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31284500000075

第75章 散文鉴赏(12)

[2] 螟蛉: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3] 螟蛉有子,果蠃负之:见《诗经·小雅·小宛》。

[4] 发勃耳:现在一般译为“法布尔”。

[5] E君:即爱罗先珂(1889—1952年),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

[6]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语见《尚书·洪范》。辟,指天子或诸侯。

[7]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出自《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8]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出自《孟子·滕文公》:“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9] 极峰:意即最高统治者。旧时官僚政客对最高统治者的媚称。

[10] 进研究室主义:1919 年7 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稍后又提出学者“进研究室”“整理国故”的口号。这里指的就是这一背景。

[11]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出自《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 礼失而求诸野:孔子的话,意思是说,朝廷上的礼乐制度失传了,只好到民间去寻求。诸,之于。野,田野,指民间。见《汉书·艺文志》。

[13] 嘉猷(yóu):好的计策。

[14] 苍颉(jié)造字,夜有鬼哭:这是汉字起源的一个传说。见《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15] 尼古拉二世:(1868—1918年)帝俄罗曼诺夫王朝最后一个皇帝,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次年7月17日被处死。

[16] 龙御上宾:旧时特指皇帝逝世,意即乘龙仙去。典出《史记·封禅书》。

[17] 刑天:一作形天,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戚,古代的斧头。

[18]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出自陶渊明诗《读山海经》第十首。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年)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 000 万字,其中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赏析指要】

文章名为“闲谈”,其实不闲,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就是借自然界昆虫现象说理论道,揭穿中国自古至今统治阶级的治人术、毒人术、杀人术,宣告中国的统治者终将像俄国尼古拉二世那样被处决,宣告天下被压迫的“治于人者”们终将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那样起来造反。

文章由小见大,把深奥的思想和超人的见解蕴蓄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之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芒,给人以有益的启迪。阅读本文,应该学习鲁迅坚定地反****主义的精神,记住那些深刻的精警语句。另外,文章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不妨认真鉴赏品味,作一些批注,写一点心得。

谈 吃

夏丏尊

说起新年的行事,第一件在我脑中浮起的是吃。回忆幼时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过年,等到过年将届就乐不可支,因为过年的时候有种种乐趣,第一是吃的东西多。

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办吃物,女主人即入厨罗酒浆,客人则坐在客堂里口嗑瓜子,耳听碗盏刀俎[1]的声响,等候吃饭。吃完了饭,大事已毕,客人拔起步来说“叨扰”[2] ,主人说“没有什么好的待你”,有的还要苦留:“吃了点心去”,“吃了夜饭去”。

遇到婚丧,庆吊只是虚文,果腹倒是实在。排场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饭,午饭,点心,夜饭,夜点心,吃了一顿又一顿,吃得不亦乐乎,真是酒可为池,肉可成林。

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小孩子于三顿饭以外,每日好几次地向母亲讨铜板,买食吃。普通学生最大的消费不是学费,不是书籍费,乃是吃的用途。成人对于父母的孝敬,重要的就是奉甘旨[3]。中馈[4]自古占着女子教育上的主要部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5] ,“沽酒,市脯”[6] ,“割不正”[7] ,圣人不吃。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贤人就可以出妻[8]。家里的老婆如果弄得出好菜,就可以骄人。古来许多名士至于费尽苦心,别出心裁,考察出好几部特别的食谱来。

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普通人为了死后的所谓“血食”[9] ,不辞广蓄姬妾,预置良田。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朱竹垞[10]宁不吃冷猪肉,不肯从其诗集中删去《风怀二百韵》的艳诗,至今犹传为难得的美谈,足见冷猪肉牺牲不掉的人之多了。

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有的但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古典中大都详有规定,一查就可知道,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似乎他民族的神极端唯心,中国的神倒是极端唯物的。

梅村[11]的诗道“十家三酒店”,街市里最多的是食物铺。俗语说“开门七件事”,家庭中最麻烦的不是教育或是什么,乃是料理食物。学校里最难处置的不是程度如何提高,教授如何改进,乃是饭厅风潮。

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吃西瓜的实,吃鲨鱼的鳍,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12] ,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古来尽有许多做菜的名厨司,其名字都和名卿相一样煊赫地留在青史上。不,他们之中有的并升到高位,老老实实就是名卿相。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么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的一事。中国的肴菜已征服了全世界了。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 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老子也曾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嫖赌吃着”之中,普通人皆认吃最实惠。所谓“着威风,吃受用,赌对冲,嫖全空”,什么都假,只有吃在肚里是真的。

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曰“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做吃什么饭。“吃赌饭”,“吃堂子饭”,“吃洋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耶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做“吃粮的”,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衣食住行为生活四要素,人类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义如此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选自夏丏尊.平屋杂文[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 )

【注释】

[1] 刀俎(zǔ):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2] 叨扰(tāo rǎo):客套话,对受到的款待表示感谢。

[3] 奉甘旨:献上美好的食物。

[4] 中馈:指妇女在家里主管的饮食等事务。

[5]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脍,细切的牛肉。

[6] 沽酒,市脯:指买来的酒食,语出《论语·乡党》。沽,买酒。市,买。脯,干肉。

[7] 割不正:语出《论语·乡党》,指肉切得不正。

[8] 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贤人就可以出妻:典出《孔子家语》,曾子对后母很孝顺,一次,他的妻子给后母蒸梨吃而没有蒸熟,曾子就把她休掉了。

[9] 血食:指祭祀。古代杀牲祭祀,所以叫“血食”。

[10] 朱竹垞(chá):即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字竹垞,浙江秀水人。

[11] 梅村:即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梅村是他的号。

[12] 鼋(yuán):大鳖。

【作者简介】

夏丏尊( 1886—1946年) ,浙江上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著有《平屋随笔》《人间爱晚晴》等。

【赏析指要】

这篇文章谈中国人的吃,谈人们吃的范围极广,吃的方法五花八门,还有谈及了吃的重要性,列举了不少关于吃的事例。刚开始读,你可能会感觉亲切而有趣,渐渐地,随着作者的叙述,你可能不仅要思考、反思、沉痛乃至惭愧……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对中国人吃的态度,他只是尽情地展现、描述事实,把各种各样的吃集中到一块:“吃字的意义如此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让无所不在的吃的荒谬性暴露无异。文章选材很广,涉及面宽,语言幽默,写得洋洋洒洒,在不露声色中有着很强的针砭力。

这篇文章留给读者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如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吃的背后还有什么?“吃”在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1]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账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 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