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311500000004

第4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3)

到了夜里,郑文公派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秦穆公。很快,烛之武就见到了秦穆公,他对秦穆公说:“现在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了。如果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也不会来这里拜见您了。您想想,秦国如果越过别的国家而把一个很远的地方当作是自己的边邑,这是该有多么困难啊。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就意味着秦国的力量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是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这样的话,郑国就可以为来往的人,随时提供所需的东西,这对您也没什么坏处吧。而且我听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晋惠公也曾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可是,他一回到晋国,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如今,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攻打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请您三思啊!”秦穆公一听,觉得烛之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和郑国签订了盟约,而且还专门派人去守卫郑国。

这事被晋文公知道了,一个大臣要求率兵攻秦。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撤军吧!”就这样,晋军也撤军了。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军呢?原因就在于,他向秦穆公阐明了利害关系,使得秦穆公知道了出兵伐郑的严重后果。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劝说别人时,可以从不利的方面进行劝说,让对方知道,如果不听劝说的话,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人愿意遭到失败或祸害,所以当他们明白所做之事对自己不利时,必然会放弃自己的主张。

另一个深通“阴阳其和,终始其义”的人,便是齐国的大臣张丑。一次,张丑被送到燕国做人质。后来,齐、燕两国交恶,燕国人想把张丑杀掉泄愤。张丑知道大事不妙,便想逃走,可就在他还没逃出边境时,就被燕国人抓住了。如果换作他人,也许早就吓得浑身发抖了,可张丑却很镇定。

他不慌不忙地对抓他的人说:“你知道燕王为何要杀我吗?”“不知道!”“因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说我有很多财宝。燕王想把我杀了,将财宝据为己有。但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财宝,可燕王就是不信。”他又问,“你抓到我,有什么好处吗?”“我可以得到燕王悬赏的一百两银子。”张丑一听,大笑:“你肯定一分都拿不到!如果你把我交给燕王,我就会对燕王说你私吞了我的财宝。燕王听后,一定会暴跳如雷,到时候你就等着跟我一起死吧!”抓他的人一听,胆战心惊,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他放了。

张丑为何能说服这个官吏把自己放了呢?因为,他向这个官吏陈明了利害关系。如果他把张丑交给燕王,他确实能得到一百两的赏银,这当然是好处,但这个好处也正是他的坏处。如果张丑说他贪吞了财宝,那燕王定会一气之下,将其处死。这个官吏自然不傻,所以就把张丑放了。

何人能玩转阴阳,做到像水母那样收放自如?当然是那些深通“阴阳其和,终始其义”之人了。就像故事中的烛之武和张丑,他们因为使用了这一策略,所以让自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彻底扭转了局势。懂得“阴阳其和,终始其义”的人,在为人处世时,必然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们会变害为利,变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强势,宛如水母那样收放自如。

五、捭阖之道,阴阳试之——阳谋与阴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理解。因此,从阳的方面来游说就为人指明崇高的理想,而从阴的方面来游说则向人灌输卑小的目标。以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如果运用这个原则来游说,那么一定开合有度、纵横自如,也就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一人一家,可以说服一邦一国,还可以说服整个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驾驭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时,阴的方面就会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而显出时,阴的方面就会随之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时,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会反归为阳。在“阳”的活跃中道德就会与之相生,在“阴”的安静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尤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开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基本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导,是领悟游说以及一切事理的根本途径。

鬼谷子的攻心术其实并不复杂,其根本上是很简单的。

为什么简单呢?

因为只需要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阴、阳。

在具体的谋划上,于是就分出阴谋和阳谋。有人对阴谋不屑一顾,认为是背后搞小动作,不登大雅之堂,人人痛恨。确实,阴谋是存在很多漏洞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阳谋登场了!阳谋就是光明正大、顺应趋势的谋略,可以说明明是个硬骨头和圈套,你也照样往里钻。就像一块石头在山顶上推下来,能控制住不往下滚落吗?这就是阳谋。

在实际运用中,只有阴阳结合才能滴水不漏。

齐宣王主政时,齐国十分强大,他一心想称霸四方。一次,他把孟子叫到身边,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不赞同齐宣王的想法,他认为齐宣王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是关心百姓疾苦,让人们过上富足的日子。可他很清楚齐宣王是个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倘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肯定会惹怒齐宣王,而遭到驱逐。于是孟子便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王一件事,可以吗?”

齐宣王很好奇,问道:“什么事呀?”

孟子说:“我听说,曾有人铸成了一座钟,想杀掉一头牛,来祭钟,您觉得这牛没有犯什么罪就要被杀,很可怜,于是就没杀它。可有此事?”

齐宣王一听,觉得孟子竟然还记得自己这件善事,心里很高兴,便立刻回答说:“是呀!是有这么一回事。”

孟子说:“大王,您真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君王啊!你心慈仁善,一定可以统一天下,让天下归顺的。”听孟子这么一说,齐宣王更加高兴了,连忙让孟子继续说下去。孟子便接着说:“问题就在于您愿不愿意做了。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禾。’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齐宣王大笑:“哈!我怎么能相信这种话呢?”

