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潜规则
31104500000022

第22章 谁在发战争财(5)

转眼间,凯雷集团已经度过了6年时光。在这期间,年轻的私募资本投资公司经历过许多次收购,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到1993年初,凯雷集团已经拥有了10家公司的股票,市值达到20亿美元。但是,凯雷集团还是被人们挡在视线之外,他们并没有具备资本巨头应该有的影响力。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斯蒂芬·诺里斯将这些事情看在眼里,为了重新塑造凯雷集团的形象,诺里斯开始高薪引进人才。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凯雷用了一年时间从一家并不被世人认可的公司演变成一个跨国政治与金融巨头。而在这次变革中,凯雷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一位优秀的公众人物,他就是詹姆斯·贝克。

事实上,凯雷集团内部并不缺少能人,像卡卢奇,他倒是对自己在凯雷扮演的角色游刃有余。这位关系面宽广的凯雷高官对公司的贡献无人能及,不但为凯雷集团打开了防务之门,还为其在政治方面添加了厚重的砝码。但是,多次失败的教训证明卡卢奇确实缺乏敏锐的商业头脑,尤其在像凯雷集团这样依靠耍弄金钱获利的公司中,并不能领导大家找到突破口。显然,凯雷集团需要一位名人,一位既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又会赚钱的领导者,而贝克就是这样的人。

詹姆斯·贝克具有丰富的政治履历。195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年轻的贝克并没有立即走上政治道路,而是选择了休斯顿的安德鲁斯和克思律师事务所工作,一呆就是20年。直到1975年,贝克才算正式踏入政坛。他曾先后领导了福特、里根、老布什的总统竞选大战,官职也从福特总统时期的商务副部长到里根政府的白宫办公室主任、财政部长,最后成为老布什政府的国务卿。可以说,詹姆斯·贝克是一位完美的政治家,一位坚定的共和党人。

1993年1月,当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白宫做最后一次演讲之时,这位在白宫长达12年之久的共和党人也准备收拾行李打包回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贝克日后将无所事事,出版商们敦促他撰写回忆录,而多家商业巨头也邀请贝克任职,其中就有凯雷集团。据说,当鲁宾斯坦和诺里斯来到白宫,准备说服贝克加入凯雷时,他们在等候室里碰到了与他们有同样想法的大卫·洛克菲勒。而当时世界最大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安然公司已成功聘请贝克为该公司顾问。从这些传闻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聘请贝克的竞争是何等激烈。也许是因为凯雷集团的丰厚待遇,也许是对这个一直在背后支持共和党的公司的好感,贝克最终接受了凯雷集团的邀请,而凯雷集团也由此正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贝克加入凯雷集团不久之后,纽约《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了利益兜售权力》的报道,竟然将凯雷集团称为“流放中的共和党当局”,此外该报道还曝光了卡卢奇与政府的不合理关系。后来,《新共和》杂志也发表了一篇报道,将该集团形容为一个“退休政要们兜售影响力的沙龙”,这篇文章还指出,凯雷集团为那些需要将关系兑换成金钱的官员提供了交易的场所。虽然这些负面报道对凯雷集团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但这一切却是凯雷集团梦寐以求的。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报道为凯雷集团免费打了广告,它们让世人知道,凯雷集团是一家多么有背景的私募投资公司。

此后凯雷集团高层内部掀起了一连串风波。当时,与贝克一同进入凯雷集团的还有曾在老布什手下工作的预算主管理查德·达曼。由于达曼与鲁宾斯坦个性上的差异,自达曼来到凯雷集团第一天起,就与鲁宾斯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了缓解矛盾,诺里斯不得不作出让步,达曼在公司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限制。

凯雷内部矛盾远非如此,在贝克正式介入凯雷日常管理后,他与时任董事长的卢卡奇出现了政治上的分歧。人们常常听到卢卡奇诋毁前总统里根,是里根任命他为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和国防部长,但他并不感谢里根。作为里根总统忠实信徒的贝克当然反对卢卡奇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渐渐地,原本背后的勾心斗角成为凯雷集团公开的行为,员工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凯雷发现自己正处于关键时期,这一切都决定着凯雷集团未来的命运。

事实上,凯雷集团最大的问题出于两个创始人诺里斯和威廉·康韦之间,两人从性格方面到对集团业务发展的规划上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矛盾,甚至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们已经完全撕破脸皮,关系到了最低点。诺里斯是一个大胆并喜欢冒险的人,他在生意上总是热衷于那些惊世骇俗的大买卖,还有人说他反复无常,奢侈浪费。而康韦与他截然不同,这位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商人对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受过严格家庭教育的康韦对诺里斯的浪费行为感到非常反感,也看不惯诺里斯那种任意妄为、不计后果的行事风格。在康韦的影响下,诺里斯感觉自己受到太多康韦那种四平八稳作风的约束。那时,凯雷集团的人员常说,集团内部正上演着“父子”,在其中康韦扮演着一位强势的父亲,而那个不听话的“问题少年”就是诺里斯。这两位凯雷集团上层人物的不合严重影响了集团内部的士气,公司的雇员们并不在像之前那样团结,那种压抑窒息的气氛充斥了整个办公大楼。曾经有位前雇员这样回忆道:“那不是一个你能感觉到快乐或者团队精神的地方,没有任何友情。那种地方很难待下去,大多数财政问题都需要去请示高层,而高层们彼此都相互厌恶。因此,年轻的雇员们很难看到公司盈利的前景。公司相当大一部分资源正在由那些甚至从不从事经营活动的人掌管着。”

