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31282100000053

第53章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5)

(三)形成学科建设特色

所谓学科建设特色,是指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社会声誉和人才质量。这就需要在专业特色建设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通过有效的途径,不断增强专业整体实力。[38]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优势学科、品牌(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紧密相连的。一所学校的品牌(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数量与质量是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无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如何合理,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布点、数量,缺少专业内涵建设,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将不会得到实质性提升。独立学院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本质上就是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特色专业。独立学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特色。特色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特征,专业特色是一所高校在专业建设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优质风貌。特色专业并不一定是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没有的新专业,而是结合母体高校已有的学科积淀和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等要素,在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方面具有优势的专业。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还要突出地方特色。当地经济、文化、风俗以及政府决策等地方性因素是决定人才需求的主要根据,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时要融入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利用地方已有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

具体来说,独立学院要开展学科特色建设:第一,设置专业应以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人才,其办学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宏观层面规划独立学院的整体专业设置,减少或避免各独立学院“一窝蜂”似的增设相同专业,可以尝试在国家专业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对专业的不同需求,适当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从独立学院自身来看,专业的设置不仅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采取产学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还要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都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设置专业应坚持错位发展的新专业设置思路,寻求特色发展点,相比于公立院校,独立学院存在一些劣势,如办学历史较短、实力较为薄弱、学费高而生源基础相对较差,但独立学院也有其优势,如没有历史负担,办学机制较为灵活,行政化倾向性不强,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该坚持面向市场,灵活调整,随时关注市场发出的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例如,随着我国电子、机械等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人才成为社会急需人才,独立学院可依据区域发展需求,努力创造条件设置培养紧缺人才的专业,开设培养“短线稀缺人才”的专业,提升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39]坚持与其他公办高校实行错位、补位的发展思路,合理区分不同类型独立学院特色专业的服务面向及解决特色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怎样培养的问题。专业的对口,不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的合格,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自身民、独、优的特点,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课程体系。要适当减少基础课学习时间和内容,把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应用能力的专业课上;在设置方向课时要着重设置专门的专业技能模块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促进学生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形成;在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加强教学内容间的整合,形成特色课程群,以体现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40]

(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质量评估体系

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的评估与监控。建立以专业课程质量为主的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辅以校外专业团体的外部评估,来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独立学院应不断完善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与评估制度,并将此制度贯彻落实到全院各单位,明确分工与职责,在全院上下逐步形成“质量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的共识。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需要独立学院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规划、学分分配、课程目标、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以及课程反馈等方面进行全程控制和研究,建立相应的专业评价标准。同时,综合师资管理、行政管理、毕业生情况、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对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要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可以成立由学院领导、系主任、教学督导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充分讨论、全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全员全方位参与的质量评价与评估制度。其次,应该合理分工、理顺各二级单位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定期开展行业企业人才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召开教师及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常态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质量评价反馈,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再次,应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制度,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及意义,以教师“发展性”评价为主,“奖惩性”评价为辅,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及考核标准,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41]

2.构建校外评估专业团体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可邀请校外相关专业的学者教授、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专家以及就业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团体,针对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估,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42]同时,这种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外部评估的方式能够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对提升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质量大有益处,事实上国外很多教育活动的效益都是以外部评估为主的。

注 释

[1].许为民,林伟连,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8 .

[2].苗玉宁.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28.

[3].王金瑶,来明敏.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01.

[4].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5].辞海在线查询[EB/OL].http://www.k366.com/gj/cihai/two.asp?id=96515,2013-1-17.

[6].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7].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8].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9].辞海在线查询[EB/OL].http://www.k366.com/gj/cihai/two.asp?id=8718,2013-1-17.

[10].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11].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12].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6-71.

[13].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14].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15].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16].唐纪良,曾冬梅,武波.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7(11):149-151.

[17].唐纪良,曾冬梅,武波.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7(11):149-151.

[18].刘贵富,朱俊义.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23-26.

[19]. 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20].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 (4):29-31.

[21].郑一筠.学科、专业、课程相互关系及其建设对策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8):107-109 .

[22].陈克江.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24.

[23].陈飞.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16.

[24].张硕.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消费导刊,2009(4):166-167.

[25].杨然,陈啸.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114-115.

[26].孔祥沛.评估视角下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4):59-60.

[27].孙鑫,路芳草.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江西省独立学院为例[J].纺织教育,2012(1):12-15.

[28].蔡玉,龚光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16-18.

[29].黄珊.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10):61-63.

[30].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6):74-76.

[31].张洪刚,宋立新.关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4):502-504.

[32].纪武昌,杨金花.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12):35-37.

[33]. 孙鑫,路芳草.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江西省独立学院为例[J].纺织教育,2012(1):12-15.

[34].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6):74-76.

[35].张正义,栗惠娟.山西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6-8.

[36]. 袁燕燕.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78-81.

[37]. 李文莉.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3-154.

[38]. 何敦培.构建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主要原则和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0(2):122-124.

[39].兰石财.从专业设置管窥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竞争力的形成[ 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1):69-71.

[40].张洪刚,宋立新.关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4):502-504.

[41].王卓雅.关于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16):25-26.

[42].杨然,陈啸.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