孟子也跟着笑起来,说道:“这就对啦!如果有人说您能善待一头牛,却不能善待百姓,谁会信呢?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禾一个道理。现在,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这是由您不关心他们所导致的,跟您能不能干没关系。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问题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齐宣王恍然大悟。

正所谓“捭阖之道,阴阳试之”。孟子深谙此理。他想劝齐王放弃称霸之念,但又担心自己的话会惹怒齐宣王,而被驱逐,于是就以奉承作批评的陪衬,向齐宣王讲道理。结果,他不但说服了齐宣王,还保住了自己。

一直以来,孟子都想向齐宣王宣讲施行仁义的主张,但他很清楚,齐宣王一向喜爱音乐、勇武、财物、女色,所以想成功劝说是很难的,非得慢慢地因势利导才行。

一天,孟子去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承认了,说:“我是说过,但只喜欢一般的流行乐曲,不喜欢古代音乐。”

孟子立马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就应该会很好。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都一样。”

齐宣王本以为孟子会批评自己,没想到他却是来和自己讨论音乐的,兴致立马就来了。他说:“您能给我讲讲这个道理吗?”

孟子说:“好的,不过我要先问您一个问题: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脱口而出:“当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啦。”

“既然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孟子继续问道。

此时,齐宣王已经完全接受了孟子的心理暗示,说道:“当然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啦。”

孟子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说道:“那么,就让我给您讲讲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于是,他便巧妙地把音乐转移到了政治上,“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愁眉苦脸地议论纷纷:‘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这样快乐,可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国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同百姓一同快乐的缘故。”

齐宣王听后,不禁大惊,还没等他开口,孟子又继续说道:“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百姓听到了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的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这样快乐地奏乐呢?’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倘若您能同百姓同乐,天下就一定会归服。”听了孟子这一番话,齐宣王简直是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某大臣进谏齐宣王将明堂拆毁。齐宣王便召来孟子询问道:“先生,您说到底能不能把明堂拆掉呢?”

孟子回道:“明堂乃是尚德而能称霸天下的王者的殿堂,您要想实行王政,当然不能拆了。”

齐宣王问:“我应该怎样去实行王政呢?”

孟子答:“从前,周文王在治理岐周时,只对农民征收很少的税;让为官的人享受世代承袭的俸禄;对于做生意的人,只稽查免征税;允许所有人去江河湖泊捕鱼;只对触犯法律的人施以刑罚,却不株连其家人;而对那些鳏夫、寡妇和失去依靠的老人、孤儿却十分关心。《诗经》有云:‘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单者吧。’”

齐宣王听毕,连连点头,道:“此言极是啊!”

孟子问:“您既然认为这是对的,为何不付诸行动呢?”

齐宣王顿了顿,说:“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喜欢钱财,恐怕难以实行王政吧。”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和您一样,喜爱钱财。《诗经》上写道:‘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满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装满囊。人民团结,国威发扬,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也上场,浩浩荡荡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积谷,外出打仗的人有干粮,这样才有战斗力。如果大王您喜爱钱财,能和百姓分享的话,实行王政,对您来说有何困难呢?”

齐宣王有些羞愧地说:“我还有个毛病,就是喜爱女人,这可怎么办呢?”

孟子答:“从前太王也喜爱女人,对他的妃子极其宠爱。《诗经》上写道:‘古公亶父清早便跑着马,沿着邠地西边漆水河岸来到岐山之下,他还把他的妻子姜氏女带在身边,也让她去视察住处。’那时,天下所有女人都能找到人家,所有男人都能娶到妻子。您如果喜爱女人,能跟百姓一起,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连连称是,无言以对。

孟子是个聪明人,他对齐宣王的心理,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劝说君王,说话要格外小心,讲究策略,才能既达到目的,又能保护自己。于是,他便开始运用阴阳转换的捭阖之道,对齐宣王进行循循善诱地劝导。对于齐宣王所问的问题,他从不正面回答,而是大量使用类比的方法,旁征博引,句句在理,一席话将齐宣王说得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劝说他人其实是个技术活儿。任何人都不希望听到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话,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如果你去劝说你的上司,就应该像孟子那样,阴谋阳谋一起用,在维护对方面子的同时,以理服人。这便是捭阖之道。

历史上,不懂得阴阳试之,捭阖之道的臣子,往往难有好下场。比如祢衡、杨修之辈,这些人在跟君王打交道时,从不会有任何顾忌,只是一味地挥洒自己的狷狂个性,出言不逊、一逞口舌之快。结果触怒了主子,成了刀下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不会有杀身之险,但如果说话不讲策略,不注意方式的话,就会处处碰壁,失落异常。与人打交道,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玩点阴谋和阳谋,也许我们的路就会好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