1993年,正当诺里斯在巴黎为欧洲迪斯尼乐园筹款而奔走忙碌的时候,凯雷集团美国总部管理层发生了变化,康韦已经渐渐从卡卢奇手中接管了防务收购业务,而卡卢奇开始掌管集团的日常交易活动。往返世界各地洽谈业务似乎成了诺里斯的专利,为了达成交易而付出的费用与诺里斯放任自流的态度终于惹恼了华盛顿总部的高管们,他们发起了一场针对诺里斯的“焦土战役”。一时间,关于诺里斯的流言飞语传遍大街小巷,在华盛顿权力核心圈里,对诺里斯的恶言恶语让他步履维艰。“有人想要搞臭我。”诺里斯愤怒地说道。然而,事实已经无法改变,诺里斯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在世界市场上呼风唤雨了。1995年1月,为凯雷集团做过杰出贡献的诺里斯黯然退出了凯雷历史的舞台。

诺里斯出局之后,贝克名正言顺地接替了他的位置,凯雷集团这个“豪华马戏团”似乎踏上了一条正确的前进道路。在贝克显赫地位的帮助下,凯雷集团在募集资金方面逐渐占据了优势,他们可以轻松地撬开许多富翁的钱袋,终于不再为资金问题而发愁。如今,凯雷集团已经雇用了好多政治“杀手”,这些资本必将让凯雷集团乘风破浪、所向披靡。当然,贝克的能力,并不仅如此,他也帮助凯雷集团抓住了其最大的政治代理人。

凯雷与小布什的关系

2001年1月20,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在美国白宫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43任总统,这也是继美国第6任总统亚当斯之后第二位踏着父亲的足印入主白宫的美国领导人。长久以来,关于小布什的各种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伊拉克战争、卡特娜飓风后政府迟缓的营救行动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而引起的金融海啸,这些都记在他的账下。另外,关塔那摩虐囚事件,甚至美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都让这位总统遭到社会上强烈的批评指责。如今,小布什作为美国总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莫过于让世界人民知道了美国的导弹是何等的精确,美国的军舰是何等的威猛,以及美国的飞机是何等的精良,然而他却没有给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带来幸福与安宁。不过,小布什总统任职期间给他的合作伙伴们带来了巨大财富,虽然说凯雷集团并不是小布什最大的合伙人,但是它肯定是得到好处最多的。当然凯雷集团也为小布什付出了很多很多,尤其在小布什竞选总统期间,凯雷集团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绝对不输于小布什任何支持者。了解2000年美国大选内幕的人士常说,小布什获得总统宝座要归功于两个人,第一个人就是给予小布什显赫家世和成功经历的他的父亲美国前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第二个人就是凯雷集团的詹姆斯·贝克,这位刚刚来到凯雷集团的高管在小布什竞选期间为他献计献策,并且亲自为其处理佛罗里达州选票重计事件。事实上,早在1990年,在凯雷集团及其合伙人收购凯特空公司时,凯雷集团就与小布什有过很亲密的关系。

凯特空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万豪集团旗下的因弗莱特公司,这家成立于1937年的子公司主要经营航空餐饮业务。当时,因弗莱特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50多家航空公司客户,这些客户分布于45家美国机场和38家国外机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末,万豪集团不再重视航空餐饮业务的发展,所以这家子公司的领导者丹·阿托贝罗就想着募集资金将因弗莱特从万豪集团分离出来,他找到了曾经在万豪集团工作的诺里斯和马利克等人,说服他们让凯雷集团加入到这次收购计划中。1989年7月,万豪集团以65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的因弗莱特卖给了凯雷集团及其合伙人,由此因弗莱特更名为凯特空公司。在凯特空公司收购事件一年之后,马利克任命仅仅具有10年石油从业经验的小布什担任凯特空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马利克说:“我对他(小布什)很了解,他有很好的商业判断力和对实际操作的把握,我认为他会成为凯特空董事会的一位优秀成员。”尽管马利克多次公开宣布小布什是因其才能而被选任命的,但是事实上,小布什得以进入董事会的真正原因,不过是为了帮助马利克解决其在收购事宜中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毕竟当时小布什的父亲是美国总统。虽然事后,凯特空公司收购案被称为凯雷集团一大败笔,但是在任命小布什上却是其败笔中一大亮点。

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凯雷集团已经拥有了一份令人望而生畏的雇员名单,但是对于公司的高层来说,他们并不能掉以轻心,反而要竭尽所能地扩大自己的政治资本,保证一切都在按照他们设定的轨道前进着。在2000年美国大选来临之际,凯雷集团当然不会错过这4年一次的“站队”机会,据有关部门透露,凯雷集团在这次大选中共向各位政治候选人贡献了超过427万美元的竞选经费。凯雷集团的党派倾向是明显的,在它提供的经费中有超过4/5的金额流向了共和党人,其中总统争夺战当然是凯雷集团的重中之重。这是一场赌博,凯雷集团就是将前途押在了小布什身上,他们明白这是一次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如果小布什这个“自己人”执掌白宫之后,凯雷集团的前景绝对一片光明,但总统选战的激烈程度超出了之前的预料,在靠近白宫的道路上铺满了地雷,凯雷集团这是在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