气地说:“主家不必客气,我喝碗白水便走。”桑家主人道:“哪里话,进了桑家门,就是桑家客,我这备有好茶,客官请品尝。”说着招呼家人为客人沏茶。客堂里还有两位先生,是桑家特意请来写上梁对联的,一副对联,两个先生,他们互相谦让。推让了一会儿,一位姓汪的先生说是内急先方便一下,那位李先生见汪先生出门,也不好意思留下,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桑家主人跟着出去送两位先生,客堂里就剩下了乾隆爷一人。乾隆爷见文房四宝放在桌上,手有点痒痒。心想:这乡村的先生就是酸劲大,这有什么可谦让的。乾隆爷喝了大半壶茶,见还没有人来,起身欲走,转念一想,这家主人大方、热情、好客,有文房四宝在此,何不留下一副对联以谢主家的半壶茶,于是提起笔饱墨挥毫写下一联:
上梁正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
接着为中梁写下:“乾元亨利贞”五个大字,写完后乾隆爷用茶壶压在联上角。乾隆爷怕露了身份,便起身出门。门口桑家主人招呼着前来祝贺的亲友,见过路之人茶饱要走,赶忙跑过来说:“因事多,在下没有陪客官,失礼了,请客不如遇客,既遇上了也是有缘,不如留下吃了饭再走。”乾隆爷拱拱手道:“先生客气了,我还赶路,谢了!后会有期。”桑家主人确实事多,认为一个过路人走就走吧,于是也拱拱手道:“客官慢走,后会有期。”
汪先生方便后又回到客堂,一看对联已写好,那字雄浑泼辣,刚健清新,那意思更是精妙无比。心想这李先生的水平怎么提高得这么快。正在这时李先生回来了,一看汪先生手中的对联,从字到意,越看越惊讶,不由自主地说:“汪先生这般水平刚才还谦让,我要真的写了,还不羞煞我也!”汪先生听李先生这么一说,再细看对联,方才猛然大悟,慌忙出门要追那过路人,过路人早已走远。二位先生把此事告之桑家主人,桑家主人一拍脑门后悔道:“我真无用,真是有眼无珠,见他那貌相决非凡人。”乾隆爷走了,但在桑家留下了墨宝,消息传开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观看。桑家主人把此对联留作传家之宝,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乾隆书写的真迹早不知下落了,但此联至今还在明光市城乡流传。
给自己贺寿
乾隆皇帝70岁寿辰时,自撰一联:“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余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